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非洲猪瘟,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非洲猪瘟作为养猪业头号杀手,毁灭性传染病(致死率可高达100%,无商品疫苗可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现实的生物安全威胁、潜在的生物武器。
一、独特的非洲猪瘟病毒
1、独一无二的分类;
2、迄今唯一的虫媒DNA病毒;
3、独特的宿主和生态循环(野猪-蜱-家猪);
4、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呈线性双链DNA,长170~194kb,编码150多种病毒蛋白,超过一半功能未知;
5、超强的体外生存能力,耐低温,不耐高温,耐ph值范围广,在血液、粪便和组织中可长期存活,冻肉中存活数年-数十年,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
二、非洲猪瘟的短板
1、宿主相对单一(软蜱和猪)
2、杀气太重,不够“温和”(与宿主“水火不容”),导致猪的急性死亡;传染性相对较慢(仇研究员介绍,发生非洲猪瘟的猪舍,出现了邻近猪舍没有感染非洲猪瘟的情况,这表明非洲猪瘟是严格的接触性传染病,只要不接触即不发生感染,猪场内具备有效控制的条件)。
3、与CSFV/FMDV相比,传染性相对较慢、传播效率低;
4、怕热、怕强酸强碱。
三、临床表现及剖检情况
非洲猪瘟感染猪后的临床表现为类似猪瘟症状,高热、皮肤发绀、便秘或腹泻、后驱无力等(下图为急性ASF临床症状)
剖检结果显示脾脏异常肿大、内脏出血等(下图为急性非洲猪瘟的剖检病变)
目前在中国发生的非洲猪瘟在病理变化上与经典猪瘟难以区分(下图为江苏连云港疫情诊断)。
我国目前发生的非洲猪瘟都属于急性的,但是如果经过长期适应,有可能出现慢性非洲猪瘟的问题,出现非典型症状,慢性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可能更大。
四、猪场风险因素
1、感染的猪及精液
2、污染的猪肉及肉制品(尤其是火腿)口污染的车辆、衣靴(鞋底 )
3、来自疫区的人员(包括“专家”! )
4、猪源性饲料成分:血浆/血清蛋白、肉骨粉
5、污染的泔水、水源
五、猪场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
1、管住车(不要从外面引猪种购猪)
2、守住门(不要从外买肉和肉制品入场少参会、少出差、少聚餐)
3、把住料(发现异常病例立即隔离送检)
4、盯住人口看住猪(密切关注邻近地区和周边猪场状况)
5、关注邻(将防控级别提升至最高水平)
猪场建议
1、 建立完善的监测计划和迅捷的预警响应系统;
2、建立完善的疫情控制体系和强有力的防控技术支撑;
3、建立严格的动物流动监管体系和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
4、 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一旦发生疫情、严格封锁、扑杀、焚化、消毒(所有可能的污染物、交通工具和设施);
5、禁止感染区和风险区内猪的移动,严防疫情扩散;
6、对周边进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7、 主动监测、定点监控(屠宰场、冻肉、肉制品厂、交通要道);
8、 加强建议监管、宣传培训;
9、 提高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严禁使用潲水饲喂;
10、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防止蜱虫等吸血昆虫的叮咬;
11、 严禁从有ASF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猪及其产品;
12、对国际航班、火车、船舶的废弃物和潲水等严格无害化处理。
六、非洲猪瘟防控“二十四字”方针
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早:及时发现 快:快速反应 严:严格处置 小:减少损失
七、中国ASF防控面临的挑战
1、生猪养殖量大
2、生物安全条件差
3、生猪跨区域调运
4、缺乏有效疫苗口
5、多种传播途径口
6、存在野生宿主
7、俄罗斯疫情持续存在
8、国际交流频繁
八、俄罗斯ASF防控教训
俄罗斯非洲猪瘟防控总体上不太成功,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疫病防控体系相对薄弱,监测系统不完善,导致疫情应对相对滞后
2、疫情发现、确诊和处置不及时,导致疫情扩散
3、现代养猪业相对落后,散养户较多,加大防控难度
4、虽然实行扑杀政策,但补偿不到位,造成农场主不配合(隐瞒疫情和私自处置情况),增加了防控难度。
让人担心的是,中国跟俄罗斯有很多相同之处。
九、西班牙ASF的防控经验
1、建立流动的临床兽医团队网络V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
2、提高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
3、迅速拔除所有疫点,对生产者足额补偿
4、严格控制猪只移动,冲洗和消毒交通工具
西班牙用了30年时间成功清除ASF
十、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中央协调、多部门协同、联防联控
2、发现疫情果断处置
3、控制猪只跨区域调运
4、启动实验室监测、排查
5、提高经济补偿
6、依法防控、违法必究、有效震慑
十一、对国家防控ASF的建议
1、严控ASF传入的关键环节
2、清理核心种猪场周围的散养户
3、加强边境地区野猪与家猪的监测
4、严防疫情扩散至野猪/蜱群,否则难以根除
5、加强宣传、培训
十二、防控误区
1、处置了≠控制了(杀猪≠灭病),其它可能解除的工具等
2、深埋≈埋雷(尸体深埋+消毒剂? )
3、不能光盯猪(还有车、人、料、物、粪污、病料..
