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新疆德宝伟业精品车行  发表于:2019-07-25 16:32:22

原标题: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通称“乌市”,旧称迪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地处中国西北,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亚欧大陆腹地,毗邻中亚各国,有“亚心之都”的称呼,自古以来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如今是世界上最内陆、距离海洋和海岸线最远的大型城市。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天山山脉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山地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为游客观光、探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等带有浓郁新疆民俗风情的景区景点,享誉国内外。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最初因清朝在新疆驻军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1763年清乾隆扩建筑城,改称迪化。1884年迪化为新疆省省会,从此成为全疆的政治中心。1954年迪化改称“乌鲁木齐”,蒙古语里意为“优美的牧场”。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1755年(乾隆二十年),即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末期,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为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1757年最终平定),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主要特产中手工制品有维吾尔族花帽、手工刺绣、金银首饰、玉雕制品、地毯、木雕、羊角鞭、锡伯族烟袋、皮靴、艾得里斯绸、英吉沙小刀、和田地毯等。土特产有鹿茸、阿胶、鹿血酒、伊力特曲、葡萄酒等。另外各种新鲜的水果,如葡萄、哈密瓜、石榴、无花果、蟠桃、库尔勒香梨、库车小白杏、阿克苏苹果以及各种各样的水果干。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巴旦木,也称巴达木,其别名甚多,古时称偏桃、偏核桃、婆淡树,也有称:巴旦姆。为维语音译词。世界上许多国家称“扁桃”。新疆巴旦杏是从古波斯(现今伊朗)传入。马奶酒是把刚挤出来的马奶倒进专用的羊皮口袋里,吊在毡房的墙壁上,用捣奶杆在里面搅动,使其发酵,第二天即可饮用。马奶酒营养丰富,酸甜可口,而且还可治多种疾病。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饮食习惯西域香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

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的?

1983年的乌鲁木齐:中天广场(小西门中信银行大厦)位于乌鲁木齐核心区位周边大型建筑林立、以中天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构筑首府CBD核心。中天广场高度为229.99米共59层,地上56层,地下3层,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是乌鲁木齐现有最高的大厦,是新疆和国际中亚五国所在的中亚地区第一高度地标。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