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未来1%的赢家?
逃妈
坐标美国达拉斯
分享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实践资源,著有育儿畅销书《聪明的妈妈教方法》。
今天,是2019的最后一个周末了,这个世纪的10年代即将结束。
每年到这个时候,总会有很多思考,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憧憬。有孩子之前,思考更多的是个人发展,而现在,早已习惯了考虑孩子的教育,以及作为母亲的角色,自己能做些什么。
下一个十年,对父母与孩子,分别意味着什么?
“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遇上“the way you raise your children”(怎么养育孩子)的困惑,我想,现在的我们,看起来和孩子不会做题的状态没什么两样,有点急切,也充满求知的真诚。
正好,最近我回国参加了“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听到不少教育大咖、行业牛人的真知灼见。(顺便也领了个奖,年度影响力教育自媒体。这是一份荣誉,也是对我们2019年的认可。)
01
人工智能与知识爆炸
这次活动,来了很多大神,包括顾明远、朱永新、钟秉林、杨东平等教育界最牛最权威的专家、学者,以及走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新型教育机构负责人,大家齐聚一堂,我也有幸聆听了他们从不同角度挖掘探讨了一个很宏大的主题: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
其中,来自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博士的演讲,让我印象最深刻。
他谈到的 人工智能和知识爆炸对教育的影响,几组数据让现场气氛马上紧张起来:
● 1900年之前,人类积累知识的速度,大概是 每一百多年,翻一倍。
● 195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加速了很多, 25年翻一倍。
● 到2017年,现在是 一年翻一倍。
● 再往后我们可能是 十个月翻一倍, 八个月翻一倍, 六个月翻一倍。
● 未来20年?人类的知识会翻多少倍呢?2 的20次方,算不过来,反正是 很多很多倍!
古人“学富五车”,用几辆车能装完一生的学识,现在,还不到一个u盘的容量吧!
人工智能方面呢?
波士顿动力研发的Atlas人型机器人,2016年初,能在坑坑洼洼的雪地上面行走自如,看上去和普通人没啥两样。而在今年的11月份,它已经能像武林高手一样做360度的后空翻了。
成长的速度,够快!
我们熟知的AlphaGO,击败李世石,又击败了柯洁,也只是两三年前的事。而现在的AlphaGO Zero,它能自己跟自己下棋,不需要任何人类的先验知识,它用3天,击败了打败李世石的那个版本,用21天,击败了打败柯洁的那个版本。
科技的进步,肉眼可见;知识爆炸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无法预估。
这是100年前的电脑和现在的电脑:
差别非常大。
而再看100年前的教室和现在的教室:
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这就细思极恐了。现在,我们不遗余力给孩子的教育,怎么应对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02
未来教育留给人的空间在哪里?
根据牛津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现在美国市面上的这些工作有 47%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会被代替。这个数据在中国是77%!大家想想,未来十到二十年,这个时间, 就是这一代孩子进入社会的时间!
看到这个数据,大家肯定会有一点紧张,对怎么教育孩子,也会产生迷茫。
但我想说的是,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咱们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 它还没有到颠覆人类的程度。
作为一位理工妈妈,我一直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周围的同学、朋友,很多也从事着相关工作。我了解到一个令人心安的事实:人工智能,其实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这两者间,差别非常大。
我们比较熟悉的扫地机器人、战胜柯洁的AlphaGo、能做艺术鉴赏、能画画写作的机器人,都是 弱人工智能。它的特点是, 特别擅长某一领域的深度工作。
什么是强人工智能?就是具备了类似于人类的智能,能够完成人类所能够完成的所有任务,有情感、洞察力、甚至第六感,能把各种技能进行链接、融合,产生新的idea。
如果有人类终结者出现,那一定是拥有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但现在,我们连达到3岁小孩智力的强人工智能都发明不了。
蒋里博士引用了两位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学者的话:
I am in the camp that is hopeless. 我们现在连强人工智能的门都还没摸到。
——深度学习之父 Geoffrey Hinton
Worrying about general AI is like worrying about overpopulation on Mars. 担心强人工智能,就像担心火星上人口过多一样,杞人忧天!
——斯坦福教授 Andrew Ng
那咱们是不是又可以把心揣回肚子里了?
也不是。因为现在的弱人工智能,已经非常的强了!它能在某一个领域深挖下去,深度学习一门知识、技能,它的搜索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人类大概是望尘莫及了。这个直接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就是在可预见的10年、20年里, 具有弱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会大面积的代替人类的工作。
怎么办?
那有没有一种知识,是弱人工智能做不到的?孩子学习这些,在未来就一定不会被替代掉?
有。
这种知识,也许是所有知识里最重要的一种,它需要让孩子领略更多的⻛光,具备更宽广的视角,拥有 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共情力,以及,解决开放式问题的能力。
△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蒋里博士的演讲现场
这种知识,就是教育的方向。
蒋里博士给出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
“在美国,所有做核磁共振的小孩中,有90%需要打全身麻醉,因为小朋友很难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保持不动。但家长们都知道,全麻对孩子是一件有风险的事。
一位医生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他把这个核磁共振仪器全部重新刷了一遍漆,变成了一个海盗船,所有到他那儿去做核磁共振的孩子, 都不用穿病号服。
那穿什么?海盗服!
