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对于此次肺炎疫情的一点感受(之三)

思澈学园  发表于:2020-02-09 10:08:51

原标题:对于此次肺炎疫情的一点感受(之三)

【全文3700字,建议阅读4.5分钟】

对于此次肺炎疫情的一点感受(之三)

肺炎疫情还在发展中,有些想法又涌上来,于是在这里再次向大家报告。

我之前写的那两篇文字,许多想法都是杂乱的,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写下去,因为,万一哪句话给谁一个提醒,让谁产生一个灵光,那都是我最大的成就。在这个非常时期,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做的事并不多,用文字和大家交流信息、分析情况、相互鼓励、彼此帮助,已经算是最重要的事了。

一、这场疫情的趋势如何?

先说点乐观的。虽然确诊病例人数还在巨量地增加,但官方的数字中, 全国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的上升曲线第一次出现了交叉。这说明,潜在感染者数量的增长趋势正在被遏制,类似全国战时状态的霹雳手段正在发挥作用。

不得不说,借助手机终端的信息传播, 此次疫情的防控在普通人这一端,执行得要远比2003年严格。今天北京大雪,我家小区的花园里居然连脚印都没有,这样的防堵水平,不可能没有效果。

现在的重点要看2月10号许多单位正式上班后会怎样,不过,按现在人们的重视程度,中心城市因为上班而产生疫情大爆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除非病毒出现变异。

那为什么看起来很多城市的管控措施反而变得比原来更严格呢?比如,除湖北外,最近加入到“封城”或“几近封城”行列的外省大城市,就有杭州、温州、宁波、郑州、南京、哈尔滨等,甚至东北的一些四线小城,也在执行居民小区、工矿企业的全封闭管理,这是否说明疫情更加严重了?

我个人估计,这种情况可以有四种解释。

第一,这些城市的“封城”与当时武汉的“封城”在目的上是不同的。武汉的“封城”是把主要的传染源地区与其他地区隔离,而后来的这些“封城”只是通过交通管制、小区封锁等把本市的人口固化下来。说白了, 当时封武汉是怕你出去传染别的地方,而现在封杭州温州,是怕万一谁有事,把本市的其他人传染了。这种封城反而说明,当地政府正在试图把当地疫情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与封武汉而保全国的策略不是一回事。

此外,这样的可能还有应对疫情扩散考虑。在封城前,武汉出来的人员大约在500万人,由于病毒的潜伏期长,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感染者,谁也不知道。而这些感染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又传染多少人,更不知道。如果近期出现感染者的集中发病,提前封城将是对疫情掌控的最有效手段。

第三, 封城恐怕还是各地政府对自己实力反复衡量的结果。最近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口罩买不到。堂堂世界工厂,小小口罩难道生产量还不足吗?我觉得很可能的情况是, 各地正在大量囤积医疗物资。

众所周知,此次疫情爆发在武汉,武汉是全国第七大城市,可医疗资源在疫情面前几乎一夜枯竭。国家倾其全力救助武汉,又是抽调医生,又是新建医院,甚至调集军队,但力量仍然不够。现在,疫情已经蔓延到全国,如果再有任何一个大城市,它的病例达到哪怕武汉接诊量的三分之一,能顶得住吗?国家还有没有力量来救?所以,各地政府都明白,要不惜代价“御敌于‘国’门之外”。其实,就连北京,也早早地停运了省际大巴。这不只是防范大巴上的传染,而是为了减少病毒进京的总量。有个大夫和我说,这个病最讨厌的地方是, 表面上病死率没有SARS高,但患者一旦住了院,好长时间都出不来。病例一天天增长,可里头空不出床位,一个城市的医疗系统就这样生生被拖死。所以,各地之所以祭出封城大招,不排除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缓病例增长的速度,以保证本地的医疗系统不要崩盘。

当然,还有最坏的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应对大量的病例漏报而封城,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不高。

总的来说,疫情发展到今天, 拐点来没来还不好说,但我们与病毒战斗的相持阶段肯定是到来了,后面的日子就看哪一方坚持得住。如果国家决心不惜代价 坚壁清野,在个把月内击退病毒也不是不可能。

二、除了防护,我们还能做什么?

重要事情说三遍:传递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信息。

这就是我们能做的最重要,也最有益的事。

疫情突如其来,人们被迫隔绝,此时,信息的传递就显得更为重要。良好、顺畅的信息传递既有利于国家的整体防疫行动,也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安全。试想,如果过去一段日子里,没有各种信息的全天候地不间断传递,可能无数的物资现在还堆放在武汉红十字会的仓库里;可能我们还在天真地认为,此次病毒对小孩不易感,死亡的只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可能武汉、湖北及许多地方的封城还会拖延数日,致使病毒比现在更猖獗地肆虐全世界;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在春节期间毫无防备地走亲访友,最后很多人不幸中招。

你可能会说,关于疫情重要的信息都是国家发布的,为什么要我们去传递?

