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三平: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教育微观察  发表于:2020-04-02 11:01:16

原标题:三平: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文|张三平

五育并举,须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文件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

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劳动教育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是严重缺失的一“育”,必须尽快补齐这一教育短板。

三平: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劳动教育,从来都没有缺失。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提出,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劳动教育”不是一个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教育方针的表述都表现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教育从来没有缺失。

1949-1966,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7年,党的十一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革十年,将教育等同于生产劳动,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忽视书本知识,强调劳动实践。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被重新纳入教育方针,再现了“五育并举”的格局。

三平: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劳动教育,既是必修课程,更是立生之本。

近30年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劳动是最高尚的教育,人类唯有劳动最光荣,但今天却已成为最被忽视的内容。

不少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与劳动知识,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考试分数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甚至被轻贱,劳动技能退化,学生体能一代不如一代,不利于社会发展,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这一现象必须要改变。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孩子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体现于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方式;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体现于人的成长,它是安身立命、改变命运的重要法宝。

劳动教育,既是学校重要的必修课程,更是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平: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读书改变命运,实现的途径是劳动。

我国素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但现在没有耕只剩读了。如果一个人只会读书,不会劳动,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改变命运则是缘木求鱼。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社会是个大舞台,大地孕育大智慧。

社会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更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都是劳动者、建设者。

德智体美最终要落实到劳动中去才会有价值。劳动伴随人的一生,唯有劳动才会体面踏实的活着,才可以充满自信、不卑不亢去拥抱最真实的人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意见,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意味着我国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

把劳动素养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通过评价手段来推进劳动教育落实,是顺应时代的英明决策。

未来,劳动教育必将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成为衡量人才全面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中国教育,为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接下来,随着评价结果运用“硬指标”逐步落地,教育观念会逐步转变,劳动教育严重缺位的现象一定会得以彻底扭转,劳动教育必将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期待孩子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观念。

期待孩子们积极投身实践,提升劳动素养,全面综合发展,成为一个个脚踏实地的劳动者。

三平:中央发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