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铁悦读】武汉铁路故事——说说徐家棚
武汉铁路局 发表于:2020-01-23 11:01:22
原标题:【武铁悦读】武汉铁路故事——说说徐家棚
爱上武汉,是因为铁路的缘故。因为铁路,武汉的精神特质才更有九州通衢的气魄。在武汉繁华的市井,隐藏的小巷,都能感受到火车的印记。寻着火车,读着武汉,悠游于历史和现实之间,那些与自己结缘的人和事,总在生命中留下深深浅浅的情感痕迹,成为鲜活丰富的人生底色。
(特邀主播:钱家骅)
我想说说徐家棚。记住这个地方,是因为1992年春天,我与一帮志同道合的铁路职工在这吃野生鲫鱼火锅。他们介绍说,有一段70公里长的铁路在武昌城郊穿梭几十年,怎么也没走出大武汉。酒酣耳热之后,我踩着有花甲之龄的钢轨,一个小巷一个小巷钻进徐家棚里看市井百态。地处徐家棚的武昌北站,开出长长的绿皮火车,吐着白烟带我穿越沙湖、南湖,穿过武昌、青山、洪山。让我在兜兜转转之间熟悉武汉。结果跑了一天也没跑出武昌城,却好像开辟了时光通道……
自那时起,无数深刻的印象永驻心间。那时在大武汉,在徐家棚,我看见身着铁路制服的工人拎着自行车慌慌张张穿过钢轨上下班,一节节黑色的车厢满载而来,长江上轮船如梭;一群群铁路子弟在铁道上撒野、追逐,铁路家属区到处是小商小贩;三三两两的美女在信号灯下,在水塔、站房、天桥旁拍着文艺照片,她们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发髻高挽,穿着旗袍的妙曼婀娜的身姿,有着老武汉的格调……
2005年春天,我到武汉上班后,依旧怀念1992年在徐家棚的美妙旅行。我再次在小东门的涵洞边乘上绿皮火车,走走停停,路过波光荡漾的沙湖,路过高楼林立的徐东,沿着徐家棚街的穿肠小道,穿越二桥辅桥,步行至粤汉码头,回穿过四美塘公园,骑车抵达秦园路,在沙湖边聆听着火车嘶鸣,钢轨铿锵,将整个武昌震动的呼呼作响。
我就想,如果把武汉比喻成容色娇好的姑娘,那火车就如发簪,红色的火车是红木簪,绿色的火车是翡翠簪,蓝色的火车是琉璃簪。“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从时速不足35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武汉这座九州通衢的城市留下了许多可以追寻的梦境,生动讲述着中国铁路的沧桑过往。
我再次来到徐家棚。像我这样对于火车有着别样感情的人,怎么会放弃徐家棚这样一个有着铁路烟火味的地方呢,怎可放弃一次次与历史相遇的机会呢。我无数次来,无数次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在徐家棚,我一次次安步当车,独自一人完成对中国铁路的“朝圣之旅”。
徐家棚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地名。长江边上,滔滔江水,飘来了一个姓徐的家族。自清代始,他们在这里筑棚而居、繁衍后人,靠种菜为生,周围全是芦苇荡。
徐家棚名震天下,是因为火车这个庞然大物。1909年,粤汉铁路湘鄂段原定以鲇鱼套为终结点,后因购地困难,改在徐家棚。总工程师詹天佑亲自选址设立徐家棚站。1918年9月,粤汉铁路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36年9月1日,粤汉铁路全线竣工,徐家棚站成为终点站。这年的9月3日,一辆满载官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列车,由黢黑的蒸气机车牵引,穿越秋天的原野,历时44小时由广州黄沙抵达徐家棚站,徐家棚的命运被完全改写。
说起粤汉铁路,真让人感慨万千。这条铁路南起广州、北达武昌,全长1094公里。1896年开始筹建,近40年才全线通车。作为粤汉铁路的终点,徐家棚逐渐成为连接南北的枢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昌城区的扩大,徐家棚已处于武昌城区的西北角,1950年8月1日,徐家棚站正式更名为武昌北站。
1957年武汉长江一桥建成通车前,从南方来的旅客均要在武昌北站下车,步行百米之遥到徐家棚轮渡码头。需继续北行的旅客,乘渡轮过长江到达汉口。在汉口的粤汉码头上岸,然后到大智门车站(老汉口火车站)乘车北上。
而从北方南下的旅客呢,则在大智门车站下火车后,在粤汉码头乘渡轮过长江到徐家棚轮渡码头上岸,再由武昌北站南下……。因南来北往的人多经徐家棚转乘火车,武昌北站迎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显赫的人物,留下了无数扣人心悬的故事。
繁华时的徐家棚应有尽有,人烟渐密,人气爆满。车辆厂、纺织厂、造船厂、钢厂在它周围扎下了根。工业化使让这片土地开始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个社区居委会,常驻人口近10万人,是大武汉的核心地段。
