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推迟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20-06-17 10:41:12
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临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任务推迟,发射时间待定。
此前消息:
发射窗口确定!杨长风讲述北斗幕后传奇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消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窗口定为6月16日10时11分至10时50分,瞄准窗口前沿实施发射。
航天测量船做好准备。
地面测控系统做好准备。
“梦想无止境,我们的北斗也无止境”
我国北斗系统用20多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40年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发展的奇迹。
回首来路,却充满艰辛。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这是世界各国必争的宝贵资源。
2000年4月17日,我国在国际电信联盟组织争取到了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按规定必须要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
“北斗立项是2004年,也就是说,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发射一颗星,一般来说要5年,3年时间实际上是很难的。”
然而,为了抢占来之不易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北斗团队只能夜以继日,赶在2007年4月初进入到发射阶段。
2007年4月初,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当时,这颗星已经伴随着火箭进入我们的发射塔架等待发射了,却突然发现卫星的应答机这个部件出现了异常。为了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我们重新打开了我们的整流罩。”杨长风回忆。
时间紧迫,北斗人72小时没有合眼,及时排除了隐患。
终于,2007年4月14日凌晨4时11分,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于4月17日晚上8时许传回信号。
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
“接到这个信号以后,大家激动得要命,都眼泪都出来了。”杨长风说,通过努力,终于把我们的轨道频率资源给保住了。
经历了这惊心动魄的“背水一战”,北斗系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2035年,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更加泛在的、更加融合的、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这就是我们宏伟的一个目标。”杨长风说。
延伸阅读:
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制,北斗系统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在有了公开的GPS、格洛纳斯等导航系统之后,还要花费巨大的代价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呢?建设一个导航系统又难在哪?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王平:因为卫星导航系统实际上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基础,实际上是给你提供时间和位置基准的。而在我们生活中,有人统计过信息的80%以上这些信息都和位置、时间相关,所以就这个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GPS还是其他的导航系统,都可以随时将信号关闭。因此,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极为重要。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并不在少数,但是能够自主研制一个卫星导航系统的却少之又少。专家介绍,作为一个由数十颗卫星组成的天地一体的系统工程,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技术状态的控制、卫星之间协同、信号的一致性等方面都带来了跨越性的挑战。同时,对于系统的自主可控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郑晋军:如果你没有自主可控,核心的东西是在国外在别人手里,你建到一半或者刚建成想运行维护的时候,别人卡住你了,你这个系统就没有办法长期维持。所以说对于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种多颗星座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来说,那么它的自主可控的挑战就非常大。
北斗导航系统: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北斗一号开始就秉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核心价值。只有将关键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导航系统。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在我手上的就是北斗一号时期老一辈专家的手稿和一些试验数据。从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里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也能看到中国航天这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〇二所高轨卫星控制技术总体室主任 吕楠:这个是当时北斗一号卫星上控制计算机软件的一段程序。因为当时北斗一号的时候,我们的技术条件还非常有限,这个控制程序全部是用汇编语言来编写的。几十行的汇编程序要去一点一点打磨。现在高级语言编写这段程序大概只需要三行。
类似这样艰苦的条件在北斗一号时期屡见不鲜,例如基础工业元器件和工艺水平的制约等等。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辈航天人也从未想过依靠进口来解决问题。在他们看来,北斗一号代表着中国导航定位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就更加要奠定国产化的道路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〇二所高轨卫星控制技术总体室主任 吕楠:应该是在北斗一号的第三颗卫星,在这颗卫星上我们有三个关键性的机电类或者光机电类的单机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国产化的突破。
自力更生、自主可控,就此成为北斗的标志。如今的北斗拥有了自己的多核处理器和芯片,研制人员也不用再面对晦涩难懂的编程语言。甚至很多的部件单元开始向外出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王平:以前长期依赖进口的,像行波管放大器、固态放大器也实现了国产,就核心元器件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可以说北斗三号我们卫星系统应该说所有的核心部件已经全部实现了自主可控。
来源:综合新华视点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央视新闻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