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数字出版基地差距拉大
版话儿 发表于:2019-07-26 09:37:22
原标题:观察|数字出版基地差距拉大
时隔3年,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的媒体融合·新闻出版馆内,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又一次成为全馆的“明星”。
包括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音乐产业基地、网络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在内的全国出版产业基地(园区)集体亮相,特别是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旗下具有代表性和领先优势的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与产品展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经过走访发现,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上成果显著,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同时,基地(园区)发展不平衡依旧存在,且距离逐渐拉大。
打造数字化生态圈 让科技为行业赋能
作为首个国家级的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今年深圳文博会上用“小而美”的展位吸引参观者驻足研究。
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参展企业选择思路有三点:与阅读相关、与互联网新媒体有关、与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有关。
实际上,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这种参展思路和它目前的发展特点有关。
韩露告诉记者,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成为生态入口。数字出版平台不仅联系园区企业,而且影响到国内外广泛合作者,并带来巨大商业价值。“同时我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这些平台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走出国门,讲好中国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呈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高科技赋能商业,这种赋能是互联共通的。
韩露说,当下基地的很多企业注重内容资源的多层级、多角度、多渠道开发,并向动漫、影视、艺术、教育、医疗、旅游、体育等相关领域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角色不可或缺。韩露认为,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因此,目前基地企业注重对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大数据可以发现消费者的统计特征、兴趣特征、消费特征、社交特征,从而引导入驻企业在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制定、版权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
张露表示,基地的数字出版企业除了在已有的产业中深耕细作,还依托技术优势,在智能芯片、智能设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营销、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方面积极探索。“从数字化出发,从0和1的起点出发,向各个方向生长,与相关产业共融共生,不断催生出形态多样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营造微观生态创意营 锻造可视化场景平台
由武汉文化发展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此次携17家入驻的重点企业亮相深圳文博会。
在最新最尖端的“数字展示”产品区,记者进行了深度体验。
在“瀑布流”展示区,3块46英寸的屏幕组成图书阅览架,能同时阅读和书写;在照片墙融合互动秀场,电子墙上2D、3D角色动画融合互动;戴上VR头显,1平方米小空间顿时变成数千平方米的展览馆;数字图书馆则让每个小屏幕“变身”成小型图书馆、资料室。
华中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营者中芬智谷(武汉)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阳表示,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主要呈现3种形态:数字化、数据化、场景化,为此,基地根据自身情况创造微观生态创意营,作为华中基地的运营平台。
康阳介绍说,所谓“微观”就是商业模式构建的最小单位和关键步骤,可以扩充,也可以复制,“生态”就是数字出版的生态。“我们首先确定一个微小的模型,就是微观生态创意营,是基地的共享展厅,最核心的是基地企业的可视化服务平台,也是微观生态创意营产业化实验室,同时还是数字出版行业场景化的成果展厅,对基地企业进行扶持,这节约了企业的宣传成本,而且预约也十分方便。”
通过微观生态创意营的设立,基地运营不到两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介绍,其数字图书平台系统或产品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大连、河南、重庆产生了效应。
融合产品逐渐成型 发展仍需跟上脚步
记者在展区发现,不少基地(园区)的数字融合产品已经逐渐成熟,而所能应用的场景也十分广泛。
在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展台上,可以看到凤凰“学科网”系列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最新展示。
据悉,该系列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服务数万所合作校以及2500多万会员用户,其发起的“学科网教育均衡计划”公益活动,帮助436所农村校及贫困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3万多名教师、近50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而且这些产品将中国优质内容结合海外有声童书公司技术,利用发声、立体、胶片等创新工艺,将《读给孩子听的四季诗词》等凤凰原创好书推向海外,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咪咕、亚马逊共同打造的“江苏党政干部e读本”,集中了凤凰版优质图书及咪咕、亚马逊平台的权威党政图书,助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百度打造的“智能学习音箱”,全面对接党政学习类权威书单,优选适合党员阅读学习的精品图书,结合“学习强国”党员学习类音视频资源,为党员群体量身打造智能音箱学习产品。
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虽然很多基地(园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记者走访发现,并非所有的基地(园区)都是如此,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些基地园区展示的内容大而空,参观者寥寥无几。
在韩露看来,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自身融合观念淡薄,开发力度不足;二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后来的企业很难实现弯道超车。
对此,韩露建议相关企业要敢于创新,顺势而动;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张君成拍摄)
责任编辑 郝天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