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自八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对话
编者按
贵州省、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内蒙古,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这些大数据的探路者捕捉到了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先后加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行列,搭建中国大数据发展实践的“立体骨架”。
三年多来,八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相互交流、竞争和学习中,不断成长。
2019数博会召开期间,中国党刊网/领导者客户端联合包括贵州在内的来自八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八家主流媒体推出联动报道《来自八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对话》,听他们说那些乘“云”飞翔的故事。
贵州篇
“四个融合”深耕大数据“试验田”
5月26日,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第五次在贵阳召开。
5年前,大数据这个新兴产业在贵州落地生根。这里具备发展超大规模云计算基地所需要的气候、水资源、电力条件,使大数据先试先行成为可能。
今日贵州,搭乘大数据快车,贵州在大数据行业的先行先试已经取得了多个全国第一:获批建设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第一个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第一个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第一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同时还举办了第一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国际博览会。
“融合”是贵州大数据发展的主题。大数据像一棵“智慧树”,向贵州经济社会各领域最大延伸、深度融合——
运用大数据助推实体经济。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中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苹果、微软、英特尔等世界知名企业和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等中国大数据互联网领军企业扎根贵州发展。贵州本土企业货车帮、白山云、朗玛信息、易鲸捷、数联铭品等不断成长壮大,数据采集、交易、安全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高速发展的大数据产业已成为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国内外大数据企业纷纷落户贵州,一批本地重点企业得到培育成长,贵州正逐渐成长为“世界的大数据中心”。
运用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大数据+黔货出山”。2015-2018年贵州省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48.79%,70个县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成37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60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1.02万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5年间快递物流覆盖贵州省所有乡镇。
运用大数据改善服务民生,有效拓展民生服务新途径。“医疗健康云”联通贵州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在中国第一个实现远程医疗省市县乡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成为“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及互联互通试点省”。“通村村”智慧交通云平台成为乡村版“滴滴打车”,被交通部列为中国农村客运示范项目向中国全国推广。
在大数据天眼面前,昔日盲区都变得清晰可见,预测这些盲区的洪水成为可能
运用大数据实施社会治理。“贵州政务服务网”注册用户2370多万,占贵州省常驻人口66%,基本实现“一网通办”,“云上贵州多彩宝”实现便民服务“掌上办”。智能工作“一平台”,实现贵州省工作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办公、审批、获取和使用数据,在中国率先建立数据调度机制,率先建成贵州省数据调度平台,共享交换水平不断提升,部门开放数量及可机读数据数量占比均名列第一。
大数据为贵州的实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服务民生、社会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基因”,推动了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对话:七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大数据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从实际出发的一种战略选择。贵州与其他七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产业政策指引、顶层设计、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先试先行,它们以纵横全境的地理分布格局,搭建起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实践经验的“立体骨架”——
京津冀跨省搭建大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市场力量广泛参与,三地协同欣欣向荣;
珠三角9市、5.6万平方公里,致力于成为全国大数据综合应用引领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生态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大中心的上海,市场主导、政府带头,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数据科学中心、亚太数据交换中心和全球“数据经济”中心;
河南以“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为支撑,带动产业发展;
重庆市高度重视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等创新驱动力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技术、资本、创新生态协同发力,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战略目标,沈阳正构建以“创新融合”为主线的大数据发展路径、一个以工业大数据为突破的工业转型发展格局;
内蒙古天高“云”阔,正加快形成“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大数据新体系;
身处西南的贵州,先发布局,内陆变身大数据前哨,坚持把大数据作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发展战略;
…………
星火可以燎原。在八大综试区的带动下,中国在大数据基础设施搭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科研院所课题研究、数据开放共享水平、大数据交易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大数据,未来可期。
重庆篇
“云端之梦,照进现实”
面对大数据无限可能的未来。早在2010年,重庆就瞄准云计算产业,启动了“云端计划”。所谓“端”,就是打造网络终端产品的制造基地。
所谓“云”,就是打造云计算数据处理基地。
在“云端计划”和“大数据行动计划”的双重推动下,重庆最终要形成千亿级的“云”和万亿级的“端”产业规模。这也将帮助重庆的IT产业从终端产品、数据处理拓展延伸,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重庆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重庆大数据产业发展如一盘徐徐展开的棋局。从产业链上游的网络基础设施、到中游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下游的大数据应用。如同几年前的“笔电梦”一样,重庆正在加速实现新的“云端之梦”。
2013年7月27日,重庆首个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太平洋电信(重庆)数据中心在两江新区投入运营。该中心总投资1.5亿美元,建成后可形成4万台服务器的运营规模,结束了重庆没有高等级数据中心的历史。
