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天南读友会文摘:我们到底向巴菲特学习什么?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发表于:2020-02-14 10:04:55

原标题:​天南读友会文摘:我们到底向巴菲特学习什么?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

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天南读友会文摘:我们到底向巴菲特学习什么?

我们到底向巴菲特学习什么?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读后感

文/申金虎

(一)

年终岁尾,读完了杨天南老师翻译的第五本译著《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这本书描写了巴菲特从1941年,11岁开始,以120美元起步,在长达37年的时间里,取得人生第一个亿元财富过程中的投资案例。

作者挑选了巴菲特曾经投资过的二十二个公司。参考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披露的投资历程,他早期的投资包含三种类型的投资标的:低估类,套利类和控制类。在1961年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中,他提到“我们的投资运作方法”:(三部分组成的投资组合中),通常我们对于持有量最大的5-6只证券会分别投入占我们总资产5-10%的资金。而对于其他持有量较小的10-15只证券则会投入占我们总资产更小比例的资金。

因此这二十二个案例不是他投资的全部,甚至不能完整说明他的投资细节,但按照作者的说法,所选择的却是“对于巴菲特财富成长以及投资哲学形成最有影响力的案例”。

11岁开始,以120美元起步,历时37年,巴菲特48岁,财富达到一个亿,年复利收益44.5%,逆天了,那是“股神”吗?是“股神的神”!

即使从1955年,25岁的10.5万起步,时隔23年后48岁时赚得人生的第一个亿,年复利收益34.7%,投资收益史的制高点,达到这样成绩的投资家寥若晨星!

投资一买一卖,入门非常容易,举手之间就可以身临其境,但入得门来才知高深莫测,总在似是而非间挣扎。 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学习,如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长赢之道,就永远只能在门外徘徊。看完全书,我的脑海里有许多疑问有待解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我们到底应该向巴菲特学习什么?

以书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巴菲特在1969年结束合伙人公司时,个人财富达到了2650万美元,到1978年,约十年的时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1亿美元,年复利投资收益率约为14.2%,与自己前期收益率相差甚远,巴菲特为什么要放弃收益率更高的投资模式?

书中披露巴菲特1969年解散合伙人公司的外在原因是股市过热,内在原因是当时资金达到1亿美元之巨,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可是伯克希尔2019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公司持有的现金达到了1280亿美元之巨,如果仅从上面的内因分析,今天已耄耋之年的巴菲特面临的挑战更大!巴菲特是否也要放弃今天的投资方法?

(二)

格雷厄姆有多厉害?

要了解巴菲特,格雷厄姆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人。格雷厄姆之于巴菲特的重要程度怎么说都不为过。巴菲特曾在记者访谈或历年致股东的信中陆续表达过对格雷厄姆无比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书中提到巴菲特第一次购买股票发生在他11岁那年。他后来回忆从11岁第一次购买股票到19岁阅读《聪明的投资人》这本书之前,自己在股票投资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涉猎的内容无所不包,收集图标,阅读各种技术分析书籍。倾听各种内部消息,后来我拿起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这本书时,就好像见到了光明。我不想要听起来像一个宗教的狂热者或其他类似的人,但格雷厄姆的东西的确让我感到兴奋。在此之前我一直靠腺体而不是大脑来进行投资。”

“我为格雷厄姆工作后不久,1954年12月,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我给他起名字,霍华德·格雷厄姆·巴菲特,为了纪念我的父亲,也为了感谢格雷厄姆。”;“在许多人的指南针上, 本(指本.格雷厄姆)才是真正的北极。 ”;“世界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是我的父亲、格雷厄姆和芒格。”这就是巴菲特眼中的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的投资基金截止1956年,大约在道琼斯指数400点附近,62岁的他宣布清算基金退休。虽然其间经历了恐怖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等重大事件,但格雷厄姆基金存续33年里年化回报率超过了20%。

大萧条有多恐怖?看看数据就知道了。1929年9月3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创下381.17点高点后,两个月时间里暴跌40%以上。跌势一直持续到1932年7月,最低跌至41.22点,跌幅超过89%。25年后的1954年,道琼斯指数才重新回到381.17点崩盘位置。

在1929年的大萧条股市崩盘前,格雷厄姆管理的财富为250万美元。1929年亏损-20%,1930年-50.5%,1931年-16%,1932年-3%,到1933年初,格雷厄姆管理的资金总额最低只剩下37.5万美元。下跌幅度达到85%!

