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ヤ骇涓氳浆鍨嬪崌绾ф墦閫犻珮璐ㄩ噺鍙戝睍鍏堣鍖?/a><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3
[3241 发表于:2019-08-02 15:31:20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部署,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管理办法》,并确定了12个城市(经济区)为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庆环都市区荣列其中。永川区作为重庆环都市区的八区之一,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一年来,永川区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己任,努力探索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新模式,为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永川示范,为加快推动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应有贡献。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本报记者 涂 燕
3月7日,永川区规范行政执法服务民营经济七条规定实施动员会召开,成立永川区民营企业纠纷调解中心;
3月12日,永川区公安局派驻区税务局联络机制办公室正式揭牌成立;
3月20日,全区营商环境集中整治推进会召开;
……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扭住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这个“牛鼻子”,帮助民营企业打破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搬走“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市场的冰山”,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塑造永川“态度”“力度”“温度”
全方位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
去年,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办公室印发了《全区“转变思想观念 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活动方案》,开展“五破五立”大讨论,拿出转变思想的“永川态度”,历时4个月,组织79个部门、23个镇街3000余名干部,开展“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先后派出9拨由区领导带队的考察组到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对标“浙江标准”,“亮剑”营商环境整治“思想顽疾”“审批顽疾”“中介顽疾”“要素顽疾”“法治顽疾”等“五大顽疾”,体现攻坚克难的“永川力度”。同时,我区相继出台《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区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非公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困难问题办理制度》《营商环境目标考核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构建长效机制“组合拳”,营造了制度保障的“永川温度”。
创新“五个招商理念”
构建大开放经济格局
去年,随着长城汽车的签约落户,让永川招商引资工作一时“风头无限”。而就在2017年以前,永川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87家,年产值176亿元,但缺乏龙头型整车企业,汽车整车制造成了永川的产业梦想。长城落户后不到一年时间,永川相继迎来10余家长城体系的汽车配套企业签约落户,推动了永川汽车生态城建设。数据显示:单单长城汽车生产基地达产后,整车及带动配套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成绩的背后是永川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聚焦产业、政策、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创新“五个招商理念”, 即:既“全面发力”又“定向爆破”、 既“请进来”又“走出去”、 既“借外力”又“练内功”、 既“出工”又“出力”、 既“说得好”又“做得更好”,坚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满意指数”,为永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城汽车项目的入驻圆了永川人多年的“整车梦”,这是永川聚焦龙头企业,孤注一掷的结果。为了捕捉到更多的有效招商信息,将优质企业“请进来”,永川对外架设“10根天线”,抽调优秀干部到市级相关部门挂职,选派经验丰富的招商干部分别“蹲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接实“两根地线”,加强与永川籍在外成功人士和在永企业上下游企业沟通对接,敏锐捕捉招商信息。
同时,永川还依托“渝洽会”“中美投资论坛”“厦洽会”“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论坛暨主机厂交流会”等展会平台,积极宣传推介永川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真正让永川良好的城市形象“走出去”。 如今,“长城汽车项目在永川,利勃海尔项目在永川”的城市宣传广告已经出现在了江北机场广告牌上,通过知名企业的广告效应宣传推介永川。
招商引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只有想法、没有办法。长城汽车项目与永川签约后,专门安排了一个人来永川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预计至少要一个月时间。结果在10个工作日,这名工作人员就拿到了重庆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哈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重庆市永川区零部件有限公司3个公司的公章。
突出“四个关键着力”
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2018年,高端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等智能产业发展,全年智能产业实现产值426亿元,增长17%,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永川在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进程中打的一场漂亮仗。
