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世界看到:中国有这样好的纪录片,这样丰富的人类学影像
牛颂民族史话 发表于:2020-02-21 18:34:22
原标题:他让世界看到:中国有这样好的纪录片,这样丰富的人类学影像
峤夫导言:新中国纪录电影,从一起步就不落后于西方,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学术体系,这与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完全不同。去年底(2019年11月27日),新中国民族志纪录电影的先行者,影视人类学的拓荒者,杨光海先生离开了人世,终年88岁。这位白族电影人,一生为中国电影留下了《鄂伦春人》等44部纪录片,有的已成为世界电影经典。
1957年,为了配合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抢救、记录即将消失的文化习俗,国家决定拍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纪录影片”。几十年后,这一颇具规模的摄制活动被学术界视为新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发端。
1958年,时年25岁的杨光海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派往云南,参加《佤族》的拍摄。
第一次佤山行,他们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进入大马散和岳宋等佤族寨子。去的时候,既没有脚本,也没有拍摄提纲,杨光海在征得寨子头人、窝郎(宗教祭祀者)和魔巴(祭师)的同意后,“看到什么,就拍什么”。
当时,杨光海和驻扎在大马散寨的工作组住在一起,拿着摄像机在村子走动,和佤族村民交朋友,沟通感情,消除他们对摄像机的疑惧。熟悉情况之后,杨光海又在民警的陪伴下,步行一天,到另一个更大的佤族寨子岳宋。
在岳宋,他也逐渐和村民熟悉起来,因此才能在关键时刻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瞬间,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
为了拍摄《佤族》,杨光海三上佤山。第一次待了五六个月,拍下佤族群众纺织、劳作等日常生产生活场景,也顺应时节拍下拉木鼓、剽牛等重大祭祀活动。
第二次上佤山是1958年夏季,因地方熟悉、人也熟悉,只待了一个月左右,就顺利补拍到老年人和头人的镜头。第三次也是一个月左右,杨光海独自去了西盟在澜沧拉祜族聚居的地方拍摄了大炼钢铁的场景。
杨光海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民族志影像最主要的摄影师之一。1959年至1960年,他受八一电影制片厂委派,与调查队到云南新平县勐拉区牛塘赛、苦聪大寨等村寨拍摄《苦聪人》;
1960年,杨光海调到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继续受委派,前往山高谷深的云南独龙江地区拍摄《独龙族》;1962年至1963年,他再次受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委派,与民族学者合作,到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拍摄《卾伦春族》;
1963年至1966年,他第三次接受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的委托,与詹承绪、刘龙初、袁尧柱等人到云南宁蒗县永宁拍摄《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到丽江拍摄《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1966年,整个民族志影片的摄制工作因“文革”开始而中断。
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文革”以后,曾有过一个短暂的胶片民族志电影时期,云南省社科院、中央民族学院和上海社科院都拍摄过相关影片。而杨光海主持摄制的苗族系列,是这个时期最早也最完整的一批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电影界、学术界突然发现了中国民族志电影,竟有如此多经典之作,完全改写了人类学影像的世界版图。杨光海是最先被关注的拍摄者。
德国的博士研究生瞿开森专程到北京拜访杨光海,邀请他带着影片到德国交流,并将民族志影片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选题。
之后,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从社科院民族所购买了民族志影片的英文版权,在欧洲发行;进而推动欧洲影视人类学界与云南大学合作,在该校的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20位硕士研究生。
这些年轻的学子第一次在外国老师的课堂上看到民族志影片,震惊之余,也找到了植根于本土的文化血脉。而他的代表作《鄂伦春族》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人类学电影节。
2003年,这些青年人类学者作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第三代传人,在以他们为主创办的“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的闭幕式上,把“云之南奖”颁给了杨光海。
后来的日子里,在云南、在北京,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追随杨光海等前辈的足迹,以回访拍摄、口述历史等方式梳理民族志影片的历史脉络。而杨光海自己,一直执笔写作到80多岁,发表了与民族志影片有关的多部著作。
2017年,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楊光海获得终身成就奖。他让世界知道中国有这么好的纪录电影。
杨光海参与摄制的民族志电影一览表
1957年——1981年,共11部:
《佤族》、《苦聪人》、《独龙族》、《伦春族》、《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方排寨苗族》、《苗族的节日》、《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苗族的工艺美术》、《苗族的舞蹈》。
1990年——1995年,畲族、黎族、白族、哈萨克族等4个系列31部:
《畲族文化艺术节》、《畲族妇女的头饰、服饰》、《福安县大林村祠堂》、《福鼎县三丘田村做道场》、《霞浦县霞坪村祖图》、《祭祖学师》、《畲族的武术》、《连江畲族婚礼》、《黎族节日三月三》、《黎族服饰》、《黎族民间工艺》、《黎族妇女文身习俗》、《海南风光与旅游胜地》、《大理白族的名胜古迹》、《大理白族的建筑艺术》、《大理白族的雕刻书画文献古籍》、《大理白族的工艺美术》、《大理白族的饮食文化名优特产》、《大理白族的节庆活动三月街》、《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大理白族的丧葬》、《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哈萨克地区风光与名胜古迹》、《哈萨克族的物质文化》、《哈萨克族的节庆与娱乐活动》、《哈萨克族的音乐舞蹈与艺术》、《哈萨克族的婚姻》、《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哈萨克族的文化教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