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蜀吴对世族的态度上看东吴和蜀汉灭亡的原因
江郎说史 发表于:2019-12-30 10:30:29
原标题:从魏蜀吴对世族的态度上看东吴和蜀汉灭亡的原因
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为什么会灭亡?这个问题一度引起了热议。主流观点都认为是刘禅不行导致蜀汉灭亡,孙权后继无人导致东吴灭亡。不可否认统治者对国家的影响很大,但是国家的兴衰并不是靠一两个人决定的,而是长久以往的制度造成的。有一套优良的制度,出现一个精英领导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制度不行,那就算是周公也无力回天。蜀汉、东吴的灭亡绝对不只是因为统治者,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制度问题。今天我们从三国对世族的态度以及影响上,看东吴和蜀汉灭亡的原因。
西汉时期汉武帝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而当时的士人非常注重名声,毕竟成为名士之后功名利禄接踵而至。随着这种文化的日积月累,东汉时期就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情况,就比如说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与此同时皇帝昏庸,世家便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兼并土地,最终形成了世族。世族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人口、经济,是地方豪强重点拉拢对象,而诸侯们为了拉拢世族也给了不少的好处。当世族强大到一定地步之后就会通过修改规则来获取更大的蛋糕,对此魏蜀吴开始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世族,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就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蜀汉对世族的态度
蜀汉对世族是选择性对待的,对于元老派、荆州派、东洲派的世族委以重任,但是对于益州本地士族是采取打压态度的。刘备入蜀后,关羽、张飞这些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元老派受到了重用,且牢牢掌握军权;而荆楚人士也得到了重用,陈震、董恢、邓芝、蒋琬等人最次也是一地太守;东洲人也同样受重用,法正和诸葛亮平级、董和为掌军中朗将、李严更是刘备的托孤重臣、费祎是继蒋琬后的丞相。但是益州本地人很少得到重用,蜀汉中枢位置有十六位(丞相、将军、尚书令等要职),荆州人士和东洲人士占据大部分席位,益州人只占一席之地(马忠)。
当时还有人劝诸葛亮要重用一下本土人士,但是诸葛亮直接拒绝了,原因是不走刘璋的老路(刘璋统治益州时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刘备时期蜀汉用人制度倾向于荆楚人以及元老派,史载:“豫州入蜀,荆楚人贵。”这一用人制度导致益州本地世族的不满,以至于刘备一死雍闿就投降吴国,而吴国遥署其为永昌太守。雍闿出自益州豪族,雍闿造反兵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本质问题就是因为益州豪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而黄元听闻刘备病重之后举兵拒守,黄元本身就是太守,现在又公开反抗很明显是对蜀汉的用人制度以及对诸葛亮的不满。
刘备死后东洲派的代表人物李严和荆州派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发生了矛盾。最初李严求益州五郡为巴州刺史,并且想向司马懿一样开府辟召。此举无疑是挑战蜀汉的管制体系,所以遭到诸葛亮的拒绝,这两人的矛盾开始出现。诸葛亮北伐时李严以粮草不足为由要求诸葛亮退兵,之后诸葛亮以粮草充足为由剥去李严的官职。看似是两个人的矛盾,其实是东洲派与荆州派的角力。李严被废之后诸葛亮开始扶持费祎,并且试图缓和东洲派与荆州派的矛盾。
到蜀汉后期,荆州派、东洲派、元老派一代不如一代,益州派也开始抬头。诸葛亮死后,益州派的张翼开始扶摇直上,最后成为仅次于姜维的大将军。姜维北伐时,张翼直接站出来反驳姜维,认为益州现在不适合北伐应该休养生息。自此益州派开始抗拒北伐,代表人物谯周著《仇国论》公开反对北伐。为什么?因为北伐益州派得不到什么回报,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益州人看来曹魏统一之后定会驱逐荆州人士,益州本地豪族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在曹魏出兵时益州人争做带路党,曹魏兵临城下时谯周果断主张投降。
东吴对世族的态度
孙坚和孙策皆英年早逝,所以对其用人记载不太详细,不过有一点很详细,那就是孙策对世族的态度。孙策对待世族的态度一直是高压态度,史书明确记载孙策攻打陆康,最后陆康家族百十来号子人死了将近一半,其中就包括陆康。史书虽然记载陆康是遭遇战乱和饥荒而死,但是陆家会相信陆康是遭遇饥荒死的吗?要知道孙策是为了讨要粮食不成才攻打陆康的,这一点很直白的告诉我们陆康是有粮食的。那么陆康是怎么死的?不过是史书为陆家一个面子才说是饥荒罢了。孙家和陆家都不好意思捅破这层窗户纸,彼此心照不宣罢了。陆康死后没多久孙策就被刺杀了,孙策的死要说和陆家没关系你信吗?
