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及禁忌!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19-10-28 06:45:26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九: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蒙古族春节
蒙古族的年节主要是春节,蒙古族称过“大年”。古时候,蒙古族将春节称为“白节”,是最重要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如今,蒙古族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崇拜蓝色和白色,将蓝色代表自己民族,将白色视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白节”、“白月”,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日,搞清洁卫生。腊月二十三日以后,蒙古族就准备迎春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当年生长的公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夜,蒙古族家家户户熏羊头,煮羊蹄,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人们纷纷向老人、长辈敬“辞岁酒”,围坐火塘吃饺子。
然后进行文娱活动,如听艺人说书等,通宵不眠。有的蒙古族在院内燃起篝火,大家向火中扔羊跺骨、羊蹄子、房塔灰、酒、羊肉等;全家老少手拉手围火转圈,边转边拍打衣裳。蒙古族男人们从篝火上跳跃,带着美酒和烤熟的羊头、羊蹄逐户向村邻致酒祝福。收礼者以同样的礼物上门致谢。之后,一家人欢聚一堂玩“沙格”(嘎拉哈)、下宝根吉如格(蒙古棋)、12道、拉马头琴、四胡,欢唱祝酒歌庆贺吉祥,娱乐至破晓。
正月初一日出前,蒙古族在院中摆供焚香,男人们面向西南行三拜九叩礼祭天。回屋后,晚辈向长辈敬献“新年碗”(碗内装有酒或食品),祝长辈长寿。长辈以优美的颂辞祝愿晚辈新年愉快,并向幼童分发吉祥糕点,以示祝福。清晨,吃完饺子后,邻里乡亲互赠新年饭(酒肉为主),相互敬酒,祝福安康快乐。然后身着节日盛装的蒙古族人们,跨上骏马,串家走户,祝贺新年,给长辈叩头祝愿,有的还边歌边舞。蒙古族男女青年还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彼此相互追逐,气氛热烈欢乐。这一活动延续至正月十五。
蒙古族兴畜节
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这节日起源很早。这天蒙古族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查看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犊的安排,并给种畜挂五色绸带,请喇嘛念经。大家围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设锅灶,备佳肴,大家共进餐。然后举行文体活动,显得很热闹。
蒙古族打谷场节
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蒙古族打马印
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这时印横在火中烤红,高呼打印开始,众骑手个个横杆立马,把马群团团围住,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场面异常壮观。观赏套马的人,不仅来自草原,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有,使观赏者大饱眼福。蒙古族的姑娘们也趁机选择情人,而这也正是蒙古族小伙子一展自己套马技艺的关键时刻。
据说,蒙古族打马印,源于12世纪。相传成吉思汗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马身上打印记来代表各部。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易识别,之后逐渐成为草原上的一个盛会。如今,在实行半农半牧后,打马印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在草原紧张激烈的套马改为在畜场徒步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