也就是说33年的时间里,除了经历25年的熊市,还遇到净值跌至15%的打击。基金净值仅从0.15回到1的净值就要增长6倍多,难度可想而知,最终33年的时间里基金年化回报率超20%。

(注:资金总额剩下37.5是因为一方面有客户赎回,一方面净值的下跌导致。按以上连续四年下跌,到1932年250万美元仅下跌致使净值剩下80.67万美元,这还不是基金在没有赎回情况下的最低值。下跌幅度68%,净值从0.32回到1就要增长3倍以上。)

对比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以账面价值算,从1965年至今的54年时间里,仅有的亏损记录只有两年,分别为2001年的-6.2%和2008年的-9.6%。57年的年化回报率接近20%。

即使以伯克希尔的市场价格计,从巴菲特以每股7.5美元整体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至今57年来,伯克希尔的股价也没有出现过连续四年的下跌,最大的跌幅有三次,但都没有超过60%。

第一次: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股市出现了整体性的大幅下跌,伯克希尔股价从1973年的每股90多美元跌到1975年10月的每股40美元左右,跌幅56%。

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科网股泡沫,由于市场热捧新经济概念股票,那些非新经济概念的公司股票遭到市场抛弃,巴菲特由于坚持不买科网股票,伯克希尔股价从每股80000多美元跌至每股40000美元左右,跌幅50%上下。

第三次: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伯克希尔股价从2007年12月每股99800美元跌到2009年7月15日的每股44820美元,跌幅56%。

股价连续两年的下跌只出现过一次,1973年下跌-2.5%,1974年下跌-48.7%。也就是说巴菲特要翻倍,仅需增长1倍多一点,和格雷厄姆恢复原值的要求要低得多。

伟大如格雷厄姆,对投资领域贡献了一个知识体系,一种思考方式的投资界鼻祖,绝不仅仅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买“烟蒂股”那么简单。

书中提到巴菲特对于格雷厄姆的评价:“他讲求的不是聪明绝顶的投资,也不是流行或风尚。他关注稳健投资之道,我认为你如果不是太着急的话,稳健投资之道会让你变得非常富有。至少,他的方法不会让你变穷。这太棒了。”

这真的很棒!

(三)

格雷厄姆这么厉害,巴菲特对老师的方法是不是就照单全收、刻板固执地照搬照抄了呢?

格雷厄姆的股票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凭证;无情的利用市场先生的报价;坚持买入时的安全边际原则、分散投资等原则性投资理念对巴菲特影响至深。书中讲到的好几个案例都能看到格雷厄姆当年投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的痕迹。

1926年,格雷厄姆发现,北方石油管道公司除了管道运输资产外,还持有360万美元的铁路债券,相当于每股持有95美元铁路债券,公司的市值只有280万美元,每股市价只有65美元,显然,它的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格雷厄姆在买入北方管道公司5%的股份后,和另一位在北方石油管道公司占有相当比例股份的律师结成同盟,并联合了占总股份38%的中小股东,在董事会会议中提出议案,要求将公司持有的铁路债券兑现,并发给股东相应的红利。因格雷厄姆提出的议案完全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无奈北方石油管道公司只得同意该议案,发放股利。结果,格雷厄姆不仅每股分得70美元的红利,而且从股价的上涨中大获其利。