也就在这一年,重庆出台的《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快大数据产业布局,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2016年10月,重庆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从国家层面获得发展支撑。
为抢占行业“智高点”。近几年,重庆重点布局了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和渝北仙桃大数据谷。
渝北仙桃大数据谷
仙桃,是重庆渝北区双龙湖街道的一个普通村庄。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美国高通、英国ARM、谷歌、宏碁……这一串国际大公司先后入驻渝北仙桃数据谷,让这块曾经普通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瞩目的大数据产业高地。
瞄准全球发展迅速的智能硬件产业,渝北仙桃数据谷布局“3+8+N”产业体系,提出了“创新生态圈”战略,吸引了众多国际科技巨头纷纷落户仙桃数据谷。
其中,“3”即感知、存储、数据挖掘等三大数据核心产业;“8”即建消费者行为大数据库、移动计算解决方案平台、全套3D打印平台等8大公共技术支撑平台;“N”即“大数据应用+人机智能”产业的应用方向。
截至目前,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已建成投用商务楼宇约36万平方米,在建楼宇约139万平方米,累计投资60亿元,引进高科技企业680家,入驻企业115家,创新创业人才2500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生态圈初步形成。
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160个教育机器人亮相
2018年8月,重庆成功举办了首届智博会,聚集展示了全球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最新成果,交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经验,加快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智博会期间,国内外537家单位布展18.6万平方米,在同类展会中位居前列,观展总人数超63万人次。
“为大力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重庆还专门成立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介绍说,该局于2018年11月正式挂牌,而目前重庆有18个区县设立了政府直属的大数据发展局、20个区县明确了大数据职能部门。
杨帆表示,获取数据成本过高是企业发展和政府服务中的地一大难题,想要得到一个数据往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1月17日,“渝快融”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渝快融’汇聚了全市26个市级部门及单位的105类、1242项、2200万条涉企数据,实现‘涉企数据一库出’。”
下一步,大数据管理局将继续以智慧城市为应用抓手,不断拓展城市大数据汇聚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大数据分析治理能力、不断扩展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不断提升“渝快+”系列的知晓率、使用率、便捷性,切实提高企业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
对话贵州
重庆、贵州两地近年来在旅游、能源、贸易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今年,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了《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渝黔合作进入新阶段。
贵州是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也是此次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方案》提出,整合渝黔两地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共同搭建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同时,推动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等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全面推进两地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此外,双方还将从数字基础型产业、数字应用型产业、数字服务型产业三个方面加强合作,多维度推动两地数字经济纵深发展,合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
贵州后发赶超的思路和模式值得借鉴,双方的合作,产业上的互补将有力助推渝黔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未来,一个中国大数据产业高地或在此崛起。
沈阳篇
统筹资源 聚集产业 沈阳有序推进试验区建设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沈阳市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重要任务,坚持“立足沈阳、带动周边、辐射东北”,聚力“智慧城市新体系、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主线,探索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智慧城市新体系初步建成 实现“证照联办”和“一窗通办”
沈阳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升级,现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超算平台——东网科技云计算中心。此外,沈阳市获批东北地区唯一国家首批5G通信组网试点,启动建设5G铁塔99个,开通5G基站89个,在华晨宝马、新松机器人等重点园区部署了5G示范应用场景。
“互联网+”理念延伸至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中。
按照“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目标要求,初步建成“多规合一”、商事主体综合服务、综合便民服务等服务平台,实现“证照联办”和“一窗通办”,实现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等审批事项的并联审批,审批时限缩短了50%。
智慧城管平台覆盖9个行政区、22个市直部门和510个区级单位,实现170余万个城市管理部件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王琦 摄
另外,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对接沈阳全市56个系统,实现重点车辆、危化企业、地铁安全等风险隐患提前感知、协同管控;智慧城管平台覆盖9个行政区、22个市直部门和510个区级单位,实现全市1500余平方公里的170余万个城市管理部件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环保110平台实现环境质量实时监控和预报,环境信访案件的办结时限由60日缩短为10日;正风肃纪监督平台汇集825家单位数据,极大促进精准监督。
为更多惠及市民,上线运行沈阳智慧停车平台,接入泊位近4万个,实现市民APP寻位、预约和网上付费;840所教学机构纳入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6家市属重点医院全部实现手机APP预约、支付和报告推送;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重点馆所完成数字化升级,沈阳经济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
大数据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425个单位6.7亿条信息互联互通
目前,沈阳市已出台《沈阳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管理办法》、《沈阳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实施细则》,启动《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立法程序。积极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托智慧沈阳统一平台,汇聚全市425个单位共6.7亿条“人口、法人、房屋、车辆”数据,视频资源和信用数据基本实现互联互通。
在重点领域示范应用上,布局智能医疗与大数据、健康医疗与教育等多领域,建设东软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进沈阳麦克奥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正式运营,形成集“能源行业应用、大数据整合分析、智能芯片制造、采集器生产”为一体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发挥沈阳通用机器人等产业优势,打造城市级智慧立体停车工程,并向全国推广。