近年来,永川着力“智能制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重点加快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全产业链发展。出台《加快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抢抓永川作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重点合作平台的机遇,实现控制系统、集成应用、产线改造配套本地化。着力“军民融合”,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扎实推动中船重工集团下属永红、红江、跃进等企业依托低噪声齿轮泵、超高压液压缸等国内一流的高新专利技术做大做强,保持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YT111系列调速器、电液调速器、低速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左右。着力“龙头带动”,实现产业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推动致伸科技打造年产值100亿元的全国最大鼠标键盘生产基地;推动新泰机械页岩气压裂装置、超深高压套管头等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6%、60%。着力“高端平台”,全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园区发展排头兵。永川高新区被国家工信部誉为“目前国内最大最好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全国首家新型工业化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区和市级高新区,成功开发永川弧焊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全国首条双Y轴发动机缸盖(体)智能化生产线,成功研制纳米银线触摸屏技术、“卷对卷”滚筒式快速涂层设备等世界领先和市场前景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打好“职教+数控”两张牌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张 玲
2018年,重庆文理学院与华中数控等6家企业达成“定点式实践、订单式培训、定制式服务”合作协议;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等6所院校与力劲等7家企业联合举办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德国埃马克、利勃海尔、SW、德根等国外智能装备企业均在永川高校招到了满意的员工。
近期,永川职业教育中心探索合作开展中德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示范项目,与德国TUV莱茵培训机构签订协议,合作培养数控机床高素质技能人才等。
这只是我区打好“职业教育+数控机床”两张牌,强化与产业合作、与职业教育合作,推动永川“工匠+工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行动之一。
近年来,我区按照“产业带动、政策促动、政校企联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产教融合,兑现落实“职教激励政策24条”,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打好“职业教育+数控机床”两张牌,让院校规模“提”起来、院校实力“强”起来、产业职教“粘”起来,促进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深化产教融合互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区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增添强劲动力。
用活“职教牌” 共训“永川工匠”
近日,在重庆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学生手持操作盘,经过安监、调试性能、编程、调试运行等多项程序后,机器人手臂精确地完成指令,将一个个光滑的乒乓球从一个格子移动到另一个格子……
这里其实不光是一间实训室,还是一线车间。近年来,重庆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与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将华数的“一线车间”搬到学校,开办了这家“校中厂”,每学期上到相关课程时,就有学生在实训中心实习。
为促进产教融合,我区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管理方法、人才资金,及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建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5个、订单班200多个,每年培养“永川工匠”3万人以上,就业率96%以上,为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提供数量充沛、技能达标的产业工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在“政校企”联动中,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研发平台和订单班等形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建职教公共培训平台。其中,永川区与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西门子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中德西门子国际学院,打造国内一流,集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和赛事基地。共办中德职业教育论坛,皓然咨询、苏州易北教育科技、EMCO集团、埃马克集团、斯块尔顿等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培训机构、服务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为职业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现代化的解决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对标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联合永川区凤凰湖产业园,与德国数控机床企业、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全市领先的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
