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人参与处处有景 东石潘山这样成为“网红”
臭水沟成了喷水池,垃圾堆变身小庭院,家家踊跃献地、捐资支持环境整治,户户争当卫生先进家庭……近年来,在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村,干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高涨,原本老旧的潘山村华丽转身,成为处处有美景,点滴是乡情的新潘山。大家脸上洋溢出的开心笑容,也成为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的生动注脚。
在 2019 年晋江市委农村工作会期间,潘山村作为先进典型,迎来了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带队,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组成的调研团。在大会上,潘山村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花钱少见效大等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多次获得晋江市领导点名表扬。连日来,一拨拨考察团走进潘山村,潘山一时成为“网红”村。
那么,潘山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都有哪些亮点举措和可供借鉴的做法?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小事入手 人人受益
群众参与蔚然成风
主动借地献地支持建设,在潘山村已习以为常。今年来,村民主动出钱支持人居环境整治成了新风。
日前,村民吴文田、许爱真、吴贻选等陆续来到潘山村委会,打算自己出工钱,让村里先整改自家房前屋后的水沟和小巷。村民张永安也联合了五六户邻居,主动出借 200多平方米的祖厝空地计划给村里建休闲小天地,并愿意分担工程费用的30%。村民吴文建也想出钱改造自家200多平方米的闲置空地。
“村民们都在期盼早日改到自家门前。”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鸿材笑着说,如今,村民已出借、村里还来不及改造美化的土地就有1万多平方米。
而就在2017年底,潘山村刚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时,缺钱、缺地、缺人三大难题曾让村两委一筹莫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潘山村紧抓晋江市美丽乡村建设和东石镇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政策利好,从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小问题改起,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情做起,让人人看得到成效、感受到益处,从而带动人人支持、参与乡村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18 年,潘山村累计拆除面积1万多平方米,清运垃圾2000多吨;村道两侧借地绿化750多平方米;整治沟渠2500多米;村民房前屋后道路硬化、美化 2220多平方米;建设微景观、微菜园12个;打造休闲广场800多平方米。一个个原本脏乱差的垃圾围、猪圈、卫生死角、厕所被清除,有的铺上透水砖,有的建成微景观,有的化身休闲小公园。眼见房前屋后迎来大清洗、大整改、大转变,村民们不禁喜笑颜开。
“村里来给我们改造,既方便了我们自己,也方便了别人。”2018年3月初,在给村民刘天时门前道路硬化时,村里动员刘天时将庭院一起硬化,并作为公用空间方便往来车辆在此调头。经过协商,刘天时不仅同意此举,还主动承担了一半的费用。
去年在翻建房屋时,村民吴助为了给村中道路让出1.8米宽的距离,特地修改房屋设计方案,将大门方向调转了 180°。“别人都能让地,我也不能落后。”吴助笑着说。
干部带头 党员争先
党建引领气势如虹
在潘山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强化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党员争先,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和两委会议,讨论每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不管遇到什么难题,两委班子都拧成一股绳,观念一致地抓落实。”刘鸿材说,如在推行借地、拆房等难点问题上,基本都是党员、干部走前列。
老党员郑永木就带头参与了拆房让地和借地绿化。早在几年前,村里开始动员群众借地让路时,郑永木就主动拆除了部分厂房。后来,潘山村开始整治人居环境,郑永木又带头无偿借出了 40 多平方米的地,供村里建微景观。此举也带动、促进了潘山村借地、让地之风。
在闽南地区,拆祖厝、转移祖神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潘山村,此举也获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日前,潘山村又拆除了多栋废旧房屋,移出近百个牌位,打算用该地块建设村文化中心。记者了解到,像这样集中拆除多栋废旧房屋,空出连片的地块,潘山村已有 3 处,其中 2 处近 2000 平方米,一处4000多平方米。
“每个地块牵涉的群众多,房屋情况复杂,动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刘鸿材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老人会成员等都积极作为,主动做工作当表率。“只要拆到哪个党员干部、老人会成员的老宅或者亲戚的房子,就由该党员、干部、老人会成员主要负责相关工作。”
