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史前文明  发表于:2019-07-31 17:31:04

原标题: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玉璧、玉瑗、玉环、玉玦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瑞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一直延续于清代。其历史久远,作用不断地发展演变,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品种之多,文化内涵之深,是其他玉器不能比拟的。

《说文解字》云:“璧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仿天而作璧。与此器物近似的还有玉瑗、玉环、玉玦,都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四者的名称是根据中心的圆孔大小来决定的。《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就是中孔的直径,“肉”是由内廓到外廓的尺寸,即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为璧,孔的直径大约等于整件玉器直径的三分之二叫做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即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叫做环,凡是周边有一个小缺口的,叫做玦。

在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很多的玉璧、玉瑗、玉环、玉玦,其形体较大,制作规整,纹饰雕琢精美是西周玉器中的精品。下面择其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素面玉璧(图1)

直径19厘米,好径6.6厘米,厚0.5厘米。青玉,泛白色,半透明,通体抛磨光洁,素面,制作规整精美。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素面玉璧(图2)

直径5厘米,好径2厘米,厚0.3厘米。青玉,泛黄色,半透明,通体磨光,玉质鲜润,外圆规整,孔的位置略偏,内壁厚略呈斜面,外缘较薄,光素无纹。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龙纹带齿玉璧(图3)

直径10.8厘米,好径5.9厘米,厚0.3厘米。白玉,泛红褐色,半透明,通体磨光,壁外沿一周有三个“凹”形和两个“山”字形缺口,玉壁两面均有阴线雕琢的两条首尾相随的龙纹。龙椭圆形眼,张口卷上唇,翘鼻,有眉尖,头上有角,腹部有一肢一足,身饰重环纹,线条流畅。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龙纹玉璧(图4)

直径8.8厘米,好径4.9厘米,厚0.4厘米。青玉质,半透明,一侧边有赤褐色,圆形扁平状,通体磨光,两面均有阴线雕琢出一条张口、卷上唇、翘鼻、首尾相连的龙体,斜刀琢出椭圆形龙眼,卷尾。纹饰多采用双钩技法,线条刚劲流畅。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三璜联璧(图5)

直径18.6厘米,好径6.9厘米,厚0.4厘米。三件玉璜系同一玉料所作,玉璜大小几乎相同,通体磨光,两端平齐,各钻一孔,三璜合成璧。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双璜联璧(图6)

直径10.2厘米,好径6.7厘米,厚0.15厘米。受沁特甚,两件璜大小相同,表面磨光,两端均钻有圆孔,分则为璜,合则为壁,光素无纹。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凸好沿玉璧(图7)

直径10.8厘米,好径5.2厘米,厚0.3厘米。灰白色,且夹有暗绿色斑,通体磨光,好沿高出壁面。因墓主人双手交于腹上,此凸好沿玉璧形器放在死者骨盆右侧,它的用途可能是作为腕饰,因此有学者认为定为钏为宜。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缺口形玉璧(图8)

直径11.4厘米,好径5厘米,厚0.5厘米,青绿色玉,半透明,通体磨光,外缘有对称的两个缺口,靠上的缺口处残,外圆不规整,壁的薄厚不均匀,光素无纹。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玉瑗(图9)

直径7.8厘米,好径5厘米。青白玉,透明感强,通体磨光,素面,制作规整。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玉环(图10)

直径12.2厘米,好径6.1厘米,厚0.5~0.7厘米青玉,半透明,通体磨光,玉质温润,厚度虽不甚均匀,但内外圆度十分规矩,磨制光洁。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卷云纹玉(图11)

直径4.3厘米,好径1.4厘米,缺口宽0.3厘米,厚0.25厘米。白玉,玉质晶莹,制作规整,正面饰斜角卷云纹,亦可看成两条略去头部的龙纹,身尾相叠,背部素面。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素面玉(图12)