巴菲特在早期投资桑伯恩地图公司、邓普思特农机制造公司,手法与格雷厄姆投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如出一辙。“实际上,这家公司(桑伯恩地图公司)有些像一个投资信托,其投资组合中持有30或40种优质证券,我们所进行的投资是基于这些证券的市值,以及对其业务的保守估值,有一个巨大的折扣。”“我们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这使我们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决定用多长时间去矫正价值的低估。”1960年巴菲特利用控股权,让公司董事会同意动用投资组合回购股份。巴菲特合伙公司趁机卖出持股,大约获利50%。

可是仔细分析,巴菲特即使跟随格雷厄姆工作期间, 投资的一些重要细节却有别于自己的老师。

比如本书的第二个案例:盖可保险。

“令人兴奋的是,巴菲特将 自己65%的净资产都投在了盖可保险上,总金额为10282美元。”对于经常持股超过75只,即使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建议至多将本金的75%投入到股票中(其余25%以上购买美国国债),且至少分散到超过30家公司里的格雷厄姆的投资体系而言,这种发现投资机会仓位非常集中的投资办法,有别于格雷厄姆分散的投资理念。

格雷厄姆同时还认为,分析公司所需要的财务数据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公司公告免费拿到的。不需要去公司实地调研,也不需要和公司管理层去沟通接触,这样不仅节省时间成本,还可以避免管理层出于市值管理的目的,“忽悠”投资者的可能。可是,在投资盖可保险前,巴菲特用自己格雷厄姆学生的身份(格雷厄姆当时是盖可保险公司的主席),到公司实地与时任公司副总裁洛里默.戴维森深入交谈了四个小时。1952年的春天,巴菲特还写了一篇有关盖可保险股票的文章《我最喜欢的证券》并发表。

不仅盖可保险,书中提到的第六个案例,“巴菲特将其合伙公司35%的资金投在了桑伯恩地图公司上”。在案例7提到的邓普思特农机制造公司,“一开始巴菲特合伙公司持有邓普思特股票价值,占合伙公司总资产的21%”,最后直接买成了占73%的控股股东。

还有本书的第五个案例,投资洛克伍德公司。洛克伍德公司以价值36美元的可可豆回购每股34美元的股票,格雷厄姆让巴菲特大量收购股票换可可豆,这样每股就可以获得2美元的回报。同时卖出可可期货,就可以防止可可豆仓单价格下跌从而锁定利润。

巴菲特后来回忆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整天忙着买股票、卖豆子,并时常跑去施罗德信托公司将公司股票证书换成仓库单据,利润非常可观,而我的成本仅仅是几张地铁车票而已。”

但更绝的是,巴菲特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他分析认为,随着股数的减少,每股价值将会远超当前股价,于是,他直接给自己买进了222股洛克伍德的股票,后来股价超过100美元,巴菲特的收益率超过3倍。他果然做到了更好。

从这些重要细节,可以看到巴菲特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坚持独立思考判断,而不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式的简单盲从。

后来格雷厄姆曾经邀请巴菲特与他合著《聪明的投资者》修订版,他们通过写信互相联系的过程中,巴菲特发现自己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根本的分歧,比如巴菲特希望在修订版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何为“优秀企业”(例如喜诗糖果公司),而格雷厄姆认为这样的内容对于一般读者太过艰深了。

而且,格雷厄姆建议一个人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个人总资产的比例上限为 75%,而巴菲特更加激进,他认为如果某只股票价钱合适的话,他会押上全部家当。巴菲特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放弃了这本书的合著者身份。

巴菲特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并不代表他对老师不敬。在格雷厄姆去世以后,巴菲特给格雷厄姆的女儿玛约莉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格雷厄姆的感激之情:“本是除父亲之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现在仍然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一直试图让现在和将来的人们了解本,让他们知道本的思想有多重要。”

(四)

书中还提到巴菲特后来非常后悔的两笔投资。

一个是1951年就曾经买过盖可保险股票,投资了10282美元,然而仅仅在一年后就卖出了,拿回了15259美元。如果巴菲特继续持有盖可保险,那么在接下来的19年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些股票将价值130万美元!所以,这确实是“一堂令人痛心的课,课程的名字应该叫做——论卖出一家好公司股票的损失。”

