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之都”在哪?一百多年前,这里的人就把啤酒当饮料喝了
山川社 发表于:2020-02-24 11:30:56
原标题:中国“啤酒之都”在哪?一百多年前,这里的人就把啤酒当饮料喝了
去过哈尔滨这个城市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的街道上似乎常年散发着啤酒的清香,哈尔滨人开怀畅饮的风景随处可见。
所以,这座城市也被赋予了“啤酒之城”的美誉。
来到这座城市旅游也好,出差也罢,若有时间一定要去三个地方:一个是南岗区的果戈里大街,一个是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一个是松北区。这三个地方,无不是品尝啤酒的最佳去处。
自公元前六千年以来,啤酒经历了八千年的演变,所以,啤酒的历史远比一些事物悠久得多。不过,我们今天不讲啤酒冗长的八千年历史,单来聊聊啤酒在哈尔滨的百年历史。
哈尔滨人爱上啤酒,要追溯二十世纪初。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由海参崴迁到哈尔滨。1897年开始,沙俄陆续派来大批铁路修筑、勘察、设计、建设和军事人员,在西起满洲里,东止绥芬河,北起哈尔滨,南达旅顺的T字形铁道线路上,强占土地,全面动工修筑中东铁路。
自此,哈尔滨新城也开始规划建设,在铁路火车站以南至马家沟河之间的高地上布局生活、工商、行政、公园等区划。新城(南岗)与埠头区(道里)经霁虹桥联系。同时,在哈尔滨开办银行、兴办工厂、创设商场、兴建教堂。具有优越地理条件的哈尔滨,则成为了他们的侵略中心。
1900年,俄国投资人乌卢布列夫斯来到哈尔滨,出资建设了哈尔滨首个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到来之前,哈尔滨本地很少有人听说过啤酒的大名。当时的啤酒,完全是以投资人的名字命名的。位于中国的企业,多有“扎堆”之嫌,在短短的十年内,哈尔滨又相继出现了维沃瓦列、梭忌奴等啤酒厂。
有了生产源,自然要有配套的销售渠道。二十世纪初,哈尔滨的街道上涌现了不少啤酒馆。当时的啤酒馆的招牌极具特色,多为法国风格。在啤酒馆的门口,商家支起架子,用铁链拴住一个木桶,并将木桶高高吊起。行人只要看到这个大木桶,就会知道这是一家专销啤酒的酒馆。
随着第一批“喝啤酒的人”将啤酒的滋味分享给好友,逐渐出现了第二批、第三批,没过多久,哈尔滨便掀起了一阵啤酒热。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大街往来的行人很少,远不如现在喧闹。在巴洛克风的教育书店附近,就开着一家啤酒馆。啤酒馆的规模很小,但是,欧洲风格十足。每个酒客,都坐在酒馆外的人行道上推杯换盏。到了现在,这种场面或许只能在欧洲国家看到,哈尔滨已经不多见了。
在啤酒刚刚来到哈尔滨时,能够在马迭尔这种高档餐厅喝啤酒,是一种非常有排场的阔气行为。在这些餐厅中,设有专门用于开酒的池子。说起这种池子来,有点像是洗手间的洗手台,上方设置着一面镜子。服务生将瓶嘴对准镜子,然后开盖,酒沫会喷在镜子让,然后,缓缓地向下流淌。用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怪癖“土味十足”,但在二十世纪初,这是一种气派的表现。
最早从事啤酒运输的也是外国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在马车上装着大大小小的啤酒桶,外国车夫在城市中穿行而过,吸引着老百姓的眼球。当时的啤酒产量低下,算是一种紧俏货。所以,外国车夫每天都会严格地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各个酒馆,然后,卸下酒桶,算清价钱,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每天,酒客都会在车夫送酒之前,提前等在酒馆中,等着喝到最新鲜的生啤。
喝生啤是比较讲究的,这种未经处理的新鲜啤酒不能隔夜,否则,就会变味。在酒客之中,既有在工厂干活的工人,也有文化人,甚至,还有叫花子和流浪汉,可以说,酒客融汇了“三教九流”。到了后来,啤酒厂改进了运输方式,将啤酒装入专用的罐车中。当时,并没有哪个汽车公司专门生产这种罐车,所以,罐车都是啤酒厂自行改装的,样子有点像现在的洒水车。
这一时期的酒馆大多安装了储存啤酒的储存罐,罐车送酒时只需将胶皮管安装到储存罐上,比较方便。二十世纪初装啤酒多用橡木桶,后来,因为造价的问题,换成了铝制的酒桶。不过,据老酒客所言,装在铝桶里的啤酒远没有装在橡木桶中的啤酒好喝,不知是不是心理原因在作祟。车夫将啤酒桶推入酒馆,酒馆会将准备好的设备插入酒桶。这种设备有点像是钻井机,用压的方式从酒桶中取酒。
当时,装啤酒的杯子远比现在讲究,用的是欧洲风格十足的大号玻璃杯,不装酒的空杯都非常沉重,杯上有精美的花纹。用这种杯子喝酒,能让人体会到一丝身处欧洲的感受,虽然大部分酒客没去过欧洲。
