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司机和男护士吃你家大米了?!
小宝贝们晚上好!最近总在群里看到大噶对羊的表白,羊还怪不好意思滴···
但这种带着几分窃喜的害羞很快被一则消息打消了。
羊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标题加一个“女”字,纵然删掉这个“女”字,也不会让藏假车牌的内容重点有所改动。
在某搜索引擎里打上“女司机”,出来的页面是这样,还有专门解释这三个字含义的词条。
而搜男司机,最新的五条新闻中居然还有两条跟女司机有关。
不仅如此,跟女司机相关的词语搜索也是下面这样。
与女司机对应的还有同样被误解的男护士。
急诊科的男护士长甚至需要在采访中说一句,“我的职业与性别无关。”
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也有了性别区分,这样是不是在进一步加固性别的社会建构?
羊今天要讲的,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男生女生从小被灌输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阶段
性别本身是生物名词,代表着生理性别,但它同时也是社会名词,由社会的认知建构而成。
基因在出生之前塑造了我们的生理性别,社会在成长之中逐步定义我们的心理性别。
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教导,女孩的书包应该是粉色的,男孩的书包应该是蓝色的。
除了这些,老师也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女孩保持干净漂亮就会有很多人喜欢了,不要去疯玩,那是男孩子做的事情。”
你问女孩将来怎么样才会幸福?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嫁个好男人。”而不是,“找个好工作。”
如果你接下来询问,怎么嫁个好男人,那等待你的会是说也说不完的条框规矩。比如要温柔,要贤淑,要漂亮,要可爱,要大度···
就好像存在一个特定模板,只有你自我修剪好才可以成功。
当女孩们被教导外表最重要的时候,男孩们则被教导,不可以软弱,被欺负不能告状,更不能哭泣。
如果男孩跟女孩比赛输了并因此感到气馁,想要哭泣,还必须承受一部分人的嘲笑。
比如,他真像个女孩子,比如,他好娘,比如,他怎么娇滴滴,再比如,他一点也不爷们。
那些嘲笑也许并无恶意,但确实会在小孩子心中会留下阴影。他们甚至会开始不断自我怀疑,产生恐惧,我是不是真的不够男人?
到了初高中,女生们会听到类似于这样话,“男生只是喜欢玩,女生现在成绩不错,之后就不行了。”
如果有女生持续排在年级第一,老师不会夸她聪明,反而会说,“你看,她多努力多细心啊,男生真应该好好学学!”
所有能力夸奖的前提建立在,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而不是,作为一个人来说。
大家做的是同一套考题,成绩出来后,竞争对象却好像只有性别之分。
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女性的身体比头脑更重要,更欣赏女性的身体,而不是头脑。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即使你学习很好,如果有点胖乎乎,还是会被讥讽。
明明处在注重成绩的学校,人们却把重点放在你的外表和身材上。
会关注你的外貌,会关注你的身材,甚至会关注你的衣着,唯独不去关注你的灵魂和思想。
好像,在他们眼中,没有灵魂也无关紧要,反正会有人给你们提供一切,会有骑士来拯救你们。
因为你们是女生,是天生的弱者。
长期在这种思想中成长,部分女性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想法。
“只要我长得好看,身材傲人,我就拥有了一切。”
追求外表的完美成了首要大事,漂亮要趁早,学习却可以缓一缓。
陷入这种思想的人往往建立一个不可能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高低胖瘦,然后拼命追求心中的完美,到最后还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就是她们真正想要的。
男生在这个时候接受的信息则是,“运动能力等同于男子气概。”
如果你不擅长体育,看起来柔弱,或者比寻常男生要白一点,就没有男生愿意跟你玩。
你要是跟女孩稍微说几句话,他们还会大声哄笑,“看,他爱跟女生玩,果然是个娘娘腔。”
这样的男性会遭受欺凌,孤立,甚至殴打和谩骂,而这一切的行为源头,仅仅是因为他被觉得不像个男人。
这样的情况下,男生要高,要壮,还要有力量,如果没有这些,好像就不是个男人,而是个姑娘。
当男生想要在运动上努力证明自己却屡次失败的时候,那种对自我的怀疑和不安已经被深深地刻在骨子里,并携带终身,时刻受其影响。
因为他们被要求强大,所以如果男孩觉得累了,想要被父母安慰一下或者抱一下的时候,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拒绝。
因为你是男孩,你必须如此。
于是后来,他们连说也不愿意说了。
毕竟,这是一个母亲喊他心肝宝贝,都会被同龄人笑话的环境。
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男生女生,都面临困境。
男生因为男性气质不够浓厚而受挫失望。
女生因为达不到理想身材而沮丧难过。
可这样,真的对吗?
