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恶性伤医,温岭案后有了严苛律令,北京案后会有什么?
中国县域卫生 发表于:2019-12-29 19:17:46
原标题:防恶性伤医,温岭案后有了严苛律令,北京案后会有什么?
防止恶性伤医致死案周而复始,我们既需要严苛律令,也需要民风向善。
记者| 宋攀
编辑|张园园
噩耗再次传来。
平安夜前夕,被行凶者恶性捅伤的医生,和着圣诞节刚刚敲响的时钟,生命之音,戛然而止。
活着的人,医生在悲愤,媒体在发声,协会在呼吁,政府在想尽一切办法回应关切……
是的,发生在首都的恶性伤医致死案,引起的“维护医生安全”声浪确实是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一些。
毕竟,两个月前,甘肃的一名医生也是倒在了行凶者的屠刀之下。
两个月,两位医生,被血泊埋没。
这样惨烈的暴行,暴行如此的节奏,已经让医疗行业出离愤怒了。
而这样出离的愤怒,医疗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不健忘的人,都还记得6年前,浙江温岭的那件后被称为“里程碑”事件的伤医致死案吧。
一位医生,被一名行凶者持刀袭击,不幸身亡。可怜的医生躺在了灵柩里。而行凶者却在官媒的镜头里至死不悔。
同样出离愤怒的医务人员,站出来,拉横幅要求维权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行业媒体、社会媒体、国内媒体、国外媒体齐发声,多种分析多种解读角度。专家、行业学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齐呼吁医疗暴力“零容忍”。公安部门调查警情。国家高层领导批示,要求切实维护医疗秩序。“两会”代表委员联合签字“医闹入刑”,最高法明确严惩暴力伤医,多部门联合惩戒医疗失信人……我们尽其能,期待改变发生。
6年后,严苛律令已有。但一切还远未到达期待的那样,反倒是悲剧重演。
问题在哪里?
还记得温岭凶手在镜头中表现得那么“慷慨赴义”,屏幕前的人们对他的“魔性”恨得咬牙切齿。可最终,“社会”要了他的性命,却没能让他有一丝丝的忏悔。
太可怕了!
当从温岭到北京的悲剧重演,此时此刻,给出任何对策仿佛都显得那么无力,那么难以让人相信。
可生者终究是要勇敢前行的!
分享一缕冬日里的暖阳,给这个悲伤的世界一丝慰藉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北京,冬天,呼吸疾病高发。
某三甲医院,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就诊。
诊室内,一名年轻男医生刚要开始接诊,听她讲述,从门外突然冲进来一位发怒至极的年轻爸爸。
“你!把挂号费给我退了!”
男医生解释:“我已经给孩子看过病了,只是因为没有床位,孩子没有办法进一步救治。”
“你那也算看病?退钱!”年轻爸爸不依不饶。
男医生生气:“我跟你说了,我看过了。你要是不满意,你去医务处投诉我去!我这还有别的病人呢!”
“战争”欲起之时,年轻的妈妈赶紧缓和形势,“大哥,您别着急……”
话还没说完,这大哥又着急得上蹿下跳了。
“退号!”
年轻医生愤怒:“病我看了,号不会退!”诊桌仿佛都被他的强势气压赶得向前挪了两厘米。
年轻妈妈:“大哥,您别着急,按照这个流程是这样的……” (巴拉巴拉)
大哥走了,退出诊室大门。愤怒的医生也赶紧收好情绪,仔细问起她孩子的病情。
待年轻妈妈走出诊室,一位患者看客说:“要不是你解围,他俩很可能干起来,那架势,多吓人。”
年轻妈妈莞尔一笑。 她心里知道,刚才起效的药方是“理解基础上的尊重”。
同为患病孩子的家长,她理解年轻爸爸着急无助之余的愤怒。他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明明已经得到孩子病情已经重到需要住院,但医院没有床位,自己没有一点办法。此时此刻,愤怒只是“无力”的代名词。对自己来说,闯进去指责医生的年轻爸爸无疑是“扰乱了医疗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孩子就医的权利,但她却最终选择了在理解基础上保持对“大哥”的言语尊重。
同时,她也理解年轻医生的“不低头”。他之所以宁愿冒着被投诉,被处罚的风险还击,是因为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认真为孩子诊治,医院没有进一步诊疗条件,告知转院,按照现行医疗行规,自己并没有做错。没有做错的情况下,最终被人当众手指鼻子大骂,着实让人觉得脸面全无。此时此刻,“不低头”是他内心深处的医者之尊,为人之尊。
回到恶性伤医,解药在哪里?
温岭案后让后人有了针对“医闹”的严苛律令。北京案后,会让“理解基础上的尊重”故事更多吗?也许,我们离悲剧不再重演,只差一个“民风向善”的距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