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家为什么说新冠可能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
成都全搜索 发表于:2020-03-04 09:30:50
原标题:科普:专家为什么说新冠可能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
今天
全国新冠肺炎新增病例确证人数已经降至394例
全国除湖北以外新增实现16连降
而成都再次零增加
这个消息令人感到高兴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疫情拐点来到了呢?
治疗上是否有新的突破呢?
昨晚播出的《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时隔14天再次连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针对武汉的疫情,王辰再次进行解答,信息量很大。
视频:央视新闻
一、14天过去了,感到高兴的变化是什么?
王辰:由于床位的增加,应收尽收的战略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二、担心的是什么?
王辰:病人收治比较晚,收治之前可能已经传染他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控制疫情传播。除了应收尽收,应收早收很关键。
三、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摸排出来了吗?
王辰:摸排很重要,目前已经摸排9成以上。但具体有多少病人还不太清楚,而每天确诊的病例是实实在在的。
四、武汉床位供给够了吗?
王辰:我觉得现在床位的问题很大幅度解决了。方舱医院到明天将有三万张床位,其他定点医院也达到两万左右。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床位是不是能够及时用上。比如现在收治病人的时间还相对较长,需要尽早收治。这需要规范流程,而这个流程或许还需要摸索。
五、武汉危重症病人占病人的比重降到18%,什么原因?
王辰:最主要的原因是收治的病人总量多了,分母变大了。
六、现在可利用的手段和药物是否明显增多?
王辰:有所增多,但也还在探索阶段。因为这个病是一个新出现的疾病,对它的规律还不了解,此前是基于过去的一些经验现在制订的一些治疗的方法。随着对病情规律的认识,我们的治疗针对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规范了,但我们的认识还非常粗浅,包括对新药、新疗法的探索都还在初级阶段。
大家知道医学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一个新药和新疗法绝对不是简单能够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既要有急迫的心情,感受到病人急迫的需要,同时要有非常清晰的头脑、非常稳健的行动,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特别提示的就是一定要尊重科学程序。
七、方舱医院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高吗?
王辰:我做了一个调研,这个比例在2%-5%左右。这个或许也跟方舱医院里有一些存量、病人发病时间比较长有一定关系。另外,在方舱医院有效规范的治疗之下,一旦有重症病人,会及时转到正规医院去,流程比从家里转病人要通畅很多,能够帮助病人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
八、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是否有积极作用?
王辰:这个病本身特点就是目前大部分都是轻症病人。方舱医院病人是轻症病人,从体力上、心态上都能够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和交往。方舱医院里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对于舒缓病人紧张情绪、提高生活状态和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对病情也有帮助。
九、钟南山说武汉还存在人传人,在武汉阻断人传人还需要做什么?
王辰:这个病能够人传人,是由病毒的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阻断人传人,就要让它不具备人传人的条件,也就是说把传染源隔离起来,把传播途径切断。这也是我们过去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封闭小区、收治和隔离患者等的原因,用这些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十、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发现?怎么治疗?
王辰: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判断主要是靠核酸检测,以后还会有抗原检测、抗体检测,这些检测方法是甄别无症状感染者有效的手段。新冠病毒或许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它所反映出来的生物学特点,我们随着认识加深,会对应制订一些医学上的防范和诊断治疗方法,并做出相应的安排和预防。
十一、第六版诊疗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了气溶胶传播,如何防范?
王辰:气溶胶是在一定空间内传播,所以通风至关重要,人和人之间不要太密集,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关重要。另外,跟风向的上下风口也有关系。
十二、拐点来了吗?
王辰:我们感觉到现在发病的趋势在放缓。总的来说,拐点是否到来取决如何定义拐点。一定要基于疾病本身的规律和基于这个规律之上,我们所采取的社会动员和一系列防控、干预措施的综合影响,拐点是一个因变量,我们控制好它的若干自变量才是重要的。
十三、新冠病毒可能跟我们长期共存吗?
王辰:有这种可能性。因为SARS的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它的病毒也是这样的特点。对于这样兼具很强传播性和很强致病性的病毒,它是不容易存活和在人间持续传播的。要么把宿主杀死了,它由此也就不在了。而像这个病(新冠肺炎)我们就是说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也就是说,从流行病学上对它的流行规律、从病毒学上对它的生物学规律、从临床上防诊治方面相对的措施、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防范措施,我们都要针对这个疾病、这个病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安排。
十四、病人痊愈之后,损伤的肺部能完全恢复吗?
王辰:我们有限的观察提示它能恢复,甚至完全恢复,但这还有待更进一步、更长期的观察,我想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
2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发现,包括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内的主席台上的人员戴着口罩相继入场,落座后即取下口罩。
疫情期间戴口罩,已成了一种自我防护的常识。发布会是室内空间,钟南山和其他专家为何没戴口罩?对普通民众而言,有哪些场景可以不用戴口罩?
省政府新闻办常务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鸿对此作了说明。他说,发布会场内每天会进行严格消毒和通风,且发布人和记者进入现场的通道是分开的,同时还加大了主席台与记者席之间的距离。“因此,为便于记者朋友能更好地听清楚,我们进行发布时不戴口罩。”邓鸿此前解释。
实际上,根据《广东省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引》和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2号通告,普通民众在几种场合都可以不戴口罩。
公园等空旷通风场所不用戴
相比更早前发布、目前已被废止的1号通告,2号通告结合国家《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将“口罩令”的实施范围删除公园,增加了超市、农(集)贸市场。
此外,2号通告还增加了“口罩佩戴原则”部分,明确提出: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
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口罩使用指引,普通民众在室外通风处(公园、小区、街道)与其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通风良好的办公室、独处或家庭成员都健康(居家、开车)的情况下,都不需要佩戴口罩。
比如,家中没有疑似患者,也没有密切接触者、疫区回来的家人;私家车没有搭乘过疫区客人或者疑似患者;在通风条件好的露天劳动、工作并和相邻人员保持适当距离,逛公园时没有游客聚集,有条件和周围人保持适当距离;办公室严格采取了消毒、测体温、通风措施,同事也没有疑似和密切接触者,这些情况可以不戴口罩。
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普通民众应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也可以使用纸质口罩、布面口罩、棉纱口罩、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等普通口罩。
正常工作生活时,普通民众如果买不到口罩,可以佩戴任何可以遮掩口鼻的物品,勤换勤洗。
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级别)主要供医护人员等使用,普通民众并不需要如此高级别的防护。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资料综合自央视新闻、红星新闻、观察者网
编辑:代文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