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地位问题,对于印、巴两国来说都是一道流血伤口,在常年冰封的高海拔地区驻扎,两国军队的士兵的损失率甚至高于战时。
除去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雪山之上,为了稳定各自的占领区,印巴两国还在不断恐吓对方的态势上加码,以至于双方都成了拥核国家。
那未来克什米尔问题将会如何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把这个火药桶拆开仔细分析一下。
要知道,在这个极其危险的火药桶中,不但装着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民族感情,还装着地缘政治和大国野心。
之所以形成了如此复杂的局面,还得从当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讲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最牛逼的存在——日不落帝国,已老迈的步履蹒跚。
二十年后的二战,更是将大英帝国的遮羞布拽了下来。
注意这张英文版的地图,阿克塞欣被划入英属印度,这是印度声索领土的逻辑依据
实力的衰落,让英帝国无力控制遍布世界各地殖民地,收缩已经成了主旋律。
虽然英属印度号称是“英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但对于这块人口接近4亿,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国也没有力量继续掌控下去了。
以大英帝国的逻辑,即便无力控制这么大的地区,也得给当地人找点事儿干,最好让他们持续乱下去,这样大家都得有求于宗主国,便于英国火中取栗。
按照英国人本来的计划,想把印度支那按民族划分成十几个小国家,毕竟小国寡民比较好控制嘛!
但这种方案遭到了印度族(印度斯坦族)的坚决反对,因为印度族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上游,北有喜马拉雅山、南有印度高原,西有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旁遮普人,东边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伊斯兰孟加拉人。
如果按照民族分国家,印度族就会被堵成一个内陆国,而且南北受山脉阻挡,东西被宗教堵截,地理形势和宗教环境之恶劣,比西亚的库尔德人还惨。
所以,以甘地为首的印度国大党坚决不接受这一计划,他们的诉求是将“全部英属印度次大陆整合成一个国家。”
这回轮到英国不干了,因为英国人发现甘地和尼赫鲁的胃口之大,不但包含印度教徒占多地区,还想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锡金、法属印度支那、葡属印度支那地区,以及锡兰(今斯里兰卡,英国直属殖民地)一口吞下。
估计时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心里想,“你丫吃什么不卫生的东西了,胃口忒太大了吧?!不行!”
最终,英国决定以宗教信仰作为领土的划分依据,这便是著名的“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从出台到最终实施,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作为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蒙巴顿方案的草率,堪称“狂奔的大象冲进了瓷器店!”
果如很多人的预料,印巴分治的方式,顿时掀起了狂澜。
居住在印度教教区的伊斯兰教徒逃、居住在伊斯兰教区的印度教徒也逃,其中不少人因强制迁移,而沦为难民。
短时间内巨量人口的迁移,让两教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
即便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
印度虽未能获得整个英属印度,也算没白闹腾。
今天我们都知道,加尔各答是印度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孟买和新德里)。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1772年开始,加尔各答就是英属印度的首都,一直都是印度次大陆最繁华的地区。
虽然1911年,英国人将首都迁往新德里,但到印巴分治时,新德里依旧远远不如加尔各答繁华。如此重要的城市,又扼住恒河的出海口,圣雄甘地如何能甘心其旁落他人?
凭借蒙巴顿方案中按宗教信仰划分土地的政策,印度成功的将孟加拉分成的东西两个部分。
本来孟加拉地区伊斯兰教徒比印度教徒多,但因为加尔各答地区长期作为英属印度的首都,西方人在此推广基督教,打压伊斯兰教导致印度教占据了微弱的优势。
正是凭借这一点,国大党肢解了孟加拉地区后,加尔各答成了印度领土的一部分。
方案中还有一个地雷一直埋着,这就是“土邦问题”如何解决。
在英属印度的政治版图中,不但有11个英属省,还有接近600个土邦像碎片一样散落其间。
图中白颜色的区域便是土邦管辖区
1947年印巴分治前夕,五百多个土邦管辖区,占地114.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最大的土邦是海得拉巴土邦、朱纳加德土邦和克什米尔土邦。
按照蒙巴顿方案,土邦享有特殊地位,可自己决定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任一自治领,克什米尔问题由此而来。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克什米尔,包含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整个地区穆斯林人口占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虽然,穆斯林人口占据大多数,但克什米尔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
按照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但实际上这是句非常含糊的话,什么叫做“地理因素”,显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解读。
比如印度南部德干高原上最大的土邦海德拉巴,面积8.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是土邦中人口最多的。
该土邦80%以上的是印度教徒,但是王公却是穆斯林,邦主米尔·奥斯曼·阿里汗企图凭借该邦巨大的实力,使海德拉巴成为独立国家或者加入同宗同教的巴基斯坦。
但1948年9月13日,尼赫鲁命令军队向海得拉巴发起进攻,经过100小时的战斗,土邦王公投降,海得拉巴土邦并入印度。
朱纳加德土邦(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的情况与之类似,也是居民印度教徒占大多数,但王公是穆斯林。
当王公决定并入巴基斯坦时,印度教徒发动暴动,推翻了王公的统治,土邦经全民公决并入印度。
这两个例子,都算是考虑了“地理和人民的因素”,巴基斯坦也只能忍了。
但当决定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时,克什米尔土邦王公摒弃了全民公决的方案,在1947年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
次日,印度将军队空运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这下巴基斯坦不干了。
之前两个土邦的归属考虑了民众信仰多数的问题,等到了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变成了土邦王公一言而决,双重标准也太赤裸裸了吧?!
另外,克什米尔的战略地位也确实很重要,作为两国边境接壤地区的制高点,印巴两国都志在必得。
有志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尼赫鲁曾非常直白的说道:“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同样,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也说过:“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阿里·汗说的没错,克什米尔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咫尺之遥,如果让印度控制了这个地区,自上而下俯瞰伊斯兰堡,估计巴基斯坦真得考虑迁都了。
克什米尔的乱局迅速点燃了这个火药桶,4万印军和5万巴军在克什米尔的深山沟谷之间大打出手。
经过一年多的血战,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
1948年1月20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双方停火,印巴双方都买了各位大佬一个面子,表示接受联合国的调解,并于1949年1月1日实现了停火。
随着《卡拉奇协定》的签订,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范围划定,印度控制了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这就是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的由来。
从此克什米尔就成了印巴之间的死结,两国之后分别于1965年、1971年再度大打出手。
尤其是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将巴基斯坦肢解,促成了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了孟加拉国。
连续的战场受挫,不但让伊斯兰堡对印度极度忌惮,也让巴基斯坦的民众对印度人非常敌视,在巴基斯坦只要提起东边的邻居,几乎人人都嗤之以鼻。
随后的岁月里,克什米尔成了两国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棋局,活跃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游击队,所谓克什米尔独立运动都是印巴博弈的棋子,甚至两国国内恐怖主义袭击背后,都能看到克什米尔争端的影子。
克什米尔这道流血的伤口,在经过七十多年后,依旧时时迸裂着妖艳的血花。
印巴两国对克什米尔死缠着不放,但每次出现争端,中国国内总会有人高喊拉达克的名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拉达克等于印控克什米尔吗?
它与中国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为什么现在拉达克被印度控制着呢?
清朝是怎么失去拉达克的,请看下一篇《遥远的别离——清朝是如何失去拉达克的?》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