青玉,泛白色,半透明,磨制光滑,厚度均匀,制作规整,光素无纹,有一缺口。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环形玉器赏析

墨玉(图13)

直径4.5厘米,好径2.5厘米。黑色,通体磨光,好径大于边宽,有一缺口。

玉璧在中国古代为“六瑞”之首,不仅是贵族用于祭天、祭祖先、祭鬼神的礼器,而且是贵族的装饰、佩带品,是财富的象征,等级、地位的标志。同时还是贵族之间互相馈赠的礼品和随葬品。《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由此可知,玉璧是古代祭天的礼器,因其圆故象征天,也就是说在神秘的精神领域中,璧就是古代国人的天。周原召陈遗址出土的素面青玉璧(图1),形体较大,圆度规整,是迄今为止周原地区发现的最大的玉璧。召陈遗址是当时西周大型建筑群基址,其规模宏大,布局规整,玉璧出土于此,可能是祭祀天地的重要遗物。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使用玉璧和玉器有了神灵和迷信的色彩,成为人们权利的标志和等级的象征,享用圭、璋、琮、璧等礼器,以显示帝王贵族的地位、身份、豪富。《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璧为天子礼天之器,诸侯宴享天子时亦用之,说明王者用玉的严格规定。我们从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的是,包括玉璧在内的玉礼器,是贵族阶层独占之物,是贵族阶层身份、地位、权利的象征物,琢玉业是垄断手工业,玉礼器是“特供品”,无论是玉礼器的制作者,还是享用者,都是贵族阶层的成员。在先秦时期,玉璧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随便使用的,所以《春秋左传》桓公十年中才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所周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一件玉璧,而不是其他玉器,强大的秦国甚至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一块精美的和氏璧,可见玉璧在当时的重要价值。温润、晶莹的玉制成器物后,倍受欢迎,尤其是璧,史籍上屡有所见,为天子赐璧于诸侯王,或诸侯王之间的互赠,成为向下赏功、向上贡献或作交换的宝货,成为贵族们珍藏的财富。

玉璧也是一种随葬品,因为在许多古代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玉璧。1996年周原遗址的黄堆村60号墓出土了一件直径8.8厘米,好径4.96厘米,厚0.4厘米,重55.7克的龙纹玉璧。1978年扶风县齐家村19号墓出土了一件直径10.5厘米,好径5.4厘米,凸沿高0.7厘米,重68.5克的凸好沿玉璧。这些不正是真实的实物写照吗?《周礼?春官》里也有“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以玉器敛尸的事实。古人崇尚厚葬,视死如生,他们认为玉是祥瑞之物,灵气可使尸体不腐,因此一些显贵用珠玉、璧来丧葬敛尸,利用玉璧原有的“通天”功能,达到死者不朽,墓主人想在幽冥世界中继续享受其生前的荣华富贵和“通天”的领袖特权,并使其灵魂与生前的富有和特权一同升入天国。 

璧、瑗这两种圆玉的用法、形制是有区别的,在人事处理上作用不同,璧已如上述。瑗由内廓凸起的“唇瑗”渐变成的,主要用以召人。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都要命人拿着瑗,以为信物。瑗同援义,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荀子说:“召人以瑗”。《说文》载:“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君王上台阶时,侍者用它来牵引人君,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而不能直接手牵手。桂馥《说文义证》:“孔大能容手。”瑗字从玉从爰,爰,像人之两手共抓一物,就是爰引之义,所以玉瑗中间的孔必须较大,那样主仆二人的手才能抓得住。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瑗,便要立刻赶到召见者身旁听命。

玉环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之别,这两种圆玉便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环、玦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古代流放边境的罪臣,三年之后,如果得到君王送来的玉环,便得知君王召其归还,玉环表示修好、认可,因为“环”与“还”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表示绝交、反对,因为“玦”与“绝”音近。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天的耳环。1992年黄堆31、34、40号等墓就出土有实物见证。较大体积的玉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