火车站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比如四美塘,尽管在徐家棚的边缘地区,但发展很快。1914年筑粤汉铁路时,因为于此挖取土方,积水成塘。沿塘搭棚而居的筑路工人曾数以千计,当地人便以筑路工人为对象做衣食住行方面的小生意。时有4女子于塘边洗衣为生,筑路工人戏称“四美”,四美塘由此得名。如今的四美塘是武汉繁华的社区,火车站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再如秦园路。这是徐家棚可圈可点的地方。“秦园路”这条马路,是1922年由武昌商埠局修建的。它西起粤汉铁路江边,与铁路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和纠葛。在秦园路,可寻觅无数的徐家棚老街坊美食:灌汤包、牛肉粉、热干面、大羊排、麻辣烫,都是吃货心里的私藏美食。夜幕降临时挤满了宵夜的食客,几乎是家家排队,店店爆满,虽然简陋却是地道的武汉味道。
铁路带来了徐家棚的繁华,又成了徐家棚新生的羁绊。经过80多年的发展,徐家棚因火车而兴,又因火车而没。本世纪初,徐家棚逐渐成为武汉内环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曾经热闹繁华的徐家棚,纵横南北、连接成网的铁路影响了城市发展,几年前就被纳入武汉市重大拆迁规划中。
2018年5月10日20时40分,位于徐家棚的武昌北站送走最后一班市郊8304次列车,承载着武汉居民绿皮小火车情怀的市郊通勤车停运了。同年5月13日上午8时,按照武汉市政府和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达成的协议,武昌北站正式停办行车业务,拥有109年历史的武昌北站关站了。
5月18日的《长江日报》报道:109岁武昌北站“退休”,计划2019年底拆除完毕。铁路部门称,武昌北站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起步、发展、沧桑与辉煌,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关站,没有遗憾,没有凝重,它只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必然。
2019年6月,我再次步行徐家棚时,这里换了人间。废弃的房屋高筑,灰尘满天飞,进出的路口异常狭窄。小超市的胖大叔说:“今年就要全部拆光了,我们也准备走了。”
与徐家棚造就的四美塘和秦园路所处的繁华闹市相比,这时的徐家棚带给我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许多商铺和同事早就搬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街道。恍若隔世的情景再现中,似乎还能看到昔日门庭若市的早点摊,蹦跳着活鱼的生鲜市场,人声鼎沸的大排挡……
弹指一挥间,盛况不再。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这就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最真实的模样。有人说拆迁改造是城市繁荣的必然过程,也有人觉得,这是老武汉痕迹的消失。
沿着水泥路一直往里走,感觉自己穿梭在历史的通道中。武昌机务段、武汉桥工段、武汉物资供应段都没有了,绝大多数原居民都搬离这里。他们离开这里,只带走了家当,却带不走旧日的烟火气。拆得掉的徐家棚,带不走的回忆。它见证了一个世纪来武汉铁路职工生存、生活、友谊与爱情的场景,还有那些说来话长的往事。它们,随风而去。
如今,与武昌北火车站配套使用的战备码头已经搬迁,铁道线上的绿皮小火车不再运行。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菜农和来这里玩耍的少年……
徐家棚的大多居民是铁路世家,说起过去的繁华十分怀念。我恰好碰上正在搬家的同事老张。他在这里生活了60年,如今已搬到武铁佳苑小区。所谓人去楼空不过如此,人去楼空之后,这里或将彻底被遗忘……
与之毗邻不足1公里远,设计高度636米,被誉为中国第一高楼的武汉绿地中心拔地而起俯瞰众生,成为武汉地标式建筑。
这些让我感到些许惆怅,又充满热切盼望。随着武昌滨江商务区的出现,徐家棚将焕发新的生机。冷清和没落终归是一时的。围绕绿地中心而打造出的金融之都、设计之都,将助力武汉早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
离徐家棚不远的铁路主题公园尚在兴建,铁路的贡献已蕴藏在武汉的快速发展中。顺着旧日钢轨的延伸,徐家棚以前的铁道线将成为集各种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廊道。在这长长的景观廊道上,将长盛不衰地充满铁路的灵动与张力。尽管铁路不再发挥作用,但仍能聆听并感受大武汉的心跳。
作者:赵伟东
图片:彭琦
特邀主播:钱家骅
后期制作:雨佳公子 夏汉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