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苏区创建者之一卢冬生,如何不幸被苏军中败类枪杀而牺牲?
青年必读 发表于:2020-02-22 08:30:31
原标题:湘鄂西苏区创建者之一卢冬生,如何不幸被苏军中败类枪杀而牺牲?
作者:木土
卢冬生(1908—1945),湖南湘潭人。1908年生于佃农家庭,当过放牛娃,那牛的主人家有一个年龄和他相仿的少爷叫陈赓,在工厂做过徒工。1925年到湘军第4师当兵,次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6月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属特务营长陈赓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后,随陈赓离开武汉去南昌,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随陈赓负责政治保卫工作,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进行和新秩序的建立。后在起义部队第20军3师6团1营当陈赓的副官,随军南下广东,在起义部队南下的会昌战斗中,陈赓左脚受重伤,他冒着弹雨救护,起义军在潮汕地区作战失利,部队仓促撤出汕头,卢冬生照护着腿部负伤的陈赓,同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历尽艰险,从汕头到香港,又辗转到上海,找到了中共中央机关。同年12月7日,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在中央特科工作。
卢冬生
1928年初,党中央考虑卢冬生机智勇敢,又熟悉两湖情况,便派他护送周逸群、贺龙等到湘西北组织革命武装。同年3月参加桑植起义。不久担任交通员,负责与中共中央的联络。1929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司令部任手枪连连长。1930年起任红2军团营长,红3军第7师20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政治委员、师长,率部参加创建和保卫湘鄂西苏区的斗争。1932年秋,在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和红军主力已转移的困难情况下,率少数兵力在湖北荆门、远安一带独立坚持游击斗争。1933年春率部与主力会合后,任红3军教导团团长,不久任第7师师长。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第4师师长,后率部参加开辟黔东、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长征途中,率部或作前锋,或当后卫,时而攻坚,时而阻击,屡担重任,屡建奇功。抗日战争初期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未到职),旋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被派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到驻苏联远东地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卢冬生任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部队开拔前线前夕,中央同意他的要求,决定张宗逊接任他为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卢冬生调回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回到延安后,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卢冬生,并和他谈话。
一九三七年底,中央决定从抗大、党校选一批身体不好的同志到苏联边养病,边学习。卢冬生是其中之一。临行前周恩来和卢冬生谈了话。一九三八年二月,卢冬生同刘亚楼等一起离开延安,经兰州、新疆,五月到达莫斯科。
在共产国际安排下,卢冬生等先到黑海边疗养、治病。一九三九年初回到莫斯科学习。学校设在郊外一个庄园里,学校分为军事班和政治班。卢冬生在军事班学习。一九三九年二月,共产国际的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中央驻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任弼时到学校参加了开学典礼。军事班是由苏联伏龙芝陆军大学的高级教官讲课,所以又称为伏龙芝陆军大学特别班。
卢冬生从小没有念过书,参加红军后,在戎马倥偬中,坚持学习,能够看报、写信。在军事班不单学习中文,还要学习俄文,学习军事、政治、经济、马列主义理论。他刻苦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业。卢冬生还和其他同学到共产国际各国共产党代表团做报告,介绍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情况,增进各党之间的了解,扩大我党的影响。
一九三九年秋,周恩来、邓颖超到莫斯科治病,特地到学校看望同志们。见到卢冬生,周恩来勉励他努力学习,并赠送照片签名留念。在此期间共产国际领导季米特洛夫接见了中国同志的代表,卢冬生是代表之一。
一九四一年九月,卢冬生从陆军大学毕业。因苏德战争爆发,回国的交通断绝。卢冬生被派到远东地区,在苏军八十八旅工作。八十八旅是由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编成的,为了方便编入红军序列,卢冬生成了一名苏联红军军官。
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卢冬生和周保中一起回国,先到达长春,后到哈尔滨。当时八路军还未大批进入东北,哈尔滨市的秩序混乱。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陈云到达哈尔滨,连夜召开会议,研究东北工作。会上决定卢冬生到淞江军区任司令员。会议开到次日凌晨结束。因陈云等的行李在离会场几百米处的地方,考虑到安全问题,大家请陈云不要回住所。卢冬生自告奋勇为同志们取行李。他带了一个警卫员扛着行李在回来的路上,碰上几个行为不轨的苏军战士利用夜深人静,仗着人多势众拦路抢劫。卢冬生十分气恼,批评他们,并拿出红军军官的证件。这几个人见他是军官,自知闯了大祸,为了逃避处罚,起了歹心。把卢冬生和警卫员押到僻静的铁路边枪杀。
卢冬生遇难时只有三十七岁。他无儿无女,在家乡湘潭订婚一个月的妻子,因为敌人的迫害疯癫早死。贺龙得知卢冬生牺牲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正当党和人民需要他作更多工作的时候,不幸与世长辞了。这是党和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作为卢冬生的一个同艰苦共患难的战友,我深切知道这一损失的沉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