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地环保绿色文明 全国首家智能化室内公墓——万福园在河源正式发布
河源之窗 发表于:2019-08-06 21:31:36
原标题:节地环保绿色文明 全国首家智能化室内公墓——万福园在河源正式发布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和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实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目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加快“现代河源、生态河源”建设。
清明节前夕,3月29日下午,在河源市民政局、东源县民政局的指导下,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东源万福园公墓管理有限公司邀请到了殡葬行业业内领导、专家,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广东省以及河源本地主流媒体召开“倡导节地环保 引领殡葬改革”全国首家智能化室内公墓——万福园项目新闻发布会。
出席发布会的主要业内专家学者有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时任司长李书珊;中国殡葬协会时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昌;民政部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高级研究员肖成龙;天津市民政局时任副巡视员,中国殡葬行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光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徐莉;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殡葬行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孙树仁;民政部《公益时报·中国殡葬》新闻周刊主编程新明;中国殡葬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鲍文祥;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民政部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全国殡葬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孙智勇;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中国殡葬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秘书李亚芳;广东省殡葬协会会长凌炳坚;
发布会以回顾我国殡葬改革之路,探索和推广节地、生态、环保殡葬理念为主题,以坐落于东源县仙塘镇的全国首家智能化室内公墓——万福园为产品,介绍了进一步整合现代殡葬科技与协同创新资源,深入开展现代殡葬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现代殡葬技术集成与成功转化,推动现代殡葬技术应用、示范及产业发展的成效。
发布会介绍了室内公墓的成立背景: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殡葬行业原有的行业规则已无法跟紧时代的进步,在多元化发展的大方向中,已然呈现出明显劣势,脏、乱、差、环境污染大、土地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显著提升,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到场的媒体人在参观全国首家智能化室内公墓——万福园项目纷纷认为,孝行天下,福泽世人。东源万福园名副其实。他们认为,万福园独有的设备创造了及符合传统习俗,又无烟无尘的室内祭祀环境,设计理念切合民政部九部委提出的“绿色生态安葬指导意见”,推行节地型、生态型、环保型殡葬理念。同时,将现代化环保创新理念与传统殡葬文化相结合,使传统的“入土为安”理念转变为“入室为尊”,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值得向全市广大市民推荐。
大面积公墓用地使得原本紧缺的土地资源日渐紧张,2016年3月,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号】,要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8年,国家十六部委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18}5号】,将节地、生态、环保理念贯彻始终,大力推行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化殡葬行业发展理念。同年6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 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有效解决殡葬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殡葬管理,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使现有安葬方式快速地向新时代推进。
2016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教技【2014】2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整合现代殡葬科技与协同创新资源,深入开展现代殡葬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现代殡葬技术集成与成功转化,推动现代殡葬技术应用、示范及产业发展,民政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与秦皇岛海涛万福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架构“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是充分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产物,也是民政部门又一科研机构。在中心成立两年的时间里,已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5项,均已经进入审查阶段。并召开专家论证会,将节地环保生态葬设备——即坐落于河源市东源县的万福园现有设备,定义为民政部九部委《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的正确落实,真正将节地、环保、生态融于一体,也是建国以来转变殡葬历史的里程碑。
东源万福园公墓结合现阶段殡葬行业发展要求,将人民需求、惠民利民、安全可靠放在首位,成功的将传统“入土为安”理念转变为“入室为尊”,现已在全国各大地区投入使用,是殡葬行业发展步伐中的又一亮点。发布会同时介绍了公墓未来发展情况与社会影响。
从传统观念讲。我国集中祭祀时间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通过焚烧纸钱来寄托思念之情。尽管墓园管理方设置了焚烧祭祀亭等专用设施,但人们还是想要在逝去亲人的墓前烧纸祭拜,仿佛近距离的传递更为真切和迅速。为了避免发生火灾等不必要的有害因素,墓园只能在集中祭祀时期聘请护林员,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也有一些地区设置了禁止焚烧祭祀的办法,墓园干净了,墓园外却出现了大量无组织的焚烧痕迹,使得管理更加困难化。焚烧祭祀是我国殡葬文化的一部分,千年的文化传承并非一朝所能更改,为此,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能够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文化传承讲。随着公墓用地的不断减少,各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日渐普及,如:花坛葬、壁葬等,使得墓碑渐渐变小,甚至没有墓碑,很难记录下逝者的生平,取而代之的是“音容永在”等用语,“墓志铭”一词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墓志铭是祖先用生命为后代记录下的谏言,墓志铭的消失,意味着后人无法充分了解祖先的生平,使得家道文化的传承收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从现代科技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使得传统公墓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虽然有些墓园定期组织集中祭祀、礼仪服务、专项管理等活动,但受时间、人为等多项因素的限制,无法随时实施,造成诸多不便。
为此,公墓的未来发展应结合以上三方面的综合考虑,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求。
联系地址:河源市巴蜀国际20楼2010室;
联系电话:0762-3165118/3107118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