2017 年底,潘山村开始对一处11栋废旧古厝进行拆除,计划用于建设篮球场和小公园。拆除工作首先从刘鸿材的祖厝动起。当时,考虑到村民难以接受卖祖厝的做法,村里就以向村民‘借地’的方式来变通,并通过中青年一代给老一辈做思想工作,攻克下了11栋古厝土地“出借”一事。
去年底,党员张子稽主动给20多户村民做工作,动员大家将共有的一处 1000 多平方米的地块借给村里。今年,这块地将用于建设潘山村亲子园和木雕展示区。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潘山村还将党建元素融入景观建设。村主任吴万友告诉记者,在拆老房子过程中,村两委发现了一块刻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字样的旧石条,石条上方还有一颗五角星浮雕。“这块石头很有历史意义,当时已经断成 3块,我们将石条拼接好后,结合闽南出砖入石文化,建设了‘传承红色基因’微景观,并将石条嵌入其中,形成特色。”吴万友说。
因地制宜 顺势而为
时时处处可见美景
“在一年多的整治建设中,我们共花费了200多万元。”刘鸿材说,能做到花钱少见效大的秘诀,主要在于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在一处“思源井”微景观建设中,潘山村做到了留旧留魂又留乡愁。此处原本是一个脏乱差的三角区,还有个气味难闻的旧厕所。改造中,旧厕所被拆除,老树、古井和旧墙被留下。杂草地铺上红砖、鹅卵石,旧墙边种上花草、绿竹,在旧房子拆除中保留下的来石磨、石敢当等老物件被搬了过来,化身景观中的神来之笔。微景观的墙壁上还配上古色古香的二维码标示牌,手机扫一扫就有语音、文字解说。
一处名为“棋局”的小空地也颇具特色。原本此处只是一块杂草丛生的废地。一侧是村路,三侧有红墙。在整治中,杂草被去除,垃圾也被清理干净,铺上了红黄相间的透水砖,与三侧红墙融为一体。而在空地上铺开的象棋局设计,让整个地块瞬间有了活力。
“原本很多方案都围绕现代感来设计,并不符合我们村庄的实际。后来在上级部门、镇里的多方指导下,我们渐渐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反而有了特色和亲切感,而且还很省钱。”刘鸿材说。
记者观察发现,不少老物件 成 为 景 观 中 的 特 色 和 亮点,如废旧石块成了地板,拆下的红砖建了花圃,废旧石磨、瓦片、水缸等,也都没浪费,被和谐地融进一个个微景观中。
“我们在拆除老旧房屋时,都会让专人在现场收集老物件,然后在后续建设中加以利用。这样既省钱又能留住乡愁。”吴万友笑着说。
而说起潘山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的这股劲头,则离不开顺势而为,其势既有村民想改变环境脏乱差的迫切愿望,也有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的各项利好政策支持。
2009 年,潘山村开始引导村民让地修路,并形成“道路两侧村民凡是想翻建房屋的,都要让地出来修路”的村规。多年来,陆续有 100 多户村民让地,修出了 5 条村道。2017年,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村民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潘山村紧抓此契机,在上级部门指导下,走上了争创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2017 年底,东石镇大力推行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由此带来的系列补助政策给潘山村打了又一剂强心针,潘山村建设日渐上了轨道。
“村里美丽乡村建设,让我至少多活了5年。”从村庄改变中受益的村民吴斯文高兴地说。
见村庄越变越美,村民吴天准精心修剪起自家门前的三角梅盆景,让它以花篮的优美姿态融入村貌。村民林美劝在自家门前建了花圃,不仅种上绿植,还买了一块石雕增添景致。家家户户养花种草、清理卫生,争相比美。
木雕“加盟”木偶“添色”
点点滴滴彰显乡情
在潘山村,有突出的两大宝——独特的木雕产业和悠久的木偶文化。作为远近闻名的“木雕之乡”,“潘山庙宇木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潘山村还是金永成布袋戏班(俗称“李家班”)的发源地,该戏班是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派布袋戏传承单位)的前身。
在多方指导、多地取经的基础上,潘山村紧扣这两大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了特色,留住了乡情。
走进潘山村,木雕产业元素随处可见。如村道旁悬挂的木雕壁画,有的呈现了潘山庙宇木雕的工艺流程,有的刻画了村民们儿时的记忆,既凸显产业特色,又融入乡风民情。此外,潘山景观建设中的亭台、长廊、“古门头”等元素,也都出自潘山木雕匠人之手。
“看着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我特别感动,这些变化来之不易。”木雕匠人郑永木不仅积极为村里提供建设所需的亭台、长廊等,还为建设中如何突出产业特色出谋划策。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取经”者走进潘山村,郑永木也接待了不少咨询木雕作品的来访者。
除了以元素展示带动木雕产业发展,潘山村正着手给村里 200 多个工匠印制“木雕工艺师作坊”指示牌,首批指示牌已经上墙。在村民吴宏中家门前,并列挂着他和弟弟吴宏长、吴宏快的三块“木雕工艺师作坊”指示牌。“有了这个指示牌以后,吸引了不少陌生人来找我们。”吴宏中笑着说。如今,有了指示牌指引,工匠们不再“躲在深巷无人识”。
潘山村还建设了融入木偶形象的公交车站和木偶文化场等,以元素和阵地展示等方式,凸显木偶文化魅力。同时,潘山村还整理收集了潘山村民、近代木偶大师李荣宗、李伯芬等人在国内外传播木偶文化的事迹,以及南派布袋戏的发源情况等。
此外,利用五点钟学校,潘山村开设了木雕、木偶兴趣班,让学生们接触和感受木雕、木偶文化,在传承中焕发两大瑰宝的新生机。