激活“工业牌” 升级“永川工业”
2016年12月建成凤凰湖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园,发展以德国企业为主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并于2018年9月,编制了《中德(重庆)智能产业园实施方案》,规划在凤凰湖产业园建设3平方公里的中德产业园,拟吸引德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承接上海,江苏太仓、金坛等东部地区德国制造业企业向西部转移;
2018年5月29日,威诺克智能装备自主研发智能机床出口发货仪式新闻发布会盛大举行,这是“永川造”智能机床出口海外的里程碑;
2018年11月,区委、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17条支持政策,是将永川建设成为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示范基地的催化剂。
近年来,我区瞄准“机器换人”“机床换代”的产业发展大趋势,以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重点引进数控机床整机及功能部件制造企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利勃海尔、埃马克、SW机床、德根机械等4家德国高端数控机床企业,24家国产数控机床联盟企业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数控等研发、检测平台,形成以德国企业为引领、国内外优质企业为主力,集生产、研发、检测于一体的智能装备全产业链体系,建成投产智能装备企业52个,其中数控机床整机企业16家,2018年共生产数控机床1080台,占全市数控机床总产量的1/3。目前,园区正与德国巨浪、德国温泽等8家德国高端数控机床企业进行招商谈判,力争2020年吸引德国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15余家。可以说,“高端数控机床”正培育为永川工业“新王牌”,积极承接中欧制造业企业向西部转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擦亮“四湖”“一河”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永川
本报记者 杨 雪
近年来,永川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增强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续擦亮全面转型的生态底色,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四湖”变“宝石” “绿色”注“亮色”
永川,面对城市工程性缺水之痛、城区无缘大江大河之憾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引水进城,开启了“建四个湖、兴一座城”的壮阔征程。
东部打造兴龙湖、南部打造凤凰湖、西部打造跃龙湖、北部打造神女湖,新增城市绿地、水憩空间4500亩,构筑起城市发展的四个重要支撑点。以点连线延伸城市骨架,建成昌州大道、中山大道、渝西大道、人民大道与和顺大道、红河大道、汇龙大道、华创大道“四纵四横”骨干路网,连通城区一环路以内各个区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老城、人民广场、神女湖、兴龙湖、凤凰湖、城西六大片区,带动城区面积拓展31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44万人。同时,还以“四湖”提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集群;以“四湖”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半城山水满城文”盛景。
十年间,永川城区面积由33.8平方公里拓展到7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34.7万人增长到78.8万人,城镇化率由53.4%提高到69.5%,森林覆盖率由30.6%增加到49.3%,四颗耀眼的“绿宝石”为永川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注入“亮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对外形象的“展示窗”和市民休闲的“打卡地”。
“矿山”变“茶园” “青山”变“金山”
沿着大峰路,驶入红炉镇会龙桥村,会看见公路旁有处风景怡人的地方:阳光的映照下,山青青的,水蓝蓝的,风一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美丽的地方原来是个矿区,整治后,深深的矿坑蓄起了水,凹凸不平的秃头山又重新披上“绿衣衫”。
同时,还在高山养牛羊、林下养鸡、蔬菜种植、发展茶产业、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红炉镇龙井口、会龙桥、万胜等地的村民依托阴山山脉发展肉牛、山羊、土鸡养殖,利用平坝搞蔬菜种植。他们正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种植养殖模式取代传统的农耕模式,用手中一沓沓钞票和一栋栋新房告诉人们,他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红炉镇是永川“矿山”变“茶园”,“青山”变“金山”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永川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矿山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把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纳入矿山企业采矿权设置、登记手续变更及生产的前置条件,修复矿山地质环境5000余亩,形成了马鞍山茶园、黄瓜山经济林木区等经济林木区、果园区,将石壁裸露的废弃矿山变成千亩茶园。
“黑河”变“绿河” “臭水”变“绿水”
临江河是永川人民的母亲河。2017年以来,永川区以“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道”的决心,把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区“天字第一号工程”统筹推进。永川区重点实施“三大工程”,解决城镇截污问题。建污水管网,计划新建城区三级管网51公里、新建乡镇二三级管网180公里,探测修复城区一二级污水干管345公里,实施435个小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建污水处理厂(站),计划实施89座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实施生态修复,重点开展城区河道清淤、河道补水、水生植物栽培、水体修复和绿化美化景观打造等相关工程。开展养殖业、工业企业、小作坊、农贸市场、餐饮企业污染和河道清漂等“六个专项整治”,推进全区水环境面源污染整治工作。
