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台湾研修学习分享 | 在地、关怀与永续

深圳社工学院  发表于:2019-07-31 16:13:18

原标题:台湾研修学习分享 | 在地、关怀与永续

台湾研修学习分享 | 在地、关怀与永续

作者: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初级督导 黄思俊

2019年5月27-31日,有幸参加由深圳社工学院举办的社会治理与社区营造高级研修班(台湾站),短短五天的时间,参访学习的足迹遍及台湾的南部、中部及北部,参访学习的单位包含社会企业、福利基金会、慈善组织、社区及高校等类别,学习方式主要为实地参观、访问、体验及集中授课。五天的学习,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及特色,感受台湾社会风土人情,感悟台湾社会服务的多元及多样性,有惊喜,也有反思和启示。现结合参访过程中所体会的关键词,总结报告如下:

一、在地:源于社区,用于社区

本次学习的主题之一为社区营造。对台湾的社区营造久有耳闻,当真实身处其中,却有种莫名的感触。当居民对自己的家乡,对所住的社区有自豪感,有自信,将会是怎样的情形?我想,他会愿意留在自己的社区,并且愿意为社区的发展出一份力。我也仿佛看到,一种理想社区的生活形态。本次参访我们共走过了4个社区,分别在高雄市左营区的眷村(崇实社区)、嘉义市新港区板头村社区、南投县桃米社区及台北市万华区新安社区。同时,需要感谢嘉南药理大学社会工作系的老师,为参访团精心准备了题为“高雄市社区营造中心实务推动分享”及“社区联合型旗舰计划实务工作”讲座,主讲人分别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社区营造中心计划主持人徐家枫博士及高雄市阿莲区福利化社区旗舰型计划项目杨清秀社工。通过两位分享人的分享,再结合社区的实地参观与交流,我们方才对台湾社区营造具有更全面的认识。

“社区营造即是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藉由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自主发现并解决公共事务的过程”,“从生活周遭开始,使民众建立参与地方事务的习惯,关心自己居住的家园”,这是高雄市社区营造中心徐家枫博士分享的概念。在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居民共同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要素,建立民众参与地方事务的习惯是关键工作方式。而社区营造需要推动的工作广泛,包含: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产业发展、环保生态、环境景观、人文教育、文化保存等,其中人文教育和文化保存为社区营造工作开展之初最早的工作内容。

结合社区参访,再体会以上学习内容,发现社区营造的“在地化”特征鲜明。所谓在地,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深度认识社区,特别是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因为历史文化是连接社区及社区中的“人”的重要纽带,其次认识社区中的其他各类资源,其中一大资源便是社区中的“人”。故而,认识并挖掘社区中的人与文则是社区营造工作的基础。比如新港区板头村社区具有交趾陶和剪粘工艺制作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社区一方面保留该传统并形成社区重要的产业,另一方面促进该工艺的保育及传承。

二是源自社区。所有对社区的认识和了解,社区中的各类资源,最终都需要为社区服务。为营造社区这个共同家园,需要各方的努力,即便在必要的时候引入外界的资源,如桃米社区在初期引入特有生物中心的专家,而真正能留下来的资产则依然是社区的物种及被培育的居民。桃米社区的社区营造久负盛名,当我们在村民的指引下探索社区普通的青蛙如何转化为社区吉祥物并带来产业经济链时,我们也发现了社区营造的过程。青蛙升级了,自称为曾经的“刁民”,而今变成社区导赏讲解员了。这位讲解员说,他们定期还需回到社区课堂上课,比如学习生态知识,更多居民懂得为青蛙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变化,这变化,讲述着社区成长的历程,这历程,同时也展示出社区的内在力量。

三是用于社区。活化社区自有资产,并运用于社区的建设及发展,是社区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方法和途径。板头村社区将交趾陶和剪粘工艺作为社区产业之时,同时也为社区环境景观的建造带来美感和文化气息;桃米社区的产业经济中,村民将收入按照比例捐献给社区相关组织,以便社区组织集资开展公共事务;左营区崇实社区里长与其他社区里长的之间互动关系,为社区之间的的互助交流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各社区发动并培育社区志工,带动社区各类人群投入到社区照顾及社区建设中,成为社区重要的运作形式。

台湾研修学习分享 | 在地、关怀与永续

二、关怀:至真淳朴,身体力行

关怀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整个台湾之行中,处处皆可感受其存在。

行程第一站为高雄市一家社会企业——喜憨儿创作料理商店,进店安顿后,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庇护性就业服务员为我们介绍了基金会的运作,并重点介绍了庇护性就业的工作内容。一群心智障碍者的家长基于“终生教育、终生照顾”,以及“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从资源消耗者转变为资源创造者”的愿景,于1990年创办了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并于2009年12月开始筹建高雄市喜憨儿庇护商店(即喜憨儿创作料理店),2010年7月正式开业。该庇护商店主要经营项目为餐饮、礼盒以及个性商品,主要服务人员为年满16岁以上的身心障碍者和庇护性就业服务员。中午时分,体验着憨儿们带来的餐饮服务,感受着商店背后的用心良苦,照顾与关怀,从商店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中看见。

