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农村老人自杀是一道社会“伤疤”

长治中公教育  发表于:2019-07-15 11:30:27

原标题:农村老人自杀是一道社会“伤疤”

农村老人自杀是一道社会“伤疤”

长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面试热点题目,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面试水平,顺利进军事业单位面试考试。

【热点概述】

近三四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广袤农村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延续数千年的乡村秩序和伦理传统面临严峻考验。农村老人自杀多发,是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挑战。转型时代,这道深深的社会“伤疤”,拷问着我们的道德良知和治理体系。

洗漱干净,穿戴整齐,将钥匙和现金交给儿子,喝下早已准备好的农药,出事前不时说起“活着没意思”——这是记者在湖南石门县了解到的一个农村老人自杀案例。万幸的是,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多年,他和研究团队调查分析认为,在一些地方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有急剧上升的态势。10年前,刘燕舞到中部某地农村调查发现,一些村民小组近10年来老年人自杀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0%以上。查阅近年来的研究论文发现,学界普遍认为,老年人自杀在农村增加趋势明显,必须引起重视。

大约四五年前,我在湖南凤凰县采访,就碰到了一个极端“隔代家庭”。一对年过七旬的苗族夫妇,带着6个孙子孙女一起生活,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体弱多病、家徒四壁、农事繁重、抚养孙辈心力交瘁……我在心里为之悲叹,这对夫妇活着已经不易,还谈何老有所养?

某地有个极端例子: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去世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则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模拟命题】

对于农村老人自杀现象以及自杀率升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有着最朴素的愿望,年轻时养儿育女,风烛残年老有所养,求得善终,则此生无憾。然而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在农村延续数千年的乡村秩序和伦理传统面临严峻考验,其中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农村老人自杀这道社会“伤疤”才会痊愈,我们才可能建设一个幸福感更高的国家。

“老而不得善终”,这既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情一幕。而引发农村老人自杀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

一是,缺乏相应的娱乐方式和精神文化活动,“白天看电视,晚上看电视,冷冷清清,活着没意思”,这是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常态,老年人感到孤独,精神无法寄托,最终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求得解脱。

二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乡土社会相对稳定的宗族结构迅速瓦解。青年人结婚后,都选择另立门户组成新家庭,老人由原来的与儿孙共居为主变为多样化的居住形式,独居逐渐增多,或者在子女家轮流居住等。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了传统乡村道德秩序瓦解,传统孝道出现了淡化趋势,婆媳关系紧张、不赡养老人、打骂老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家庭矛盾频发,也是诱发农村老人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在一些地方,只有独生子女的农村家庭,一旦子女常年外出或者不幸过世,老人不仅在生活上难以得到照顾,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孤独和悲伤的情绪,而心理疾病又不易被大家重视,心理疾病长期无法治愈,久而久之极易诱发自杀行为。

四是,没农村老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来源,许多老人患病之后,为了减轻对于子女的负担和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往往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人生虽漫长,但总有老去的一天,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是大势所趋。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只能被时代大潮所裹挟。传统乡土社会解体和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的骨肉离散、亲情饥渴,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代价。就农村老人自杀现象来说,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动于衷,要求解这道社会难题,必须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实现:

第一,重视对农村老人精神世界的建设,让老年人不只是每天守着电视度日,可以多组织一些文艺表演、坝坝电影等活动,让老年人每天有事可做。同时,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建设一些农村书屋、建立或加强农村社区(村落)老年团体的建设,使老人在家庭之外的村落同龄人中寻找到集体的温暖和保护,从而减少农村老人因孤独、无助、受虐而发生的自杀悲剧。

第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例如提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能,加强集体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村老人养老如果可以不过度依赖子女,那么家庭矛盾纠纷、人伦惨剧会或许会减少。

第三,农村自治组织更应积极作为,引导广大农民崇德向善。可借鉴湖南浏阳建设“美丽屋场”、弘扬家风文化、评选表彰乡贤、“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等活动的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基层党委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涵育了文明乡风。

任何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解决方案,可能最终都会沦为空中阁楼。要让社会环境对农村老人更加友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特点推出更多符合实际的措施办法,这样农村老人自杀这一社会“伤疤”最终会被淡化。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