另外一笔投资在我看来,是最有学习意义的迪士尼公司。巴菲特在买入股票后的第二年,大约取得55%的投资收益后就卖掉了。后来他很后悔,因为从1967年到1994年期间,27年之后迪士尼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38倍。“(在1966年做出的)投资决策是英明无比的,但你们的董事长的愚蠢行为抵消了它所带来的良好成果。”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案例, 恰恰可能体现了巴菲特对从老师那儿学习到的原则的坚守。因为以他对盖可公司及保险行业的理解,在五年后开始的合伙人投资岁月里,不会不跟踪盖可公司的表现,换个角度想,或许没有买的理由是因为盖可保险并不符合“安全边际”的标准,所以宁可错过,不可做错。

至于第二个后悔的案例,根据书中展示的数据,如果有谁说他能忍受从1973年到1986年股价有13年的时间没有上涨,我认为他也是神!

事后看都容易,当下最难!

无需替巴菲特没有洞察未来的能力感到遗憾。当年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上大学的时候,虽然有奖学金,钱仍然很紧张。他的两个哥哥拼命挣钱以帮他支付学习费用,但还是不够。最后他被迫放弃了白天的课程,在美国捷运公司找了一份全日工作。

这份工作负责一项有趣的研究计划,“我们开始研究一种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计算快运速度的新系统对收入的影响。出于这一目的,我们使用了所谓的霍尔瑞斯计算器,这是从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公司)租来的。”

使用C-T-R的这种产品不仅让格雷厄姆了解了会计原理,还让他觉得接触到了最先进的技术。

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后来的C-T-R公司改名为IBM。

有人形容格雷厄姆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格雷厄姆接触IBM最早,都没有在IBM发展初期投资, 可见洞察未来,发现并投资伟大的公司事前是多么难。

IBM公司后来与巴菲特也渊源颇深。在2011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披露了自己投资IBM的心路历程:“与1988年和2006年分别投资可口可乐和铁路一样,我也没有赶早买入IBM。这家公司的年报我已经读了50年,可是直到去年3月的一个星期六,我才感到柳暗花明。”

巴菲特后来投资IBM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从2011年11月份开始投资IBM,以每股170美元的均价买入了6400万股的IBM股票,当时这些股票的价值为107亿美元。但巴菲特在2017年7月份表示,他对IBM失去了信心。“当(IBM股票的)价格升至180美元以上时,我们卖出了相当数量的持股。”大约一年以后,他清仓出售了IBM股票。

跟踪了50年,还是世界公认的投资大师,投资IBM最终几乎以失败出局。如果说“廉颇老矣!”,怎能解释2019年伯克希尔迭创新高!

巴菲特尚不能保证每击必中,我们普通投资者见到自己理解或喜欢的公司,更不能孤注一掷,尤其不能与公司“谈恋爱”,来一个投资版“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投资版爱情佳话。

通过阅读这本书,即使我们想照搬照抄地学习巴菲特前期的投资手法,可是看看他投资过的二十二个公司,除了克利夫兰精纺厂、加油站以及霍希尔德-科恩三个亏损的公司以外,剩下美国运通盈利154%、迪士尼盈利55%,其他大部分的投资我们普通人根本不能如法炮制,因为这些公司要么被巴菲特合伙公司收购,要么买成了大股东,然后利用“野蛮人”的身份通过改组、重组、回购股份等手段释放利润,达成投资盈利的目标。

(五)

从书中记载的信息来分析,虽然1969年巴菲特结束了合伙人公司的运营,但我以为真正促使巴菲特深入思考、对他后来投资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的时间点在1967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好几件事情。

1967年巴菲特的身家已经达到千万美元。“当我开始这项事业时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长期的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越道琼斯指数 10 个百分点。 当时的我比现在要年轻,要穷,也可能比现在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即便没有上述的三种可能对投资业绩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我仍然认为个人环境的改变很有可能会影响我从事这项事业的动力。”