据悉,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借助木雕产业、木偶文化优势,潘山村将进一步深挖“美丽乡村”内涵,建设木雕、木偶展示区,策划配套相关文化活动,打造山海同游精品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推进木雕产业、木偶文化蓬勃发展,带动潘山村“美丽乡村”向更高层次跃升。
妙招扫描
一张鸣谢状
借了2万多平方米土地
“感恩有您,潘山起凤;乡情有您,美惠潘山。”在潘山村,凡是无偿借地给村里铺路、建设的村民,都会获得一张盖有潘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公章的鸣谢状,以表达潘山村对村民无私奉献的感谢和赞扬之情。
“如今,村民们已经给村里无偿借出了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我们能感谢村民的,只有这张鸣谢状和越来越好的潘山村。”刘鸿材感动地说,潘山村村财薄弱,只有依靠广大村民热情地参与、支持,才能有今天的潘山。“领到鸣谢状,村民们通常会把它挂在家中的厅堂,亲朋好友来走访,也会觉得特别自豪和有面子。”
一个“笑脸娃娃”
户户争当卫生先进
在潘山村,每个月都会开展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卫生评比。评比中排名前列的村民,会获得一个“笑脸娃娃”的标签,贴在家门前,代表这户是卫生先进家庭。
“这样的评比活动,主要是带动家家户户主动投入卫生清洁行动。”潘山村妇女主任李婷婷介绍说。经过评比,村民们养成了自洁自律的好习惯,邻里之间也经常互相帮助,一起提升环境卫生。
此外,潘山村还组织村里的小学生,开展题为《家乡的变化》作文比赛,作文写完后要带回家给家长签字。从而带动整个家庭一起参与美化环境,此举也颇有成效。
13个姓氏融合
村民团结一心
潘山村是个什姓杂居的村庄。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潘山村积极弘扬姓氏文化,促进村民团结、乡风文明。
在微景观建设中,潘山村特地建了一处“什姓文化园”,园内刻上了村里的13个姓氏,让每一个村民都有参与感。同时,潘山村还留出了空白的石块,以表示包容、接纳更多姓氏加入的胸怀。
点评
东石镇党委书记洪建立
潘山村是东石镇在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行动中,潘山村因势利导,紧抓晋江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东风,紧扣东石镇推行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工作点“点长工程”的契机,通过党建引领、干部有为、群众参与、各界支持,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丽乡村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是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具体体现。当前,东石镇已初步形成以潘山等村(社区)为典型,多个村(社区)齐头并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格局。下一步,我们还将培育带动更多村(社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现普惠、共享的农村发展格局。
东石镇镇长李德铭:
2018年至今,东石镇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已投入8000多万元。旨在通过政策扶持、制度引导、经费补助等举措,鼓励各村(社区)因村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有效治理。潘山村两委班子团结实干,在建设中采取先易后难、先亲属后群众等方式,推开了局面,并形成木雕产业融合、木偶和姓氏文化凸显、乡愁特色突出等亮点。下一步,我们还会鼓励、引导东石各村(社区)深度挖掘特色,如金瓯村的伞业亮点、塔头刘村的红色印记、塔头孙村的旧区改造等,营造全镇比学赶超氛围,全面提升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建林:
在参与指导东石潘山村最美乡村创建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这个村庄从脏乱差到精实美的大转变。在创建中,潘山村以党建引领,两委班子团结一致、树立信心,善于思考,积极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并结合自身优势,优化提升了人居环境,创建出有自己特色的最美乡村。潘山村的初见成效做法,也成为可供学习、可以复制的经验。晋江市各村、社区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示范村的创建中,要善于依靠、发动群众,要积极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敢作敢为,结合乡愁记忆及人文传承打造乡村微景观,相信今后晋江市还将涌现出更多有特色、有内涵的美丽乡村。
东石镇副镇长许竞宇:
潘山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充分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理念,凸显出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群众参与、因地制宜、文化传承、习惯养成等成功做法,营造了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让老百姓得了实惠,有了获得感。
来源:晋江经济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