孙策的死给孙权上了一课,孙权上位之后就开始对世族大力拉拢。纵观孙权用人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家立国之前就投奔孙氏的一些江北大族,比如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另一部分就是江东大地主(顾、陆、朱、张四大家族),顾雍为丞相、朱桓领有部曲(世族私军)万人、陆家一门出二相、五侯、十多个将军(陆逊就是典型),张温为太子太傅,而且这四大家族的子弟担任的郡县太守以千计。曹魏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只不过是给世族部分人事权(官员任命权),而孙权直接让世族部曲世袭(军权)。孙权此举导致东吴本土世族迅速膨胀起来,直到东晋时期衣冠南渡的士族都不敢招惹东吴本地士族,可见东吴本地士族的强大。
孙权此举导致世族绑架朝廷,都想着通过修改规则来分割最大的蛋糕,以至于爆发了“二宫之变”。简单来说朝廷里面的大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另一派支持鲁王,由于双方势力太大,无论让谁继位都会导致国家内乱,孙权最终让第三者继位。长达八年的朝廷内乱导致世族不合,最关键的株连了世族人物(陆逊、吾粲等人),导致诸葛恪、孙峻等人专权的局面出现。长期的内斗导致东吴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而且世族不合更是导致东吴的灭亡。由于世族权势太大,中央集权大大衰弱,东吴的军事行动也因多方掣肘而失败。晋武帝伐吴时,世族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对抗方针,导致晋军逐个击败,东吴因此灭亡。
东吴灭亡之后西晋并没有安抚世族,因此东吴人纷纷怀念以前的日子,在灭亡后的几十年内爆发了多次复国运动。与蜀汉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益州世族希望蜀汉倒台,为此争做带路党欢迎曹魏;东吴世族希望东吴复国,为此多次爆发复国运动。从制度上看西晋并没有刻意打压东吴世族,只不过是常规对待而已。但是仍旧引起了世族的不满,可见之前东吴对世族的态度非常友好。
曹魏对世族的态度
曹魏对世族的态度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曹操“唯才是举”,第二个阶段就是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前者曹操唯才是举有一部分原因是曹操不重出身重才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世族也不会押注他。曹操本身出自宦官家族,社会地位与袁绍相比差太多了,世族首选押注对象为袁绍。袁绍曾经公开与董卓唱反调结果董卓非但没有追杀他反而任命其为渤海太守,为什么?因为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家族。同样,荀彧投奔曹操的时候众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因为天下世族都看好袁绍。
曹操一方面启用一些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另一方面重用荀彧和曹氏宗族、夏侯宗族的人,这些举动保证了曹操拥有绝对的内部权力,但是因为“唯才是举”引起了世族的不满,导致曹操用了七年才平定河北。曹操官渡之战大破袁绍,为什么用了七年才平定河北?本质原因就是河北世族支持袁绍诸子。曹丕即位之后为了取得世族的支持,因此采用了陈群的建议,正式启用“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好处就是世族可以掌握部分官员任命权,因此曹丕得到了世族的认可,曹丕篡汉也并没有什么反对声音。
曹丕时期“九品中正制”还算正常,但是司马昭搞出了“始建五等爵”并且大肆拉拢世族,之后经过世族的影响九品中正制度彻底变质,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出现。曹魏的用人制度的更替以及对待世族态度的转变是曹魏能统一的主要原因,司马家的出现只不过是加速了统一以及取代曹魏罢了。
最终影响
蜀汉压制益州世族,导致益州世族纷纷支持曹魏,并且在魏国灭蜀的时候争做带路党。而东吴过渡拉拢吴中四大家族导致世族绑架朝廷,之后世族不合白给西晋灭吴的机会。西晋能统一天下,世族们的态度占主要原因。“九品中正制”给世族部分官员任命权,世族可以通过修改规则来获取更大的蛋糕,但是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世族们绑架朝廷,以至于朝廷越来越弱,世族越来越强。西晋的问题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些问题,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