到了炎夏,哈尔滨人还会三五成群,在树荫下喝酒,这不失为一种消暑的好办法。早期哈尔滨人的下酒菜非常简单,都是些常见的冷盘,如:花生、豆腐丝,稍讲究些的会吃红肠、干肠、骨架,都是些比较符合哈尔滨人口味的小吃。星期天,是酒客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时几个好朋友凑在一起,有年轻人、中年人,还有喜欢喝上一口的老爷子,大家坐在一块小酌几杯,往往会非常满足。
当时,哈尔滨的老百姓凑在一块欢饮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开心,一点功利成分都没有。从没听说过当时出现用啤酒搞公关的情况发生,就像德国人所说的:“喝啤酒是为了获取灵魂上的安宁”。可惜的是,到了“文革”时期,那种颇具欧洲风格的杯子全部被红卫兵砸掉了。幸运的是,啤酒无关政治,是否喜欢喝酒也与立场无关。所以,啤酒在哈尔滨依旧畅销,只是那种杯子消失了,大伙喝酒只能用瓷碗。
然而,用瓷碗喝酒未免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很多酒客都喝不出曾经的感觉,仿佛连酒味都有些别扭了。没办法,餐馆、酒馆只能另寻玻璃制品,找来一些玻璃瓶、玻璃罐,用它们当酒具。根据酒客的反馈来看,用玻璃制品果然会感觉好些,但还是有些别扭。到了后来,酒客们干脆用大盆盛啤酒,然后酒客们用玻璃瓶子依次舀酒。如果要带酒回家,则用热水壶将酒打回去,像倒茶一样一杯一杯地倒着喝。
在“啤酒票”出现以后,啤酒的供应成了严峻的问题。想要喝酒,就得准备“啤酒票”,一张票只能买几瓶,根本无法满足酒量大的酒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市场上出现了俄罗斯人喜欢的饮料“格瓦斯”,但是,这种饮料在传入哈尔滨后并没有像啤酒一样受到欢迎。后来,“啤酒票”被取消,啤酒的产量也得到了保证,哈尔滨老百姓又可以喝到充足的啤酒了。
随着塑料袋的出现,哈尔滨人民又找到一种装酒的方式,那就是用塑料袋来盛装。在其他的城市,很难看到这样的场面,至少没人会问:“你今天喝了几袋啤酒?”
自从啤酒引进哈尔滨以来,广大酒客就养成了这样的品酒习惯。在喝啤酒之前,先要轻轻地“嘬”上一丁点,然后,让这一丁点酒水在喉咙口腔里打转,品够了滋味后再像如释重负般“啊”的一声长叹,然后,再用手背擦嘴。在放置酒杯时,千万不能轻拿轻放,那样一点气场都没有。喝一大口之后,一定要“咚”的一声,将酒杯蹲在桌子上,然后,用眼睛瞄一眼滚滚的松花江,看着江面上各式各样的行船,酒客一定会觉得自己就是后现代的绅士。
如果,酒客之间意气相投,相互之间又会聊及爱情,聊及人生,甚至,国内外形势和外星人。聊的兴起,便快到了这顿啤酒的高潮,你一杯我两杯地豪饮。在哈尔滨,你能看到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服务员都有一手端啤酒的绝技,一个“基本功”扎实的服务员,两手能端十个大扎啤杯,还是装满啤酒那种。每年,服务行业还会举办这类比赛,比拼的就是这种端酒的“基本功”。笔者也算是个酒客,曾在哈尔滨市郊的某个小镇与朋友小聚,当时,朋友就吩咐服务员,端上了来几瓶放在开水中烫过的啤酒。
看到这种喝法,笔者认为我与资深酒客还相距甚远,这么狂热的喝法竟闻所未闻。也难怪哈尔滨短短的百年啤酒史,能与德国、意大利、法国、捷克、俄国的啤酒史媲美。时至今日,哈尔滨的啤酒年销量居高不下,雄踞全国首位,在世界城市中也名列前十。之所以啤酒在哈尔滨如此畅销,就是因为哈尔滨的酒客对啤酒有一种近乎狂热的痴迷。可以说,两个年轻人,聚在炎热的小酒馆里,然后,再喝上一箱啤酒,当地人早已对此司空见惯了。
年节也罢,小聚也罢,在哈尔滨人的餐桌上,可以没有五粮液,没有茅台,没有各式各样的洋酒,但绝不能少了啤酒。啤酒这种饮品,连处于低保水平的困难家庭,都能隔三差五享用一番。可以说,这是草根阶层生活的必备品。
在哈尔滨的“酒客圈”里,人生、爱情、青春、啤酒是四个永恒话题,所有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与啤酒在一块品尝。在这里,啤酒更是激情、是活力、是欢乐、是生命。哈尔滨人的开放包容、果敢洒脱正赋予了人们灵性和豪爽,啤酒文化更为这座中西文化交汇并融的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想来,若让哈尔滨人了解到啤酒竟有八千年历史,一定会嫌它传入哈尔滨的时间太晚了。今天,我们追溯哈尔滨啤酒历史文化,在有意识的保存和保护历史印记的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去处,让市民能品味经典、陶醉城市啤酒生活,让观光者能驻足流连、感受啤酒历史演变的沧桑。
并且,更使其成为一个城市人文展示的平台,一个哈尔滨啤酒文化传播的窗口。最后,哈尔滨的啤酒文化该如何更好的得到保护和传承呢?这是一个值得这个城市的人们思索的问题。
参考资料:
【《哈尔滨历史沿革》、《哈尔滨啤酒史》、《中国的“啤酒之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