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剥洋葱  发表于:2019-07-20 10:04:57

原标题: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对“剩女”的定义不是看一个女性的工资、年龄或受教育程度,而是看她有多尊重自我;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她愿意忍受多少;她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不打算仅仅因为结婚而改变它。总之,她尊重自己变得快乐和独立的权利。

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文|新京报记者 祖一飞 实习生 付蕾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刘军

本文约4243字,阅读全文约需8

2009年,美国女孩玫瑰(Roseann Lake)在北京一家电视台工作。过完春节开工的那天,她发现身边的女同事们不太开心。因为,她们在节日里经历了“被逼婚”。

在玫瑰眼中,这些女同事们风华正茂、事业有成,最大年龄还不到27岁,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看作剩下的“处理品”。但现实是,她们的父母们却认为,如果女儿再不找到对象,就会变质发霉,嫁不出去。

听说这样的女性在中国被称为“剩女”,玫瑰觉得不可思议,“真是太不像话了。

此后的五年间,玫瑰有意结识了100多位单身女性,陪她们聊天,听她们争论。为了理解上一代人,她甚至去了公园的相亲角,听大爷大妈们如何“推销”自己的孩子。

玫瑰把捕捉到的故事写成了书,取名《单身时代》,主人公有来自哈尔滨的小镇女孩、耶鲁归来的北京姑娘、做情妇的长腿女孩、接父母来京的公关公司女老板。

时间到了2019年,四位女性中的三位依然未婚,玫瑰对于中国和“剩女”的好奇心也还未熄灭。

以下为玫瑰自述:

我第一次来中国旅行是在2008年,那时候北京正举办奥运会。奥运会后,所有国家的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新闻都特别有意思。我想更多地了解它。

2009年,我修完新闻硕士学位,决定来中国好好待上一段时间。最初的计划是边学中文边做记者,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年。后来一待就是5年。

到北京没多久,我就在五道口花1200元人民币买了辆橙色的电动摩托。我给它取名“芬达”,没事的时候,就骑着它在北京到处逛,去胡同,去二环、三环,看各种各样的人。

在逛的过程中,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种跨越不同时代的差距感。比如,我在自行车道上骑着电动摩托,旁边有一个很大的车,上面装满了要卖掉的白菜,再旁边是充满未来感的三里屯。

你可能不会在别的地方发现如此大的差别:农村卖白菜的(场景)和现代的楼在一起。作为一个外国人,又是记者,我觉得这是件非常新奇的事情,想要了解它们是如何并存的。

上个月,我去了一趟天坛公园。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中国的相亲角就是在那里。

我发现,和十年前一样,人们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拿着小纸片走来走去,互相问“你的是女孩还是男孩?”“我的是87年的”“你的是做什么工作的?

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玫瑰在北京的公园里和人们交谈。受访者供图

仅有的变化可能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他们互相加QQ,这一次他们加的是微信。

会有人问我“你是来找对象的吗?”也有人想让我当她儿媳妇。有一位女士就相当坚持,问了我很多问题,我说我已经有对象了,她只得问我还有没有其他单身朋友。

他们认为,如果不帮忙给孩子找对象,时间错过了,自己的女儿就会嫁不出去,儿子就娶不到媳妇。

我问过一些父母,“你的孩子知道你在这里吗?”他们说不知道。

别人一直在说他们的孩子没有结婚,他们觉得没面子,想快点让孩子结婚。看起来这似乎有点自私,但后来我意识到,这其实源于爱。他们并不只是想让周围人闭嘴,而是觉得“如果我们不在了,谁来照顾你?

但他们并不理解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对象。我总觉得,在公园里找对象的成功率可能会非常低。

我在《单身时代》里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突然有那么多人单身?

父母那一辈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多机会和选择。如果他们在单位工作,想要得到单位分房,就得尽快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单位领导或许会帮忙选择配偶。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发展得超级快,一切都变了。

直到一次春节过后,女同事们从老家回到办公室,便开始讨论婚姻话题,她们称自己是“剩女”。

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不能?”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老外来说,这实在太奇怪了。

我的女同事们同样对美国感到好奇:“美国是《欲望都市》里的那样吗?27岁还没有结婚,会有问题吗?”我说:“NO,当然不!

在四个主人公中,张梅可能是最有勇气的一个,她的压力更大,因为父母在哈尔滨,想法会更加传统,她村里的每个同龄人都结婚了。

除了这四个人之外,我的大部分“剩女”朋友也都还没有结婚。

在研究“剩女”问题期间,我采访过一百多位单身女性,书里还有很多教授的观点,他们是来自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

从2010年开始动笔,我一直写了7年才写完。直到2019年,才推出了中文版。

当时写完书后,我给60多家代理发了邮件,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回应。也有些人回应了,说写得很有意思,“但这太中国了,美国读者或美国出版商不会关心在中国发生的这些事情。

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有很多国家的女性都会晚婚、不婚、少生孩子,这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怎么能因为它发生在中国,就说它不值得关注?我认为这是一个国际议题,全球的读者都会感兴趣。但他们直接告诉我,“你的书卖不出去。

我进行了很多次这样的对话,最终找到一位代理人,又找到了认可这本书的出版社。

我一开始设想会有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对这本书感兴趣,但没想到最有意思的回应来自那些40至70岁的中老年读者。她们知道中国的社会体制,知道中国的生育政策,但没有想到事情还有另一面。那些领养了中国女婴的美国父母,也很想知道如果他们的女儿生活在中国会是怎么样的。

观察这些读者的反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记得有一位70多岁的美国女性说她没有像许多同龄女性一样大学毕业就结婚,而是到55岁才结婚。她是一个保险公司的CEO,认为晚婚是自己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她非常支持并理解中国女性,也很高兴她们有现在的发展机会。

在英国,人们并没有给这些大龄不婚的人贴标签,但他们会问这些人为什么没结婚。这些压力是存在的。那些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的女性则感慨,“这些和我们国家是一样的!

我把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做了对比。像日本、韩国、新加坡,就不会有那么多父母干预孩子的婚姻问题。但在中国,结婚是两个家庭而不是两个人的事。很多认识的人会对此提意见,施加压力。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剩女”的年龄标准可能是27岁,到了25岁的时候就比较紧张了。但这个标准一直在变,现在我感觉大城市应该是30岁以上才算“剩女”。

寻找100位中国“剩女”

玫瑰在上海的签售活动上和读者交流。受访者供图

我第一次听到“Leftover Women”(剩女)这个词是在工作的时候,它在美国也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词,很多人会理解为“Left behind Women”(留守女性)。

为什么一定要给单身女性一个称呼?她们难道不可以只是正常的女性吗?我觉得她们不需要标签。

机会并不是盛在盘子里端给女性的,而是她们争取来并努力维护的。她们能够获得的每一个机会,都不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而是中国发展的大环境的“副产品”。

中国目前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从世界的制造业工厂向一个更成熟的经济体转变,不再是工厂和工人,而是服务、技术、绿色能源和其他更复杂的东西。很显然,在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更新人才储备,从制造iPad的工人转变成发展最新科技的人才。而中国大量受教育的男性、女性,会促进过渡的过程。

我想要外国读者理解,这些受教育的女性和工作的女性,会是中国向前发展的重要部分。就像我在这本书封面的副标题写的那样:女性塑造着世界下一个超级力量(The women shaping the world’s next superpower)。

告别这样的事,只有喝醉了才敢面对 | 毕业季特辑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