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支教女教师车祸去世曾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传道授业解惑  发表于:2020-07-06 12:10:15

原标题:支教女教师车祸去世 曾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支教女教师车祸去世曾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李莎在龙胜小学的开学典礼上演讲。

李莎最后的声音

让我们泪流满面

“吾友李莎少年励志读书,品学兼优,常怀报国之心。及至其学有所成,乃携友结伴而行至国家所需之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小晶为缅怀好友李莎而写下的字句。

5月9日,在广西龙胜县龙胜小学支教的李莎,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在研究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韵娟眼里,李莎勤学上进,心怀大爱,充满家国情怀,总是像一缕阳光温暖着身边的人,是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典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程依伦、张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华轩

李莎的青春坐标

16岁,以四川达州市通川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

大二,加入学校心理学社,参加训练计划项目,治愈自己的小小愿望,逐渐变成了“想要帮助他人”的大爱,带领她走向支教的道路。

大四,以优异成绩被保研。

2019年,大学毕业后,前往广西支教。

2020年5月9日,在广西龙胜县龙胜小学支教的李莎,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李莎的父亲李明凯整理遗物时,第一次看到女儿的人生规划图:她的人生愿望是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去;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也是她的规划之一。

念李莎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月9日,李莎,永远地走了。

她走后第二天,就是母亲节。家人、老师和同学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意外发现,她提前朗诵录制了一首散文诗《母亲是一种岁月》。在深情的朗诵中,李莎表达着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情。

这,是李莎生前留下的最后的声音。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视频中,讲台上的李莎穿着一条红色连衣裙,给孩子们教唱着《虫儿飞》;讲台下,一脸稚气的孩子端坐着,跟着她大声哼着曲调。

然而,这一个片段如今却只能存在于长约5分20秒的视频之中。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为缅怀李莎而精心制作的视频。

昨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取得华南理工大学和李莎家长同意后,首次在媒体上发布了上述音频和视频。看到李莎生前的音容笑貌一幕幕在视频中再现,听到李莎生前留下的最后的声音,她的老师和同学都落下了热泪。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视频里,一年前的广州南站,20岁的李莎穿着红色团服,站在2019年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广西服务队的团队中,笑容灿烂地喊出这句话。

她说,支教是她心中的“指南针”,这个家境艰难的女孩,带着自己的光和热坚定地前往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她带着孩子们唱歌、学习,为孩子们拍视频、记录他们刚刚萌芽的梦想;她热爱祖国,在母亲节前一日,吟诵着“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她也将爱国情怀播撒给孩子们……

李莎总是笑着的,不管是探访村里老人的时候,拉着学生走山路的时候,抑或是站在斑驳的教室里的时候。

就像李莎的校友陈照烽所说:“她脸上总是挂着爽朗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当她说要参加西部计划时,我知道会有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阳光,说不定会有人因为这份阳光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的光,甚至一直延伸到了生命的尽头:李莎的父亲李明凯为女儿整理遗物时,才第一次看到女儿的人生规划图,“她的人生愿望就是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去,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也是她的一个人生规划。”

或许照片会褪色,但是生命的底色却永远不会消失,她的故事也将会给更多人带来光亮。

忆李莎

室友:“她的书桌上除了书就是奖状”

李莎从大巴山深处走来,在南粤大地求学深造,又怀揣着满腔赤诚将知识和希望播撒在八桂大地的山区。

山里出生成长的李莎,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大学校园,李莎对知识更加如饥似渴。同班同学欧婷说,李莎爱好广泛,课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很多事物保有好奇心和热情,是一个充满干劲的好青年。

回忆起大学四年生活,室友冯越说,李莎是一个坚强到“让我有点儿心疼的女孩子”。她总是出门比其他同学早,回来比其他同学晚。“她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宿舍里,她的书桌上除了图书馆借来的书,就是奖状。”

物质的清贫,并没有给李莎的生活带来阴影。她热爱看书、摄影,总能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美。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李莎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她的笑容让人觉得特别“治愈”。

“她永远笑着,充满阳光,仿佛无论何时都可以认真地倾听你的任何话。”冯越说,“她明明是我们宿舍最小的一个,却比谁都要沉稳大气,温柔耐心,非常会照顾别人,就像姐姐一样让人忍不住想要依赖。”

大学期间,李莎加入学校心理学社。她曾悄悄告诉过冯越,接触心理学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想排解自己心理上遇到的困难,但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她接触了一些抑郁症患者,便主动参加了罗韵娟老师的有关抑郁症健康传播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训练计划项目”)。“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治愈自己的小小愿望,逐渐变成了 ‘想要帮助他人’的大爱,并带领她走向支教的道路。”

导师:“甘于奉献,她的选择总是利他的”

“除了她的父母,可能我是最希望她能回来的那个人。”距离李莎不幸离世已经快2个月,每次说起这位得意弟子,罗韵娟总是忍不住伤心落泪。这段时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她流了太多眼泪。

在采访前期,罗韵娟尚能控制住情绪。但当李莎的室友冯越走到罗韵娟跟前告诉她:“罗老师,我特别想告诉您,莎莎她以前经常会跟我们提到您,她非常喜欢您。”罗韵娟一下子又忍不住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罗韵娟是李莎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导师。李莎从大二起便跟着罗韵娟做项目。

在罗韵娟眼中,李莎是一个“体形娇小,但是内心强大,非常能干、亲和力强”的女孩,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对他人甘于奉献。“以前有人批评有些大学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但是在李莎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她的选择总是利他的。她是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典范,总是心怀大爱,无私奉献。”