位于台中市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以“社区照顾”、“不老梦想”、“弘扬孝道”为三大服务主轴,为老人提供全方面服务。其中社区照顾关怀据点是由有意愿的村里办公处及民间团体参与设置,邀请当地民众担任志工,提供健康促进、老人关怀访视、电话问安咨询及餐饮服务等四项服务。其中,一里一据点的概念,就是期待每位长辈在家附近的500公尺内,就可以有一个平台可以活动,不论健康、亚健康、经济弱势与否,都可以得到妥善的关怀。这种以老人的需求出发,并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和创意,以让老人更能接受的形式,开展更有效的服务,最终实现机构的价值和宗旨。

位于台北市的台湾社区实践协会是台湾社区服务中一支独特的力量,最开始由台湾辅仁大学社工系学生组成。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多年来一直在社区做一件事情,就是从儿少出发,走进家庭,联接社区,特别是他们秉持“一起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陪伴社区儿童青少年成长,关怀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她们成长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深入,越来越多元的服务应运而生,从而形成“社区照顾及参与”、“社区合作经济”以及“社工社群”三大板块服务,进行脚踏实地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给社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论是对于心智障碍者,还是社区生活的各类老人,亦或是社区中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每一份服务,从其最深切的需求出发,长年累月,身体力行,体现社会对其生命价值的无限尊重,和至真淳朴的关怀与爱,我想,这份无尽的关怀或许就是他们能长期坚守并且做出影响的初心和起源。

台湾研修学习分享 | 在地、关怀与永续

并非在台湾第一次认识“永续”的概念,却是很有冲击的一次。这个概念深入走进我的脑海乃至潜入我的心,是在南投县桃米社区,源于一位社区居民,也是这次参访的社区导赏讲解员。众所周知,桃米社区打造生态村的社区实践,成为台湾社区营造的典范,可是走进社区,除了观光游览和历史建筑,仿佛并未有特别之处,然而,导赏员对“生态村”这三个字的解释却颠覆了我对这个词的认识和理解,其曰:“建立良好生活态度的村庄”,像在半开玩笑,却又意味深远。

桃米社区生态村为台湾921地震后所建,当时的社区急需尽快恢复社区的环境和生计,以能重回正常生活。此时,在整合社区所有资源之后,人们发现了青蛙及其丰富的生态资源,比如青蛙就有23种,占据台湾原生蛙类的80%。于是,从生态出发,寻找新的经济产能,结合国外生态旅游和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的案例,发展桃米生态村的可能性。改变都是困难的,在桃米社区也比例外,居民无法相信生态能带来经济收入。还好坚持了下来。社区邀请生物专家进入社区开展生态物种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号召社区年轻人参与,促进了社区居民重新认识社区的资源和物种,这个参与的过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力,居民因而产生了对家乡新的认同感,愿意进一步学习,并通过讲解获得经济收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还是这位导赏员,他在介绍社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享了社区经济发展的3个阶段或次序,首先是环境,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造;其次是文化,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社区并产生新的社区认同,认识并凝结社区文化;最后是经济,在新的环境及社区认同中,寻找社区生计及产业发展的可能,并共同努力实现这种可能。桃米社区成功走上了由生态成长带动经济成长的道路。在这个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的生态村中,并非单单取决于这里的生态资源,而是生态与人的共同发展,人的思想和观念发生改变,就如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进入了良性系统。亦正如导览手册所言:“921地震后,从孕育家园的山与水之间重新找寻土地的新契机与生态共有的永续家园”。

社区对土地的珍惜也是从这次参访中所感受到的,或许因为他们曾经历破碎。导赏员告诉我们,“土地是要经营的,让下一代在土地上有荣誉感,回归自己的故乡,永续发展”。并且,他说,永续发展不单单在环境和社区,也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在家庭里面。我看见这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已经在居民的言行中,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中,逐渐养成。

这种人与环境的共生理念,在慈济静思堂,亦分外突出。静思堂便是一个建造外在和谐环境,和内在清净生态的集中场域。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的行动和实践,便是慈济走出来回馈社会的印记。这份慈善之心铸就了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人与环境永续发展的泉源。

结 语

回顾本次五天的学习行程,总结台湾社会治理与社区营造带来的收获和启示,不胜枚举。回归素与简,我想说,它是行动的,并且是在地的共同的行动;它是带着关怀的,这是行动的灵魂;它是永续的,这是行动与关怀的终极愿景。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