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数字安徽】望江多产业融合全面开花 百姓点赞扶贫综合体
望江之声 发表于:2019-07-25 13:32:27
原标题:【人民日报数字安徽】望江多产业融合全面开花 百姓点赞扶贫综合体
2011年安徽望江被列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和贫困革命老区县,2017年列入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任务艰巨。
近年来,望江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产业规划引领,为60多个贫困村量身定做产业扶贫规划。同时,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建起“空间上立体、功能上多样、能源上循环、产业上联合”的扶贫产业综合体,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节约了土地、最大化发挥了扶贫资金效益,创新了一条扶贫之路,其做法被选入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2019年,望江拟脱贫11740人,拟出列4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51%。
近日,随着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中共安徽省委网信办共同举办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活动(安徽站)正式启动,记者也跟随采访组来到了首站安徽望江县进行了实地走访。
0 1
“农光互补”带动1021户贫困户增收
“利用菇房和办公区层面,顶层建设了光伏电站。同时地下打井201米,利用地下水资源种植草菇,形成了地下、地上、屋顶空间立体综合利用。通过立体式设计,房上发电、房内种植两不误,空间利用率足足提高了五倍……”7月3日上午,记者在望江县太慈镇草菇产业扶贫基地,见到了立体化、可循环、高效益的“农光互补”扶贫产业综合体。
空间立体运用,能源则实现了可循环发展。在菇房的左侧厂房里,几个工人正将满地的秸秆铲到一个三层高的架子上,这也是种植草菇的上好肥料。草菇生产每年需要秸秆4500吨,这解决了10000余亩的农作物秸秆的去处。草菇吃的是秸秆,喝的是地下井深201米的水,物尽其用在这一扶贫产业综合体里表现地淋漓尽致。太慈镇镇长曹长根告诉记者,目前扶贫产业综合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方式,带动了周边1021户贫困户增加收益。“全镇15个行政村分别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申请的扶贫小额贷款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入股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作为股东参与产业利润分红。现有152户贫困户参与,每户年收益约3000元。”
同时,建设在菇房上层的光伏电站,每年可以为15个村集体及78户贫困户带来130万元的收益。“村级光伏收益按70%用于贫困户,为756户贫困户每户年增加收益1000元。”扶贫产业综合体还开启了就业扶贫模式,能够为32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每人每年能挣到三千到两万不等的工资。
今年68岁的贫困户沈二阳,两年前来到草菇产业扶贫基地工作。“我老伴身体不好,家里以前只靠种地过日子,条件不好,成了贫困户。”沈二阳告诉记者:“现在我打工每天能挣100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伴。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了!”
据了解,像太慈镇草菇产业扶贫基地这样的扶贫产业综合体,望江县目前共建成了3个,共投资7550万元,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0 2
“四带一自”帮扶贫困人群实现脱贫
望江县凉泉乡位于望江腹地,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有产有业有信心。近年来,凉泉乡推行“四带一自”的扶贫模式,依托流转土地、就近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充分发挥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经营大户的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7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凉泉乡现代农业园。据介绍,凉泉乡现代农业园区建于2013年,总面积5000余亩。现已投入资金4880万元,2018年公司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目前园内已建成石斛标准园、蔬菜标准园、现代花卉观赏园、生态果品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垂钓区。“乡里有176户贫困户申请了小额贷款,将贷款的钱作为股金入股了我们园区,每户每年都会有固定的三千元收入。”凉泉乡扶贫办主任龙梅告诉记者,去年乡里还整合500万元扶贫资金在园区内建了两个标准化石斛园,每年按扶贫资金不低于6%的比例分红给太华、凤林、凉泉、韩店、泊湖5个村,以资产收益惠及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带动贫困户120户426人。
同时,园区还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经常替父亲到园区务工,31岁的殷巧云是当地太华村人,三年前,因母亲患了尿毒症,经济压力让殷巧云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陷入困顿。“家里过去只能依靠丈夫在外地打工赚钱生活,除去医药费,根本不够,孩子的学费都靠社会捐助。”殷巧云说道。
2016年,殷巧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乡里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帮助,她的负担慢慢减轻,全家已于2017年顺利脱贫。殷巧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4亩土地一年流转收入两千元,父亲在园区务工一年收入万把元,自己新开的裁缝铺一个月收入两千元,加上丈夫在外地务工收入,保守估计一年收入有四万多元,“靠着政府的帮助,收入比过去多了不少。”而对于未来,殷巧云也充满了信心。