真的是这样吗?那请你想一想,你最初是怎样知道疫情这样严重的?是从腾讯新闻上看来的吗?从中央电视台听到的吗?还是从人民日报上读到的?我想都不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最初的信息一定来源于朋友圈或微信群。就算你对疫情的整体把握是在正式媒体上完成的,但引发你兴趣的信息线索也一定来自朋友圈或微信群。因为,有数据显示, 截止到去年,中国人70~80%的信息来源是微信群和朋友圈,而智能手机早就代替了所有其他的渠道而成为信息第一载体。今天的报纸杂志几乎已经无人问津,电视在很多城市的日开机率只有30%,酒店旅馆中的电视开机率更是连10%都不到。

所以, 不要小看你在群里的一条抱怨,一句私聊,一张图片,一个段子,更不要小看你在朋友圈里转的一个帖子,发的一个状态,那都是现代信息洪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没有你我这样天天守着手机的芸芸众生,天大的事情也传不出紫禁城,更别说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各类消息了。

此次疫情,国家固然是信息的权威发布主体,但信息的接力、补充、完善、修正,必须通过亿万民众的手机来完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其实,本次疫情已经显示出了一个相当现代化的舆论场景:有提前发布各种预警信息的,有反映百姓基层现实生活状况的,有专门打假消息的,有不断转述官方各种决策及决策背景的,有监督政府行动效果的,有联络各种社会资源的。这种多元迸发、各司其职,而又目标一致、反应迅速的情形在中国现代史上并不多见。而纵观这次疫情的过程,官方的决策力度巨大,影响深远,但却能得到很多老百姓的理解,也得益于这些信息的流动。

当然,可能有人会担心,如果我们去传递信息,信息出了错怎么办?万一传递的是谣言会不会有严重的后果?

首先,出错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个信息高度流动的地方,信息流本身就有自净的能力。一个假消息出去,很快就会有无数打假的,你说错一句话,很快就会有人纠正你。一个错误的消息在这种环境下,其结果,要么是自生自灭,要么就是被人拆穿。

其次,谣言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就本次疫情的范围而言,很多谣言其实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比如双黄连对新冠病毒不可能有效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最近有个朋友转给我“一定要看”的视频,里头是一个医生模样的人,大谈按什么穴位可以抗病毒,这样的信息当然就不要瞎传了。

如果有些信息真假莫辨,又当如何?我个人的建议是分类对待。

第一类, 如果是很容易得到佐证却又没有佐证的,在有证据之前,不要乱传。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人在网上说武汉的主管领导去职了,有的版本说双规,有的版本说记过,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重大人事任免一定会有官方消息,如果没有,至少眼下是谣言。又如,说某地又爆发了多少病例,一个城市哪些特定地区出现了多少病例等,这些消息也必有出处。有人可能会说,官方的数字就准吗?官方数字当然可能不准,但如何证明你那个消息中的数字就更准呢,这才是问题所在。

其实,真正困难的是另外两类信息。

一是那些不太可能有官方背书或是有明确佐证的信息。比如个人的求助信息,或是一些共享信息等。前者如某患者因生活困难向社会求援,希望人们联系医院、捐款捐物;后者如有人发现了有卖口罩的好去处,号召大家果断下单、批量囤货。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没有明显的反效果,比如不会引发大规模恐慌,也不会导致人员伤亡之类的,倒是可以转发,但一定要加上“待求证”三个字。也就是说,你要告诉你信息的受众,这个消息你也不确定是真是假,你的转发只是为了防止重要的信息被人为阻碍。真正要判断信息真假的,是那个最后要付诸行动的人。捐款捐物可能碰到骗子,买口罩也可能买到假货,人最终还得自负其责。

二是官方信息本身。官方的信息当然不是谣言,但在面对一个未知的事物面前,任何人都难保不犯错误,官方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官方的特殊地位以及人们的心理原因,往往会忽略或轻视官方信息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例如,新冠状病毒能不能人传人?是否存在接触即传染的情况?是否年轻人和小孩不易感?事实证明,官方的早期的判断都错了。

那怎么办?很简单,像对待所有信息那样,对官方的信息同样保持质疑的态度。一方面,运用常识和逻辑去判断,另一方面,要通过大量信息的对比揭示事实,即以信息流有自净能力这个特点来最终获得更接近实际情况的信息。一言以蔽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确证任何信息的方法都是对照更多的信息,不要盲目迷信权威,这一条对任何信息都有效。

当然,说起来容易,这对于多年缺乏思维训练的广大民众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其实,这次疫情的信息发布对于常年居高临下的政府部门而言,更是一种考验吧。

但愿两者能携同进步。

不知不觉又说了这么多,先写到这里。

为武汉、为湖北、为中国人民祈祷。

愿恶灵退散,重现骄阳。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