前去支教后,李莎也会通过微信、电话与罗韵娟保持密切联系。有次在电话里,李莎对罗韵娟说,她关注到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容易受到短视频的影响。她跟导师交流,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影响身边的孩子们。“她就是这样善于思考,乐于助人。”

李莎去世后,罗韵娟几次接受媒体采访。“我真的不太想回忆,每看一次她的新闻和照片,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折磨。”罗韵娟说,“以前不明白,现在懂了,什么叫‘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她的老师,我希望她的事迹能被更多人知道,我为她感到骄傲,但更为她的离开感到痛心、惋惜”。

支教团队友:“品学兼优,常怀报国之心”

“吾友李莎少年励志读书,品学兼优,常怀报国之心。及至其学有所成,乃携友结伴而行至国家所需之地,传道授业解惑。虽志愿服务年限尚短,然其极尽全力奉献。其以宣传为首也,假借镜头与网络,记众友之经历,每每创作,所成无不令人叹之。亦热爱生活,关心友伴,敬老爱幼。曾只身前往山中家访,不惧困苦,为贫苦学生谋资助。大爱与勤学兼有之,是吾友亦是吾家人。是日悲痛之事,不甚惋惜。吾友全体今后定当尽力于志愿之事,尽吾友李莎之份,以表纪念。”

这段文字,是支教团成员陈小晶为缅怀李莎而作。陈小晶来自华工法学院,因为支教与李莎结缘。她依然记得,去年支教团出发前志愿者培训会上李莎的发言。“当时,她提出,希望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把华工研究生支教团和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宣传出去,好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陈小晶说,当时她就觉得这个女孩很有抱负和计划。

“正如她所说的,去支教就是要找到心的所属。”陈小晶说,她后来和李莎熟识后,李莎曾告诉过她,之所以来支教,是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她家条件不是很好,在四川巴中山区,对于山区孩子们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她感同身受,因此很想帮助这些孩子。”陈小晶说。

陈小晶说,刚到龙胜时,支教团成员在东升小学办的夏令营上,遇到了一个性格有点孤僻的孩子。李莎主动去了孩子家里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孩子是一个留守儿童,长期与奶奶生活,家境贫寒。此后,李莎花了很多时间开导孩子,最终虽然孩子仍然不大愿意与其他人交谈,但一见到李莎就会主动亲切地叫“莎姐姐”。

“我们也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但是她好像就是有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

今年五一前的一周,陈小晶和支教团的部分成员开会,那也是她和李莎最后一次见面。“那是疫情后我们准备恢复正常工作,当时李莎提出了很多想法。”

李莎离世后,陈小晶悲痛之余写下了上述的话。她觉得,每个时代都需要“站出来的人”。“我们站出来了,代表着我们有勇气有毅力去做这件事,那我们就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一代一代的志愿者接力做这件事,就会影响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三个孩子……慢慢地,它的影响力就会显示出来。”

毕业视频里,那本电子相册的封面写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现在,她成为那颗星星。那颗星星降落凡间,在每一条经过的轨迹都发光发热,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班长 秦钰雯

她在决定去支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外出接受培训,她教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某天她很开心地回到宿舍,手里拿着用彩纸折成的花,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感谢与祝福的话,她说那是孩子们给她的礼物,这朵花被她很珍惜地放在了盒子里。

——室友 冯越

她开朗健谈,待人热情,和同学、师长相处融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够微笑面对,周围的同学也常常被她积极乐观的态度所感染。她十分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当班上的同学或朋友遇到烦心事向她倾诉时,她总会耐心开导。

——室友 温秀妍

她是寝室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却处处照顾我们,是寝室中最能干的人;她很善良,每年都参与献血,并且勇敢地决定去西部支教,她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很敬佩她,也很想念她。

——室友 徐婧仪

莎莎给我印象永远是一张活泼明媚的笑脸。如果用心理学类别划分人生,那莎莎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源源不断地给团队输送正能量。当生命定格,那抹明媚的笑容也永远定格在我心中。?

——华工心理学社同学 梁珍丽

我曾经问她为什么选择支教。我记得她说,支教一定会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是和以前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是从前和往后都独一无二、难以再次获得的宝贵体验,所以她必须去尝试,体验一种能让她成长、看到更多的选择。她无悔于她的选择,她的乐观将会一直引领她的学生、她的同事、她的朋友,她的精神将会永远留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好友 陈悦

还有很多“李莎”在支教路上

七年间华工已有65名同学到广西支教

“李莎所参加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全称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华南理工大学团委书记孟勋介绍说,研究生支教团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

孟勋说,从第一批的6名队员发展至今,华工共派出65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全国第二十一届研支团华南理工大学服务队共11名成员于2019年8月份正式上岗,正在广西龙胜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李莎就是扶贫“接力”的一名成员。

在广西龙胜,华南理工大学派出的支教队伍和支教学生是最多的,“支教团在当地开展了许多活动,如 ‘你的购物车,我的小心愿’就是帮当地的留守儿童实现他们的心愿。”孟勋说,还有“旭日东升·夏令营”“一对一助学”“宝‘杯’计划”等活动等都在当地形成了品牌效应。

“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只选了6人,近两年相对较多,有12人,每年大概有10余名优秀学子参加到支教活动中。”孟勋介绍说,这10余名优秀学子是从全校数百位报名者中“优中选优”遴选出来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习优秀,全部都是保研的研究生。

“他们在当地要克服各种困难和生活上的不舒适,努力去解决各种问题。”他说,有的支教学校距离镇里就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学校为支教的志愿者最多只能提供一间空房子。有一些支教的学校不开伙食,学校的食堂只为学生提供爱心午餐,支教的老师则要自己生火做饭。

很快,华工新一届12名支教队员即将前往龙胜,践行李莎投身西部、奉献支教事业的精神。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