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一家——江浙沪四个叫“甪里”的地方带来的思绪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20-07-10 11:20:25
最早看到“甪”这个字,是通过甪直古镇的旅游广告,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囧啊。“甪”这个字普通话读作lù,字典里讲,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或者同角,或者用作地名,曾经有一个复姓(甪里)里面有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并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一样。
讲到这里,扯个题外话:讲讲这个“苏”字。据考证,原先古语中,“苏”、“须”、“楚”、“胥”同音,都发音“苏”。这个发音,现在还有遗留,比如“胡须”,不少地方(如苏州、永康、上海一些郊县)称为“胡苏”(多读作:fvu su、uhu su、uhu sou),还有很多地方(如宁波、无锡、常州)称“牙苏”(多读作: nga su、 ngu su、 ngo su、nga sou、ngu sou)。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胡子”“胡须”了,最普遍的是“阿胡子”、“喇耷胡子”这个说法。另有一个证据:折扇、笛子、锦旗、宝剑等挂的丝绸线称为“流苏”,其实应该是“流须”。
言归正传,说说这几个“甪里”。
20多年前,我曾经在浙江嘉兴地区的海盐县生活了几年,住在汽车站旁边的楼里面。每天一大早,公交车会揽客,大叫“嘉兴嘉兴、六里六里”,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吵!一直疑惑,这个“六里”是啥鬼地方?后来问了本地人,说那是一个乡镇。闲暇时光,去南北湖玩,到六里吃了顿饭。饭店老板听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主动介绍说,“六里”是不对的,原先应该写成“甪里”,发音一样但字不一样写的。“甪”这个字太生僻了,为方便大家认识这个字就改成了“六里”。现在想想,真是瞎改,真TM没文化啊!当地还有“六里山”、“六里堰”,地方志里面都有记载,原先都是写成“甪里”。
海盐县甪里(六里)
看看这照片,很接近原生态的江南古镇啊。现在,这个乡镇已经没有了,被撤并到澉浦镇了,而且将“六里村”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名镇在推广呢,前些年还在改造,不知道是否都重建了。我强烈建议改回“甪里村”吧。如果要去旅游的话,可以玩一下南北湖,很不错的。另外,再往西面走一点,就是海宁了,可以选择观潮的时候顺带去“六里村”看看。
名气最大的“甪里”,可能是苏州西山的“甪里古村”吧?在太湖之滨、西山脚下,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很丰富。不过,少了一些江南水乡集镇的人间烟火韵味,多了份静谧。据说是古代“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讲的像真的一样。但我是不相信的,这“甪里先生”是汉朝时期河南济源人,他隐居所在是终南山,跑来当时这南荒荆蛮之地干嘛?条件艰苦不说,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找死吗?
苏州西山甪里
另一个“甪里”在嘉兴城里面呢。嘉兴南湖的红色小船,太有名气了,很多人都去过。去南湖的路上,大家有没有经过一个地方——“甪里街”?
嘉兴城甪里街河对面
这照片是前些年的,我以前去的时候也差不多这样,也是一派农耕时代江南街镇民居的特点。后来听说改造翻新了。
嘉兴甪里街搞成这样了?
嘉兴城这个“甪里”,也有很多人非要往汉代著名隐士“甪里先生”身上靠,可这个地方适合隐居吗?大隐隐于市?不靠谱啊。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称为“甪里”,就是顺口、好听、习惯!也就是地方文化使然。
最后说一个上海的“甪里村”。
上海金山甪里村
看看这牌坊,明显是新做的啊。民居也一般,老的剩下找不到了。这个的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我是偶然看到网上介绍“张堰古镇”,才忍不住好奇去了。不过说实话,这个“张堰古镇”太新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也有人把它写成“六里村”的,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因为距离张堰镇正好6里路。跟上面海盐那个“六里村”旁边的“六里山”一样,说是绕山一圈正好是6里路。
虽然,最后这个“甪里村”平平无奇,但竟然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牵引了我的心,让我决定写下这篇短文。当时我看到这个“甪里村”,自然就想起了其他几个“甪里”,真的让我觉得血脉当中出现了一种内生的强大力量,那是一种强力的亲切感与归属感。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原本,浙北、苏南,历史上本来一直同属一个族群、一个地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汉代古籍《吴越春秋》里说:“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还有“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的说法。虽然朱元璋拆分浙北、苏南已经600多年,以及上海成为特别市近百年、合并苏南10县也已经60多年,但行政边界并不能割断文化亲情。
除了浙北、苏南,这里面当然必须有上海。但上海有特殊性,很多人不大接受苏南浙北上海是一家的说法。既然讲到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吴越历史,但放在一起又显得奇怪,还是另起一文吧。
补充:
此文前面有个重大遗漏,没有提到这个“里”字何解,这里补充一下。我国历史上,居住区的划分制度经历过5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街区制(又有 社区制)。那些制度直接进入了地名称谓,很多古代的叫法至今保留着,比如江南一带有一些村落、集镇 会出现XX巷、XX坊、XX里等这些名称。所以,用作地名的这个“里”是啥意思?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吧。而叫“六里”大多时候是有问题的,除非官道旁边,但也只有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啊,“六里”之说大多站不住脚。
在上海,老的石库门房子聚集区,也有“里”和“坊”,也属于大的弄堂概念范围内。有名一点的有幸福里、步高里、田子坊等等。''坊间传闻"、"传遍大街小巷",这些常用语大家都很亲切吧。对了,台湾还有“里长”这个职务,相当于村长或者街道主任之类的职务。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