他与妻子曾达成一个协议:一旦赚了800万到1000万美元,他就不再那么拼命了。“由于个人状况的改善,放慢工作的脚步是最明智的选择。”;“对于那些将资金托付给我们的人,我不得不尽全力去达成公开宣示的目标。但这种全力以赴的努力已逐渐失去意义。”

另外一件事是从1967年年初开始,巴菲特被市场的狂热弄得十分焦躁。市场上不仅没有低估的股票,而且高估已是司空见惯。巴菲特对于自己原本源源不断的投资灵感的枯竭感到沮丧。但有一点巴菲特非常清楚,“我不会抛弃先前我明白其内在逻辑的投资方法(尽管我发现这个方法现在已经难以运用)。采用一种我不完全理解、没有成功时间过的方法可能会轻松赚到大钱,但也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巴菲特在1967年 打破传统的年中和年底各一封信,第一次在当年10月9日给合伙人写了第三封信。

信中除了解释对于他个人而言,继续努力取得优越业绩的动力难免会减少的原因,还告诉合伙人“市场较往日明显的有价格优势的投资标的已经在数量上减少;我们的资金基数已经达到了 6500 万美元,我们的投资点子正在减少”。

最重要的是在这封信中巴菲特提醒合伙人,不要受用“短期绩效指标来衡量一个投资人的成功或失败”现象的误导,衡量投资绩效的最短期限应该是三年。

尤其是他调低了自己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之前他对自己合伙公司确定的收益预期是不低于道琼斯指数10%。1967年,巴菲特把长远目标调整为不超过 9%的年均回报率,或者取得不低于道琼斯指数 5%的回报率。比如如果未来 5 年道琼斯指数年均增长率为-2%,则巴菲特希望合伙公司期望获得的年均增长率将为+3%。而如果道琼斯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12%,则他期望的年均增长率将为9%。

估计受调低收益预期的影响,1967年10月12日,一些合伙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回报,决定从合伙公司里取出资金,提取金额为160万美元。巴菲特反倒为这些人的退出感到高兴,“因为这将他从‘当前情况下无法达成业绩目标的压力’解脱出来”。

如果说个人的动力源泉发生根本变化是巴菲特想改变自己工作方式的 出发点、市场的过热以及不合适的投资人撤资是 催化剂的话,那么1967年因收购两家公司——国民赔偿公司、联合棉纺公司而遇到的企业领导人,为巴菲特解决如何“将自己所做的事情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里, 既简单,又安全,既赚钱,又愉快”的问题提供了灵感。

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杰克.林沃尔特随手关灯以及为了不支付衣帽间存衣服的小费,宁可不穿西装去吃午餐的习惯,为他赢得了极其节俭的名声。巴菲特收购时,在问了“为什么你之前不愿意出售公司?”之后,又连问了五个“还有别的原因吗?”双方就达成了交易。

联合棉纺公司的创始人本杰明.罗斯纳以省吃俭用和工作狂而闻名,以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展示了自己对生意的痴迷。

在出席一场正式的晚宴时,罗斯纳得知自己买的卫生纸比另外一位企业家的进价低,他非但不高兴,反而担心卫生纸的供应商糊弄了他,卖给他小卷的卫生纸!他当即离开宴会,直奔公司仓库不惜用整晚上的细数自己的卫生纸卷上的纸张数。果然被他发现自己仓库里的卫生纸,每卷的纸张数量比正常的纸卷少!

当年600万美元的交易,巴菲特与他仅经过半小时的讨论就结束了。巴菲特请他留任,已经63岁的罗斯纳又呆了20年。退休时告诉巴菲特:“你忘了你买下了这家公司,我忘了自己卖掉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2007年,已84岁的芒格,在南加州大学传授给毕业生的最后一个人生哲理:只有一群可靠的人, 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在你们往后的人生旅途中,应该追求的是尽可能的培养一张无缝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网。

(六)

之后的两年,巴菲特一直在探索 将自己所做的事情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里,既简单,又安全,既赚钱,又愉快。”的解决方案。