他告诉孩子,你今天是来玩游戏的,你有一个任务,就是要通过中间的这个孔,进入这艘海盗船,这艘海盗船会发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声音,但你不要怕,也千万不要动,一动就会被海盗发现,所以你的任务就是呆在那儿不动,然后你就成功了。
由于他做了这个改动,核磁共振检查就变成了一个娱乐项目,而打全麻的小孩的比例,从90%降到了10%。”
这个改进,唯一能和“技术”扯上关系的,就是刷油漆了吧?但恰恰就是这个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方法,真正改变了现状,让更多的孩子能安全顺利地做完检查!
这就是人类智慧的力量, 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情感链接起来,去解决一个开放性问题。
这将始终是人类的优势,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
03
通识教育是未来人才的基础
怎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共情力、解决开发式问题的能力?
01
知识的广度
未来,一定是“human + AI”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的。
既然每一个领域的深度知识(DEEP),都是人工智能的专长,那我们更该专注的方向,就应该是知识的广度(BROAD)。 我们培养孩子,就该帮助他成为T型人才中,上面的那一横,获取广度的知识,形成不可替代的广度思维。
通识教育,就是这个广度的基础。它帮助人 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缘,进而拓展思维的广度。
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不把孩子仅仅训练成一个所谓的在某领域的专才”(耶鲁前校长理查得·雷文),而是“ 每件事都知道一点”(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密尔),也就是我们说的“全才”。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
如果100年前人类的知识总和,是1本书的重量,随手就可提走,很容易获取,那现在孩子要面对的知识总量,是座图书馆,拿不动,提不走。怎么办?
通识教育,就是给孩子这座图书馆的 钥匙和 地图。
他看着地图,大概知道图书馆里划分了什么区域,最重要的是,当他遇到了和某个知识相关的问题,他能 拿着钥匙,顺利打开图书馆的大门,循着地图,找到那本正确的书,解决问题。
02
保护好奇心
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也提过—— 这一代孩子的好奇心正在急剧下降。 尤其近几年,下降年龄有所提前,下降速度也正在加剧,几乎从4、5岁,就开始直线下滑。
这个锅,我们可能得自己背。回想一下,当孩子问一个问题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表扬了他的“答案”,还是先鼓励了他问的“问题”?开始上学后,对“标准答案”的热爱、越来越专的学科学习,都在不知不觉地降低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
怎么办呢?
著名的“罗文斯坦信息缺口理论”讲得很清楚:
好奇心不是凭空而来,它需要一些 信息刺激。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个事物的一些信息,就会因意识到还有未知部分的存在而感到不痛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想要填补这个缺口——产生好奇心。
简而言之, 知道很多事,但每件事只知道一点点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好奇心。
通识教育,就是用一点点的了解,激发很大很大的好奇心。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很早以前就被认可了。哈佛大学从1945年,就开始实行通识教育。几十年来不断提高和改进,2010年出版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至今仍是美国最畅销的书之一;去年,还做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全新的通识课程体系。
△哈佛全新的通识课程体系
在国内,通识教育有一个很有底蕴,大家也更熟悉的名字,博雅教育。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武亦姝,就读的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就是清华专门设置的博雅教育试验区。
目前, 通识教育也正走向低龄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咱们国家的一些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博雅学院”;BBC还专门为英国中小学生开设了通识教育网站,为3-18岁的孩子提供“通识教育”视频学习内容。
△BBC 通识教育网站 Bitesize,意思是,给孩子一口就能吃下去的分量。
受地域限制,BBC的通识短视频目前只为英国孩子服务,国内的孩子如果想 获取具备广阔知识面、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的通识教育学习资源,我更推荐 ahaschool 在线学习平台。
一位父母、一个家庭的力量毕竟有限,养育1个孩子需要1个村庄的力量。Aha school 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个村庄的专业人士,保护孩子的好奇,拓宽知识的广度,比如跟着扎克伯格玩量子物理学、《经济学人》主编教娃理财、来自故宫的专家讲中国美学启蒙等等。
通过不超过10分钟的高清短视频(也是孩子一口能吃下的量),把各种复杂、抽象的学科内容,裁剪成一个个精简、有趣又易懂的知识点。
关于这个平台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今天的第二条推送。
04
改变世界的,永远是人
2020一定是比2019更好的一年,这一年,有两件事绝对会发生。第一,技术会迭代、更新、变革。第二,孩子们,肯定会有更好的成长。在一个更好的时代,就该去看更大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热情地去拥抱、去挑战。
要知道,无论时代怎么翻涌向前,世界如何复杂多变,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开创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 跨足各领域而不仅仅埋头于单一范畴!
文章的最后,想以一个例子,和大家共同展望,那个将由孩子们塑造的,更大的世界。
Computer这个词大家都认识吧?计算机。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人类第一次使用“computer”这个词,是1613年。那时,这个词是指a person performing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就是“从事计算的人 ”。指的是一类人,人类计算机Human computer。
当时,NASA引入了一台IBM7090的计算机,Human computer的主管多萝西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觉得她们有可能会被替代了。这个时候她做了一件事情,她开始学习,也带着团队里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终于有一天,NASA的主管跑来跟她说, “不好意思,我们现在不需要这么多Human computer了,因为我们有IBM了。”
她也回了一句, “不好意思,我们现在也不是人类计算机了,We Are programmer,我们是程序员了。”
看吧,当技术的发展支撑起更多不可能,当人工智能正逐渐取代过往许多属于专才的技能,永葆好奇与尝试的勇气,思想广袤而敢于拥抱多元体验及观点的人,才会持续发光发热,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进而改变这个世界!
文中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斯坦福大学蒋里博士的演讲
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的家长
♥分享
地道的美式教育资源
靠谱的育儿经验攻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