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  发表于:2019-12-17 15:01:54

原标题: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编者按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今年夏天,北京的毕加索原作展,是中国举办过的最大规模的毕加索展览,画作背后的故事总是坎坷。比如一个美术馆的生存之路,艺术作品的外交使命,商业化与艺术圈的博弈……但一个好的展览也能超越这些,带你看到一些本质的东西。

毕加索在中国,长久以来更像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曾经是中学美术课本中的战争抽象画,是与领导人肖像挂在一起的和平鸽。上一次重量级的毕加索原作展,是在1983年的中国美术馆,为人所记的,是开幕式上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他的出现亦代表着毕加索重新被中国所接受。

这一次,过往的符号已然淡去。

今年夏天,“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在北京798艺术区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展。人流总是络绎不绝,对于美术馆来说,这已属别样的热闹。放暑假的孩子,妆容精致的女郎,坐着轮椅的老头,甚至还有部分蔡徐坤的粉丝——这位明星成为了UCCA的艺术公益大使,为毕加索的作品录制了语音导览,他的粉丝们有序地列队看展,甚至打印了学习材料。

“符号化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毕加索不够了解。恰好这个展览的难得之处就在于,我们没有追究他的个人生活,而是更多地探索他艺术的成长过程,探索每个时期作品之间的线索连接、进步的脉络。”UCCA馆长田霏宇说道。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UCCA馆长兼CEO田霏宇

103幅作品涉及绘画、雕塑,总价值9亿美元的毕加索原作,被按照时间顺序布置在五个相连的空间里,代表了毕加索的不同创作阶段:早期毕加索;蓝色和粉色毕加索;驱魔人毕加索;立体主义者毕加索;多变毕加索。

UCCA关于这个展览的初期想法,是聚焦于毕加索的雕塑作品,这与近年国内外的毕加索展览类似,从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品类型切入。但显然,如果要对中国的观众负责,田霏宇认为如今落地的展览规模更加合适,“如果没有上下文,突然跳到立体主义时期,观众会很难理解为什么毕加索在那个阶段会那样创作”。

这种规模的展览也意味着高额的运营成本。尽管UCCA这次从法国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借来的作品,并不会用于销售,但中国海关还是要求UCCA支付作品价值25%的保证金。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

UCCA属于非营利机构,展厅内一定亮度的灯光、24小时20摄氏度的室内温度……在核算过种种具体的成本后,最终UCCA将票价定在了138-188元之间。对于UCCA来说,高额的保证金是个难题。最终法国外交部长出面,这些艺术品才乘着9架飞机,到达北京798艺术区。

“我们希望每做一个展览都能收支平衡,但艺术不能完全量化,还是要留出一点魔术空间。因为它确实有一点像炼金术,大部分的开销都会去货比三家,找到性价比最高的, 但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是必须相信艺术的——把钱花在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才能达到魔法的效果。”田霏宇说。

门票收入之外,UCCA的商业化探索也借着毕加索展览,发挥得充分且活泛。

2007年,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创立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它是798艺术区的地标,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十分重要的机构。2017年,尤伦斯已80高龄,在连续几年缩减向UCCA的投入,让其自我造血后,他决定将艺术中心出售。UCCA在一组国内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机构的重组与转型,其中包括云月资本的茅矛、分众传媒的江南春。

重组后的UCCA集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益性的美术馆与基金会,美术馆是非营利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直接向北京市民政局汇报,这一部分的收入仅用来维持美术馆的正常运转;另一部分是商业板块,即UCCA商店、UCCA儿童艺术中心、负责跨界合作的Lab。去年,UCCA的第一座分馆——位于北戴河阿那亚社区的UCCA沙丘美术馆也开馆迎客。

这种将美术馆与商业化部分分开,以不同形式运营的方式应属创新,在美术馆普遍生存堪忧的状况下,UCCA凭着多年来成熟的运营渠道,如今已基本做到自给自足。但其商业化部分尚未盈利,田霏宇计划未来某一天,UCCA的商业板块可以反哺美术馆。

云月资本的投资项目集中在中国的消费品企业,知名品牌有果园老农、姚太太、YeeHoO英氏等,其投资的品牌“上海滩”如今占据着UCCA商店一半的店面,YeeHoO英氏与UCCA合作的毕加索启发系列袜子在天猫卖了2千多双;而分众传媒则给毕加索展览赞助了楼宇电梯广告位。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艺人陈伟霆在“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

