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医改 | 分级诊疗推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效果还是一般?
中国医疗保险 发表于:2019-07-25 14:18:06
原标题:数说医改 | 分级诊疗推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效果还是一般?
医保领域领先的新媒体平台
文章转载:010-84222990
关注
┃来源:新康界
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升级,老龄化阶段的来临,导致国家本来就不足的医疗资源更为拮据。然而,国家在逐年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居民的就医质量和满意度提升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卫生机构的布局和居民就医的方向错配。
人口老龄化/慢病管理人群基数不断增加,医疗需求缺口不断放大
1
我国居民的总体医疗需求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老年病的医疗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3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大。
预计到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图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康产投中心
2
慢性病患者基数庞大,病程长,医疗需求不断增加
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目前我国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到总疾病负担的70%,所产生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极大超过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
同时,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慢病管理刻不容缓。
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表示,今年要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50%费用纳入报销。
近日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类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也拟优先考虑纳入慢性病用药。
图2: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逐年升高
数据来源:卫健委,中康产投中心
1
2018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4万个,比上年增加1.08万个。其中:医院3.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3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80万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9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1862个。
图3: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庞大
数据来源:卫健委,中康产投中心
2
全国医疗机构床位占比最大的仍然是医院,其中又属公立医院占比最高
2018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4万张,其中:医院652.0万张(占77.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8.4万张(占18.8%)。
医院中,公立医院床位占73.7%,民营医院床位占26.3%。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6.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39.9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5.5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7年5.72张增加到2018年6.03张。
图4:医疗机构床位占比最大的仍然是医院,其中又属公立医院占比最高
数据来源:卫健委,中康产投中心
分级诊疗是解决医疗资源与居民健康需求不匹配的有效手段
1
分级诊疗内涵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分级诊疗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
分级诊疗制度内涵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总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分两步走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
上海市是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度改革的地区,通过“5+3+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1+1+1”签约服务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2
分级诊疗终极目标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居民基本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不能有效满足激增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提能增效的重任,以三级医院为主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不仅使用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还引起居民就医不便,造成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分级诊疗政策推行多年,然而成效并未达到预期
2018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5.8亿人次(占4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1亿人次(占53.1%),其他医疗机构3.2亿人次(占3.9%)。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1.4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减少0.2亿人次。2018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30.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5.2%),民营医院5.3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4.8%)。
2018年入院人数中,医院2亿人(占78.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75万人(占17.2%),其他医疗机构1061万人(占4.2%)。与上年比较,医院入院增加1017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减少75万人,其他医疗机构入院减少10万人。2018年,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64亿人(占医院总数的81.7%),民营医院3666万人(占医院总数的18.3%)。
图5:医院诊疗人次不降反增,现象与政策初衷背离
数据来源:卫健委,中康产投中心
图6:医院住院人数不降反增,现象与政策初衷背离
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比基层医疗机构高 40%。三级医院床位满负荷运作,在二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超过80%,但在一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才 60%,闲置率较高。假设一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提高20%,那么这两种机构服务的住院人数容纳量就能提高几千万人。
图7: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仅60%
1
不均衡的就医习惯源于不信任感,使得医疗费用支出偏高
居民不均衡的就医习惯源于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理想的诊疗模式是“基层医疗能解决大部分基本的医疗需求,二级、三级医院主要处理疑难重症和医学科研”。
三级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基本上达到了二级医院的 2 倍,比其他医疗机构的费用支出高得多。基于医保控费的需求,需要合理调整居民的就医习惯,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2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性受制于执业医师短缺,分级诊疗的成效主要受医疗人力资源影响
目前来看,分级诊疗政策逐步进入了重点攻坚期,人、财、物是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是限速的重要瓶颈。
一个非常大的制约因素是执业医师长期以来供不应求,任务繁重。尽管执业医师团队不断壮大,2018年达到 301万人,但是执业医师增长速度仍然慢于诊疗量增长,2018年平均一个医师的年诊疗量接近 3 千人次。执业医师分布不均也是制约分级诊疗推进的阻力之一。高等级医院数量少、诊疗量大、科室齐全,一直以来拥有大量高水平的执业医师,2018年平均每个三级医院拥有接近400位医师,远超二级及一级医院。
对比而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更是寥寥无几,2017 年平均每个城市基层机构拥有 2.5位医师,农村则不足1位执业医师。
图8:2018年卫生人员中60%分布在医院,且占比增加趋势明显
图9:执业医师供不应求,任务繁重
数据来源:卫健委,中康产投中心
“目前,社会、政府、业界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识和把握并未完全到位,还存在各种分歧。即便在医疗行业内部,也有不少人认为基层医疗就是低水平医疗,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亟待纠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表示,基层医疗服务并不等于低水平医疗服务。
之所以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并不是要区分不同层级的优劣,而是要根据不同定位,突出和强化各级医疗机构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只有基层医疗机构满足了百姓大部分医疗服务需求,分级诊疗的“底儿“才能兜住。现在很多老百姓不愿意到基层医院看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基层医院看不好病,甚至会担心出现误诊误治情况,从而延误治疗。
原标题:医改专题系列 — 新医改背景下分级诊疗制度研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