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启观察 ]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关键词与问题域
中小学管理 发表于:2019-08-01 18:06:39
原标题:[ 宏启观察 ]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关键词与问题域
全文共4389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的三个关于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第四个关于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未来17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予以总体战略安排,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学习贯彻该文件,是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
然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文字量近4万字,要把握其关键内容,并不容易。本文力求化繁为简,以问题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体系、教育制度这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该文件的核心内容以及该文件力图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问题域”是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中国教育现代化所涉及的问题域主要包括四个关键词所指向的问题范围,而且这几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教育质量是核心问题,如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指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教育质量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即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群体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建构教育体系要体现优质公平的要求;而教育制度是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体系服务的。如果再深化细化,则每一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域,如“教育质量”问题域,内含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考试方式、教师素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但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合作中创造新机遇。国际形势要求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第二,从国家发展看。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加快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的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第三,从人民群众需求看。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国民财富将快速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诸多问题
总之,国际竞争、国家发展、人民群众需求都对我国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迎接这些挑战之时,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概括而言,这些问题就是“我国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引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后面的引文不再一一注明)。
具体而言,我国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教育质量方面,“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第二,在教育公平方面,“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尚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第三,在教育体系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仍是短板,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制度尚不健全;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教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与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能力亟待提升”;第四,在教育制度方面,“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投入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从四大方面入手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我国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第一,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质量、能有力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教育质量、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的教育质量。而要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考试方式、教师素质几方面入手。
1. 升级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质量的具体表述与衡量标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区域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分数挂帅”,学生片面发展严重,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突出在21世纪应“重点发展”的素养,即21世纪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等,这些是应对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少数“高级素养”。只有加强这些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教育目标升级,强调高级素养即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并多次强调培养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等。
2. 优化课程内容。首先,与培养目标精准对接,根据培养目标重点确定课程重点,与核心素养建立密切联系,“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做到“好吃有营养”,而且做到“营养配餐”。其次,课程内容要多样化与个性化,让学生有选择,满足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进课程多样化”。
3. 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转变评价考试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把核心素养纳入评价与考试内容之中,不要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与核心素养培育对立起来,要研究和探索更科学适切的考评方法和形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明确要求“推动中高考命题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5. 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素质要符合“四有好老师”的要求,符合国家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其次,教师要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否则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具体举措有四: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办好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都可以归结为校际差距。不同区域的或者同一区域的校际差距,主要不是硬件条件的差距,而是培养质量、课程内容(能否开足开齐课程)、教学方式、评价考试方式、教师素质的差距,因此,结合前文对于教育质量的论述,可以把促进教育公平理解为“缩小教育质量差距”。教育公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质量问题。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考试方式、教师素质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教师素质又最为关键。校际教育差距主要体现为教师素质的差距。因此,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
第三,完善教育体系。
针对现实问题,要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短板,要加强继续教育以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是一个结构,完善教育体系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
同时,要努力实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即“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还需要大力加强英才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探索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学生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当前,我国的英才教育还非常稚弱,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与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很不匹配,亟待通过立法与政策手段予以加强。
第四,健全教育制度。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体系,都需要制度保障,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制度、教育资源(人财物)公平分配制度,以及促进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效发展的制度安排。
教育制度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管理问题,既涉及政府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也涉及学校的内部管理。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其内容包括多元共治、学校自治、政府元治、厉行法治。多元共治要求“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学校自治要求“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政府元治要求“加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厉行法治要求“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政府是关键,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释放学校的活力。
在学校内部管理中,需要“二次分权”,把政府下放给学校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分权共治,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总之,我们可以从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体系、教育制度这四个方面,认识和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
(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4期 · 宏启观察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主编:孙金鑫
编辑:崔若峰 王淑清 林 飞 毛 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