经过1968年“赞助慈善事业,特别是民权运动”的探索,1969年,巴菲特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并在当年解散了合伙人公司。也就是杨天南老师在《一个投资家的二十年》一书中总结的:巴菲特的成功除了像买企业一样买股票,除了评估目标内在价值的技术或功力,除了购买后长期持有的耐心,除了购买后长期持有的耐心,除了好企业好价格以及不熟不做的原则之外的秘诀就是 巴菲特没有客户

在收购伯克希尔之前,所有的投资人都是合伙人。他后来的投资模式使得投资人都是公司的股东,而不是客户——如果一个人喜欢他,只需要购买股票即可;如果一个人觉得失望,只需要卖掉其股票即可。这样的结构使得他 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沟通、解释、说服工作,更无须受制于愚蠢的压力——来自于客户或者市场,而坚持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

因此巴菲特才能心无旁骛的从内部专注于自身投资能力的提升,就像芒格在2007年南加州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如果你拿着一个时钟看沃伦-巴菲特,我会说他有一半的时间都是花在看书 上。”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精进,形成个人能力的良性循环;外部不断构建与志同道合、德才兼备的人管理的优质企业为伍,形成外部的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深入思考,二十二多年后的1989年,脱胎换骨后巴菲特在当年的致股东信中结合书中五个案例的深刻反思,系统、集中地披露了这种 “既简单,又安全,既赚钱,又愉快”的良性循环投资理念的核心内容。这些对我们普通投资者很有启发意义。

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以“头 25 年所犯的错误(浓缩版)”,倾诉了25年以来的深刻教训。由于水平有限,直接引用巴菲特的结论:

(蟑螂论)在经营艰困的企业中,通常一个问题才刚解决不久,另外一个问题就又接踵而来,厨房里的蟑螂绝对不会只有你看到的那一只而已。

(时间论)相信我,时间虽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烂公司最大的敌人。

③还好三年之后,算我走狗屎运,能够以成本价左右的价格脱身,在跟 HK(霍克希尔德.科恩) 公司结束关系之后,我只有一个感想,就像一首乡村歌曲的歌词所述的, “我的老婆跟我最要好的朋友跑了,我是多幺地怀念他!”

④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通的公司来的好的多,像查理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反应则比较慢,不过现在当我们投资公司或股票时, 我们不但选择最好的公司,同时这些公司还要有好的经理人。

(流沙论)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课,好的马还要搭配好骑师才能有好成绩,像伯克希尔纺织与HK也都有才能兼具的人在管理,很不幸,他们所面临的是流沙般的困境,若能将这些人摆在体质更好的公司相信他们应该会有更好的成绩。

(错配论)我曾说过好几次,当一个绩效卓著的经理人遇到一家恶名昭彰的企业,通常会是后者占上风,但愿我再也没有那幺多精力来创造新的例子,我以前的行为就像是Mae West曾说的︰ “曾经我是个白雪公主,不过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栏杆论)另外还学到一个教训,在经历 25 年企业管理与经营各种不同事业的岁月之后,查理跟我还是没能学会如何去解决难题,不过我们倒学会如何去避免他们,在这点我们倒做的相当成功, 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

(屠龙论)不管是在经营企业或是投资,通常坚持在容易又明显的好公司会比死守在有问题的公司要来的好,当然有时困难的问题也有被解决的机会,像是我们刚开始在经营水牛城报纸一样,或是的有时一家好公司也会有暂时的难关,像是以前美国运通与 GEICO 都曾经一度发生状况,不过总的来说, 我们尽量做到回避妖龙,而不是冒险去屠龙。

⑨在犯下其它几个错误之后,我试着尽量只 与我们所欣赏喜爱与信任的人往来,就像是我之前曾提到的,这种原则本身不会保证你一定成功,二流的纺织工厂或是百货公司不会只因为管理人员是那种你会想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就会成功的,然而公司的老板或是投资人却可以因为与那些真正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打交道而获益良多,相反地我们不会希望跟那些不具令人尊敬的特质为伍,不管他的公司有多吸引人都一样, 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这样的事,我从来没见过。