0 3
走出去引进来,发挥规模效应带动扶贫
在精准脱贫理念指导下,望江县以规划为引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扶贫产业综合体,形成扶贫产业新格局。
望江县杨湾镇根据产业扶贫规划,利用荒废多年的旧厂房,统筹5个村扶贫资金,建起扶贫产业综合体。蔬菜、稻虾养殖、瓜果、水生作物、中药材……目前,望江县杨湾镇目前的产业模式已达10余种。带动贫困户116户500人,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元,带动5个村年均增收16万元。在望江县杨湾镇党委书记李结华看来,把几个村几个部门项目整合在一起,发挥规模效益能更高效地带动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杨湾镇产业扶贫综合体占地24亩,其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6000平方米,光伏并网620 KW 。其中,光伏项目带动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每村年增收11.5万元,受益贫困户8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2018年1月,标准化厂房则由本地回乡创业企业家苏根祥创办的祥云针织有限公司入驻,承接苏浙产业转移项目,同年4月开始投产,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此前,祥云针织有限公司在浙江已有10多年的发展时间。苏根祥告诉记者,回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随时租用扩建厂房,同时作为企业应有社会责任意识,响应国家扶贫的号召。“目前,厂里主要通过土地租金、光伏发电、提供就业等途径带动当地贫困人群脱贫。”
产业综合体带回了企业,方便了村里很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祥云针织有限公司吸纳本地劳动力50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0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同时,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每村每年增加6.5万元。
姜拾玉是望江县杨湾镇村民,由于腿脚不便加上上了年纪以前一直在家做些小工,一年仅有5千元的收入。“现在我就在针织厂里做些拉布的活,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姜拾玉说。而在针织厂从事技术岗,已经脱贫两年的当地洪湖村村民王礼顺,则高兴地告诉记者,上个月自己和妻子两个人在厂里挣了将近两万元。
0 4
龙头企业引领,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决战脱贫攻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尤为重要,他们将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是一家粮食种植、收购、加工以及农业科技开发、营销电商、仓储物流、生物质能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近年来,联河股份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扩大产业--辐射农户”产业扶贫特色运作链条,在“输好血”的同时,因地制宜帮助扶贫对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据联河公司扶贫办主任官晓庆介绍,公司每年在扶贫上的投入2000多万元。
同时,联河股份2017年率先在安徽省建立首家企业扶贫办,组建由董事长担任组长的党员扶贫工作队。“成立党员扶贫工作队是公司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举,旨在发挥更强大的聚集作用。”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田元元表示,公司每年都由工作队带头下乡镇与农户签订单,在年底收购期间,以高于市场每百斤10元的价格去回收贫困户的原粮。在粮食加工的用工方面,贫困户优先,1到2个月的季节性工作,可为贫困户增收1至2万元收入。
该公司创新制定“公司+农户+农技”的产业扶贫、“带资入股分红”的金融扶贫、“扩大就业”的就业扶贫、铁牌销售电商扶贫、“1+X”村企对接帮扶五大扶贫模式,帮助农户培训种植优质原粮、高价收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户网络销售农产品等。目前,该公司的帮扶范围已经覆盖了望江县10个乡镇。
同样,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是由申洲国际集团2008年在望江县投资建设的大型针织服装生产企业,为安徽省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企业,现有员工11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03人。2018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2017~2018年度纺织产业扶贫先进单位”。据介绍,申洲公司落户望江十年来,在“申洲和望江人民共腾飞”的理念指引下,努力扩大企业规模,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实施精准就业扶贫,致力实业兴县,助力脱贫攻坚。公司先后接纳27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其中因残致贫430多名,因病致贫570多名,累计发放工资10.24亿元,覆盖县内十个乡镇108个村(社区),直接和间接带动近3000户县内外贫困家庭消除了零就业,实现了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为望江县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邹传科/文)
来源 /人民日报数字安徽
编辑 /徐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