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玉屏“组组通”给力乡村振兴

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表于:2019-07-31 10:07:18

原标题:玉屏“组组通”给力乡村振兴

玉屏“组组通”给力乡村振兴

山乡巨变,交通先行,在玉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站在山头遥眺远方,大路盘旋延伸,小路曲径通幽,崭新的楼房,以及猕猴桃、柚子林等产业尽收眼底。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小轿车能像在城里一样行驶已成了村里的骄傲……

“过去交通不好,村民要想发展产业显得有心无力,如今,公路修到家门口,很多在外务工人员都回到家乡选择了创业、修新房。”枹木垅村党支部书记冉志雄介绍说。

路通了,农村才能振兴。近年来,玉屏自治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整县出列目标要求,按照规划引领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突出交通扶贫先导作用,综合一体化、城乡交通深度融合、生态绿化发展优先的工作思路,把交通脱贫攻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引擎”,大力创建“畅、安、舒、美”四好农村路,积极破解脱贫攻坚中交通瓶颈难题,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黔货出山”和物流畅通问题,助推扶贫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外虽然每个月工资也还不错,可说到底永远都是在给别人打工,现在村里的路都修得这么好,还是要回家来发展。”村里养殖能人龙必燕过去因为受到家乡交通的限制,不得已拖家带口在外打工,收入尽管还不错,但鸟儿飞得再远,终究也忘不了旧巢。

2015年,在外打工7年的龙必燕开始回到家乡,做起了温氏养殖。不懂技术,龙必燕就到其他地方“取经”;人手不够,自己既当老板,也做工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龙必燕的养殖事业效益逐渐凸显。2017年,为了回报家乡,龙必燕捐10万元在村里修起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路好了,村民们的精神娱乐也丰富了起来。枹木垅村搭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公路边还配有候车亭。“过去,老百姓要拿点东西出去卖,都是肩挑背驮,现在整个村十分之一的人家都购买了私家车,在城里买得有房的也要在老家这里修个新房,经常回来住。”谈及过往和现在的改变,冉志雄深有感触。

“不让任何一个地方输在起跑线上,不受任何基础设施限制,让农村土地都有发展的空间,回乡人员都有创业可能。”玉屏自治县交通局局长张勇介绍说,玉屏“组组通”在2018年6月就已经实现全覆盖,按照省里的要求,玉屏“组组通”公路三年要完成477公里的建设任务,而玉屏一年就完成了。

路通则百业兴。在枹木垅村,随着路网的完善,该村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新型材料集中供气项目为连接的“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了枹木垅村现代农业园区。而这一切只是玉屏公路网完善带来改变的一角。凉庭寨休闲观光园、云起小镇、郭家湾梯田等乡村旅游景点,铁柱山中药材示范园,瓮阳村的黄桃产业等都依托公路优势发展越发壮大。

玉屏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想,统筹规划建设,精准申报交通脱贫攻坚项目,坚决做到不漏村、不漏组,合理选择建设标准、路线走向,着力实现“路通一点,带动一片”,让连线的村民组都能享受到公路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截至目前,玉屏公路总里程782.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67.8公里,国道25.1公里,县道56.03公里,乡道91.5公里,村道542.47公里,已初步形成了县乡道主干网连接村组道路小动脉的全覆盖式交通网络。全县内通外联,乡村互通,组组通畅,农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出行更加便捷,生产、生活大变样,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抬脚就是公交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逐渐成为历史,完善的交通网络已打破了不相连的碎片格局。

“在过去,我们要去别的村民组,只能穿着雨鞋走田坎,现在‘组组通’修到了家门口,小轿车可以开到自家门前,再也不用穿着雨鞋踩着泥巴路走家串户了。”田坪镇彰寨村村民姚元木说。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