要知道,男孩和女孩本质上都是人类,他们的相同之处要多于不同之处。
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生物器官,不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大脑认知中的性别差异随着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固有的。
所以,男子气概不是自然产生的,它只是对所有女性化气质抗拒的一种反应。
社会时期
从小到大潜移默化形成的观念到了社会时期,会更加明显。
女孩焦虑外表,男孩则开始焦虑金钱和性征服力。
这个时候,成为一个女人,意味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为一种无法企及的美人理想,以及获得男人眼中的认可。
这样的信息,对于一个想获取力量改变现状的年轻女性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因为,这样让她们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并因此感到犹豫迷茫,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走,只能自己摸索。
摸索的过程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当女性被人们觉得不够理性、感情用事,处理危机能力差的时候,面对的工作机会往往低于男性。
如果你凭借能力胜任了岗位,又会有人觉得你太糟糕了,居然有野心,居然有欲望,居然追求权力。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还会有人不断地告诉你,放弃吧,回去结婚生子才是归宿,女人不应该搞事业,好好教孩子就行了。
如果你生完孩子了,那你就需要消失了,你不需要事业,你只需要照顾好家庭。
如果你在这样的思想潮流中仍然想要在事业上发光发热,那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比如,即使最小的儿子已经上了高三,还是要被人问,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董明珠纵使身为全国优秀企业家,也没能避免被人评价为,不幸福的老女人。
那些从小被教育一切都要高于女性的男性,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当遇到不好的事情,他们必须要客观化痛苦,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如果不能保护自己,会羞耻,会恐惧,也会想流泪,而这种不能保护自己的行为如果被家人知道,还会被羞辱。
他们开始贬低跟关系有关的特质,降低自身的情感需求,与之同时,他们的同理心、爱心、怜爱度也会随之降低,进入一个阳刚文化。
这样的阳刚文化不尊重被女性化的特质。
但那些被女性化的特质只是人类的行为模式。
因为缺少这些,他们更不愿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甚至给自己戴上了情感面具,只去追求世俗定义的那些男子气概。
那些男子气概是什么?
除去小时候就灌输的运动能力外,还有致富。
还有性征服力。
还有学习隐藏和减轻会被传统观念联想到女性的特质。
八岁的男孩在被问及将来想要做什么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风险投资人”。
他的人生可能性被这种男子气概导致的职业选择封死了,感受不到其他行业给他的可能和快乐。
然而,他们还需要这样错误的男子气概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然后被人赞赏,得到渴望的爱与关注。
到了某个年龄阶段,才会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出了错误,但这个时候,思想已经被影响,很难改正。
小时候留下的那些心理阴影也一直存在,即便当时已经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对,但还是受到了来自他人的伤害。
男人不可以表达情感,只能把眼泪藏在心里。
如果哭泣的时候不小心被人看到,所在的圈子没准还会流出你很矫情,只会哭的言论。
男人要追求成功,对事业没多少热情会被认为是个懦夫,担不起家庭的责任。
如果你怕老婆,控制不了老婆,甚至还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
这样的教育和文化,让男孩出现了等级序列,而这就是性别歧视和恐同的起源。
性别歧视是因为女孩不如男孩强壮,恐同是因为同性恋男人被污蔑成软弱和胆小,他们痛恨他的软弱,也惧怕自己软弱。
男生和女生截然不同的性别社会建构让他们走向同一个结局。
看别人摆样子,学习那些被人认同的样子,然后修剪自己,隐藏自己,去成为也许压根不喜欢的人。
男性要接受“谁不像个男人”的他人审查。
女性要接受“还不是个完美女人”的自我审查。
男性觉得征服了女性才叫成功,女性觉得被男性认可了才叫成功。
孙俪在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时候问编剧,为什么周莹需要那么多男人的喜欢?
编剧的回答是,她优秀,所以喜欢她的男人多。
难道只有靠异性的认同才能肯定自己的成功吗?
羊想说,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
对于男性来说,拿走社会定义的男子气概,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放下包袱,选择心中的自己,就是成功。
男人的力量,不是控制他人,而是支持正义的力量。
而正义意味着平等与公平,消除贫困,对抗不公与暴力,这才是正确的力量。
它不是让你变成女性,也不是让你放弃自己,而是让你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于女性而言,放下社会定义的行与不行,拒绝一切带有恶意的刻板印象,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认识自己的美好,就是成功。
当女性互相帮忙扶持时,我们将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股力量,足以改变社会对我们的看法。
也许,只有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让人觉得我们跟男性一样好,一样厉害。
但,这对于我们而言,并不困难。
不论男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感受完整,感受充满可能性的自己,而不是被他人所定义。
别让性别限制我们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