经整治,临江河各流域水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城区黑臭水体已消除,并通过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复查验收。市级考核的临江河茨坝断面2018年11月已达到并稳定在Ⅳ类水质,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
产业在转型中升级 乡村在融合中振兴
——板桥镇依托食品工业园打造融合发展升级版
本报记者 凌泽英
“我们板桥镇,现在就像一个大大的工地。”3月26日,板桥镇党委宣传委员唐恩财望着农村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的场景感慨道。
食品工业园落户板桥镇,引发“花椒种植、食品加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板桥昔日的荒坡正在大变样,充满盎然生机与活力,产业在转型发展中升级,乡村在融合中振兴。
不负春光 不负使命
板桥镇是重庆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重庆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镇、永川国家高新区北翼B区、全国第二批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基地、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近年来,板桥镇区位优势愈加突出,向南8公里接西三环,向北18公里上渝蓉高速。
随着食品工业园区落户板桥这个北部中心镇,该镇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花椒种植、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产业体系。现食品工业园区签约企业15家,在建项目5个,投产企业4家,实现产值1.2亿元。今年,该镇争取到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5000亩,现正大力推进实施,一座座荒坡改变了旧模样。“这些地方将栽种花椒、特色水果等,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
“我们每两周召开一次党政办公会,有时还临时加开会议。每次会议都有好多议题,涉及上百万元资金的项目。”唐恩财说。要把荒山荒坡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该镇党政一班人加班加点,不负春光,不负使命。
“企业+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3月26日,在重庆凯莱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咏梅正接待重庆文理学院学生参观,干花椒压榨、花椒油包装等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大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倾听介绍,了解农村,增长见识。
然而,在这份宁静的背后,你难以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一天500人采收鲜花椒,胜利路街道、三教镇、板桥镇,甚至铜梁永嘉等地的村民都来打工了,采收花椒1.2元/斤,有的工人一天采收100多斤,收入100多元;公司另聘80名临时工,在8小时内全部加工出来,以保证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原材料,公司在通明村流转土地1700亩,建立了花椒生产基地,去年产鲜花椒120吨。“我们有专门的技术老师,若其他种植户需要技术指导,我们也都免费服务。”梁咏梅说。
在基地带动下,通明村3年前将撂荒地,原种植速生桉、笋用竹的地块,重新流转回村集体,新建了永川区启手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00余亩花椒,今年初挂果,预计可产鲜花椒10吨,有凯莱调味品公司也不愁销路。同时,该村还实施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620亩,为食品工业园区配套发展产业。
据介绍,鲜花椒油为凯莱调味食品公司的订单生产。公司是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企业,去年产量3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发放工人工资270余万元。
通明村跳墩村民小组的村民余江德、余江海告诉记者,土地大多流转出去了,原来的茅草荒地不复存在。自家留了菜地,白天可到基地打工,挣些零花钱,减轻了子女负担。“这些都得益于公路修通,产业发展,得益于党委政府一班人齐心协力的结果。”该镇创建花椒种植股份合作社8个,启动万亩土地宜机化整治,推进万亩花椒种植基地建设。
返乡创业解决就业
赵甫春,重庆赵渝食品有限公司老总,返乡创业者。作为永川区人大代表、板桥镇新乡贤,赵甫春回乡发展心切。2012年筹备搬迁,新厂位于板桥食品工业园,2017年正式投产。公司为用工密集型产业,主要分为豆制品、水产品、蔬菜制品、肉制品等四个单元,常年有100余名工人上班。而公司采购人员段洪江表示,现在仍面临用工难,现大多是当地农民工人,8小时工作制,下午5点过他们准时回家,照顾老小。建有职工宿舍,可供100余人住宿。
“淘汰老产品,探索本地蔬菜品种的风味休闲食品,争取和本地种植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既解决本地农户增收,又减少企业生产成本。”赵甫春告诉记者,之前从外地购进藕、洋芋、竹笋、东北豆、鸭掌,甚至从国外进口鸡爪等原材料,现已计划制作袋装麻辣脆藕食品。目前,柳溪村、通明村都种植了数百亩藕,很快就能与当地种植业接轨。
赵渝食品公司高峰时1天用豆7-8吨,在管道输送、打豆浆、烧制豆浆等程序,都需要大量工人,每年发放工资700余万元。“我们还准备筹建二期工程,至少还需要200余名工人。”赵甫春说,现公司年产值7000万元,今年计划目标1亿元。
在该镇通明村寨子山村民小组,寨子山修建了人行便道,四周栽种了花草树木,山水田林路相映成趣,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不少人前往休闲,本尊村发展大棚蔬菜,将板桥古街与现代农旅融合。
作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该镇按照“二产为主、连一促三”的思路,全力将首期规划的食品工业园区造成经济发展“引擎”,带动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如今,园区水电气路、工业污水处理等要素供给充分;对接园区企业原材料需求,加快培育规模农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花椒种植基地6000亩;推进农文旅结合、一体化发展,建成休闲农业观光园2000亩。
板桥,这个“大工地”热火朝天的现在,预示着“周周有客、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年年增收”的美好未来。 (本版图片由区发改委提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