⑩ 我们一点都不会想要有那种 99 比 1的可能性,以后也不会,一点挫败或是侮辱小小的可能性永远没有办法可以用很有可能大捞一笔的大好机会来弥补,只要你的行为合理,你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会让你移动的更快,查理跟我从来都不会着急, 我们享受过程更甚于结果,虽然我们也必须学会去承担后者。

这十条经验是巴菲特在付出二十多年青春与财富的代价,又经过实践检验沉淀后的投资精华。值得我们去反复诵读体会。甚至在 又过了二十二年后的2011年,巴菲特还念念不忘地在当年的致股东信中告诉投资人:“我的教训来自邓普斯特制造公司、三流的百货店HK(霍克希尔德.科恩)以及新英格兰纺织公司(伯克希尔)。”

在1992、1994、2003年的历次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进一步完整披露了“ 既简单,又安全,即赚钱,又愉快”的具体实施标准: 我们希望投资的对象:是我们所了解的;具有长期的远景;由德才兼具的人所经营;吸引人的合理价格。

“这样更好的子公司和CEO需要总部更少的关注,创造常被称为‘良性循环’的局面。

(七)

这种“ 既简单,又安全,即赚钱,又愉快”的良性循环投资方法的成绩如何呢?

1972年1月3日,巴菲特支付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是巴菲特自己多次承认的“从烟蒂股投资进化为优质企业投资的标志”。如果以1972年为起点计算,经过46年到2018年,伯克希尔账面净值从2.98增长到10880.29,年化回报19.52%。

如果除去2000年以后,仅计算1972年—1999年的28年,因为2000年以后伯克希尔因为账面现金太多,可投资对象偏少,巴菲特只能将资金配置在一些资本密集的低回报企业上。这28年,没有一年亏损,伯克希尔账面净值增长654倍,年化收益率26.06%,而公司股价年化收益率26.72%,增长了757倍。 不仅不受规模的影响,还实现了高增长。

这下我们应该明白了今天的伯克希尔总部仅以26个人管理着5500亿美元的资产,没有司机,没有公关部门,没有法律部门,没有宣传部门,没有公司食堂,没有早会、晚会、周会、月会、季度会、年会,没有动辄的誓师动员大会,没有纪律检查委员会,没有大量的程序和繁文缛节;没有大会议室、小会议室、大礼堂、公司总部大楼、产业园区……却能高效运转,让他每天还能跳着踢踏舞上班的原因了吧!

有人说,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因此我得出以下结论:巴菲特终其一生,在纵向的投资专业道路上,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精进,提升自己的能力,坚持在能力圈内用好价格购买优质公司,形成投资上的良性循环;横向的道路上与志同道合者聚,减少了摩擦成本,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放大了自身的能力,创造无限可能的同时,行稳致远。

也因此我们学习巴菲特,就要学习他纵向的道路上:在正确的方向上心无旁骛的专注训练;横向的道路上:让自己配得上一个好人,这样才能遇见更好的人,如 不断迭代天南读友会

怪不得巴菲特说:“我庆幸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总觉得自己如同躺在沙发上绘制着天花板。”

觉得他不行,你来!

后记

1956年,巴菲特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回到奥马哈,用10.5万美元的起步资金开始了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生涯。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那一年的夏天,格雷厄姆渡假来到了奥马哈,见到了巴菲特,答应投资12万美元。同年的八月,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最后一次开了股东会,决定公司歇业。据说是因为格雷厄姆未找到合适的继任者。

不知道格雷厄姆投资的12万美元后来怎么样了?如果当初没投,那应该是这位投资鼻祖最大的遗憾;如果投了,相信格雷厄姆会惊讶于: 原来我最成功的投资是找到像巴菲特这样的人!

(注:如果从1957年巴菲特的有记录投资计算,截止2019年年底,历时62年,投资收益率约为20%,增长了约80000倍,当年的12万美金成长到今天约为96亿美元。)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