4、不能一窝蜂(结队排查、成群调研、盲目采样、大批检测)
5、做表面文章,忽视细节
十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1、疫情筛查与溯源
2、病毒生物学特性解析
3、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型
致病性研究(潜伏期、病毒血症、病理变化等)口诊
4、断技术的标准化
储备技术与OIE参考实验实方法的进步比对
5、疫苗储备性研究
新型基界缺失疫苗
6、完善、 集成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
十四、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制也许是开始的结束
国人常常会疑惑,非洲猪瘟在发达国家流行多年,为什么一直难以通过疫苗防控?2018年10月20日上午,在李曼大会上来自美国的丹尼尔.洛克教授介绍了他近些年的研究成果。
作者用了《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制也许是开始的结束》这个标题,与笔者一样,演讲者的观点是有些泄气的,非洲猪瘟的疫苗看上去很美,实现起来却任重而道远。
(一)、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情况
俄罗斯近年来受到非洲猪瘟的困扰,此外比利时刚刚野猪上检测到非洲猪瘟。
其病原基本的特点为:
1、非洲猪瘟病毒复制能力非常强,可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骨髓、扁桃体滑液中检测到的ASFV DNA;
2. 临床上与经典猪瘟、丹毒、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很难区分。
(二)、非洲猪瘟疫苗研制中
1. 目前尚无疫苗可用。
2. 研制的活疫苗对同源病毒株有保护力,但很难实现交叉保护;(这种同源毒株与异源毒株指的是亲本毒和其他分离毒株,因为很难界定哪些是异源毒株,作者后文讲到有的案例适用相距较远的毒株做免疫攻毒试验反而有一定的保护力,猪用这种减毒疫苗免疫后反而是亲缘性较近的毒株攻毒,反而是无效的)
3. 我们对非洲猪瘟病毒各个蛋白的功能大多是未知的,还不清楚哪些蛋白是与保护相关。
(三)、疫苗阶段性的研究进展
目前研制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
1. 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敲除9GL基因后,毒株的毒力减弱,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显著下降。
免疫后40天攻毒,猪没有发烧和毒血症问题,但弱毒疫苗的问题是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无法保证安全性或持续感染,此外该疫苗对异源毒株的保护力偏差,不同疫苗毒株只对亲本毒株有保护。
2. 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的各蛋白功能是不清楚的,亚单位疫苗主要对已知的与血液吸附抑制相关的蛋白的研究,主要研究了CD2v/C蛋白。
通过感染性克隆的替换,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证明,免疫了嵌合病毒疫苗的动物可存活,但是带毒。这表明这两个病毒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灭活疫苗是无效的,这是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研制的前提)
总之,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制任重而道远,我们对非洲猪瘟了解还是太局限了。
非洲猪瘟的疫苗的研制国外专家做的不轻松,国人也不会大跃进,国内有P3以上的实验室的单位,搞研究可以,快速研制出疫苗并推广,那可能会是像2008年紧急批准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灭活苗一样,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国家和猪场都不要寄希望于疫苗这根救命稻草,踏踏实实地做好防疫工作和防疫系统的建设才是重点。
2003年非典爆发,我国打了一场遭遇战,没有疫苗,但不得不战,通过消毒剂和严格的封锁检疫,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处置能力。
相比较而言,人是流动的,但猪场是固定的,目前猪场对非洲猪瘟最有效的防控模式就是消毒和生物安全防控,即使是在俄罗斯疫区,只要生物安全做的好,也不会发生非洲猪瘟。
此外非洲猪瘟将显著提升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改革,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整改,需要严格控制生猪流动,需要更加严格的扑杀政策和操作规范流程及基层人员的培训等等。
非洲猪瘟疫苗还不能确定是否会在未来五年后如期而至,但我国的动物疫病监察体系的变革已然正在路上。
十五、后非洲猪瘟时代中国养猪业的十大剧变(潜在商机)
1、养殖业产业格局的重塑(猪肉消费比重下降? )
2、养猪业区域的重新布局(北猪南调的前景? )
3、经营/盈利模式的调整(饲料、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
4、养猪模式的改变(公司+农户的可持续性? )
5、生物安全体系的提升(环保压力+非洲猪瘟=额外的养猪门槛)
6、泔水养猪的终结(替代处理途径:蟑螂们的春天? )
7、饲料业的裂变(猪源性饲料添加剂的终结?动物源性蛋白的替代? )
8、脱贫攻坚的挑战( ASF ;散养户的梦魇! )
9、生猪调运装备的升级(可监测、可追溯、符合生物安全的生猪/猪肉调运系统)
10、衍生产业的兴起(病猪无害化处理、高效消毒剂、冷鲜肉物流、动物源性蛋白替代品、ASF防控制剂等)
十六、坚定必胜信念
1、举国体制、 人民战争、依靠科学、依法防控
2、防控ASF ,要以人为本
--疫情线索、及时上报、合理赔偿,靠人!
3、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防微杜渐,建立三道防线,阻击囊膜病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