毕加索展览的跨界合作,还包括与香港明星陈伟霆的个人品牌WILLIAMISM联合推出的T恤,仅在天猫平台此品类的成交额就已过百万;印有毕加索画作的帆布包,在社交平台曝光,多名网红的淘宝直播宣传;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公益项目合作等等。

借此,毕加索系列成了天猫文创类目的行业第一名,为天猫新文创刷新了几个数据的历史新高。

如今云月资本的茅矛是UCCA集团的董事会主席,他与馆长田霏宇沟通运营、战略规划。田霏宇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UCCA的内容输出能力、关注度均不亚于艺术领域的其它媒体,当关注艺术的人被聚拢,他希望有机会做好社群运营——这亦是投资人的期待。

田霏宇是美国人,刚上大学时学国际政治,硕士毕业于哈佛,专业是东亚文化研究,2001年他来到中国,在中央美院做过客座教师,在艺术杂志当过主编。他接触了不少中国的艺术家,感受到了当代艺术在当时中国的独特性,“它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是一个敏感地带,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于是2011年,他成为了当代艺术交流“中介”——UCCA的馆长。

“外媒对中国的叙事太简单了”,许多在中国长年生活的美国人,都发出过田霏宇这种感慨。田曾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短暂工作过,因受不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离开。2017年UCCA重组后,田霏宇的身份也从馆长升级成了一个经营者,他频繁接触企业家,作为青年领袖参加2015年的达沃斯论坛,在这些过程中愈发感受到自己工作的趣味。

与此同时,他曾服务过的传统媒体似乎还没有多少改变。

因为毕加索展览,他接受了一家外媒采访。报道里写:这场展览隐含的主题是,在当代中国,会有类似毕加索这样的天才出现么?

“这其实是比较有导向性的问题。”他表现出无奈。

田霏宇第一次得知蔡徐坤到UCCA看展时,对同事借机宣传的建议反应冷淡,他没想过将美术馆与流量明星扯上关系。

后来毕加索展览开幕,蔡徐坤成为UCCA艺术公益大使。蔡徐坤为展览发的宣传微博数据显示,转发为100万+,点赞60万+。据了解,此次合作蔡徐坤方并未收取费用。

“所谓人口红利,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最乐观的趋势,”田霏宇说,UCCA直到2016年,门票定价都没有超过10块,一周还有一天免费日。

“而且那时候的展览也不差,都是很有野心的,中外艺术家的大型展览。但思维没有转变,觉得中国观众肯定不愿意买票,收十块五块,还不如免费让更多人看。”2016年,上海的几家美术馆已经将门票卖到了80-100元,UCCA也尝试调高定价至60元,结果当年就实现了600万元的门票收入,远高于往年。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不光是人口,我觉得中国真的是刚过了一个临界点,有一点像这几年的媒体,包括美国也一样,大家很愿意为虚拟的东西付费。而艺术展正是在消费一种非常纯粹的体验,所谓体验经济,连接到分享和社交。”田霏宇分析。

同时,毕加索作品被赋予的外交意义依然存在。

这个展览是2019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于去年会见中国总理时提过,此次展览与中法两国的文化关系相契合。 今年,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巴黎与马克龙会谈时说,中法在人文交流方面,既要畅通政府间合作的主渠道,也要丰富民间交往的涓涓细流。马克龙回应时提到了UCCA的展览,并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毕加索展览”。

“一个好的展览有它的时代性。毕加索展在非常复杂和紧张的气氛中发生了,这样的张力其实是感觉得到的。一个展览能超越这些东西,我觉得很难得。”田霏宇说道。

前两天一位德国的艺术评论家光临UCCA,他对田霏宇说,我看过无数个毕加索展,但是这里的观众的热情、大家的注意力,让我非常震撼,他们在细细看着那些画,还在互相讨论。

这也是田霏宇最为看重的,面对褒奖和质疑,面对艺术与商业,每当他感到烦恼,便离开办公室,下楼到美术馆逛逛,看看那些看展的人,“总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因为每个人接触艺术的姿态是不一样的”。

本文作者:李亦儒

内容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长江“文创+”课程

当蔡徐坤遇上毕加索——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未来十年,代表品质消费、包容增长的软性经济将带来长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长江商学院“文创+”课程以“大文创”为格局,为中国商业淬炼出“隐形竞争力”,洞悉文创产业未来。以“文化与创意”为新动能,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先人一步,创造下一个产业风口。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