对于大数据产业布局和集聚,沈阳已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2个,浑南、铁西、和平等3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不断壮大,落户华为、国信优易等知名企业80余家,现有大数据及相关企业超过180家。另外,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以及2018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等活动,极大激发了创业热情。
与传统制造融合不断深化 构建“两云六平台”工业互联网生态
沈阳市目前全力对接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纳入国家政策支持。东软集团“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应用推广”项目获批2017年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业软件定义网络基础标准与试验验证项目”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测试床项目”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其“软件定义的可重构制造平台”获2019年度中国工业互联网重大成果奖。
在构建沈阳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上,已初步形成“两云六平台”工业互联网生态,促进制造业价值链优化和再造。华为沈阳智能制造云和软件开发云、紫光沈阳工业云作为核心资源已投用,中科云翼云服务平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SIA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东软集团智能化远程运维服务平台、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应用平台、沈阳紫光中德电气设备协同制造云平台、辽宁天眼智云海洋核动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和应用。
同时,大力推进“企业上云”工程,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体系变革,构建具有沈阳特点的云服务体系。目前,已成功举办华为云、紫光云系列推介活动,培育上云企业达百户,8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2家获批省级工业电子商务试点。
超前布局5G产业 推进一二三产数字化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沈阳提出要突出抓好5G产业、数字经济等重要工作。
要抢占发展机遇,超前布局5G产业。在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医疗等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率先开展5G试点示范应用。同时,打造一批5G精品网络。推进5G通讯模块、移动终端、高端光通信产品等5G相关产业发展。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上,积极培育平台型企业;发展嵌入式软件、物联网软件、移动互联网软件等工业软件研发及应用;并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产业,以此引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推进一二三产数字化,也是未来的主要工作之一,以助推全面高质量发展。
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推动工业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数字金融新业态,重点建设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平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销售过程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积极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区。
未来,沈阳市还将加强“互联网+城市治理”,深化公共安全、智慧城管等平台功能。
此外,通过精准治理,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向纵深发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实施“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加强“互联网+城市治理”,深化公共安全、智慧城管等平台功能;打造“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推广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智慧服务。
一
对话贵州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抢占大数据制高点的领跑身影引人注目,贵阳也正在向“中国数谷”的目标全速前进。从政府数据有序开放,到应用数据创新增值,再到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贵州都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大数据与各领域各行业继续深度融合,贵州一定会创造智慧生活、“云”图大展。
河南篇
河南大数据产业“追梦”路
1998年,“大数据”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科学》杂志中。21年后的今天,大数据三个字,已从浅显的概念发展成改变时代的汹涌浪潮。
这场技术变革的前奏早已在中国奏响。2015年9月,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于贵州启动。2017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发函批复,同意在京津冀、珠三角、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内蒙古等7个区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八大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自此成型,分别引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板块”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实现数据共享、区域内协同发展、加快产业转型。
大数据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作为八大试验区之一的河南省,如今有哪些发展亮点?
三级政府政策叠加,打造产业高地
说起河南大数据产业,就不得不提到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在这片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河南省市区三级政府通过强化政策叠加,集聚资源要素,不断为该地区蓄势赋能。
在获批成为第二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省份之前,河南省就已走在了大数据产业的“追梦”路上。
2017年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郑东新区智慧岛为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及先导区,重点面向金融、农业、医疗、交通物流、教育、商业等行业开发应用技术。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智慧岛岛上大数据生态初成。
这座占地3平方公里的湖心岛屿,时刻在“虚拟世界”里创造着让人眼花缭乱的“黑科技”,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经济运行。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智慧岛累计引进大数据企业151家,包括华为、甲骨文、浪潮、海康威视、南威软件等众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安防、征信等各大板块,辐射带动郑东新区相关科技信息类企业2893家,大数据产业链初具雏形。
另一方面,智慧岛持续完善产业链条,中科院大数据研究院、智能建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相继落地,河南省农业大数据智慧云平台、“警视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等一批大数据示范性项目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郑东新区智慧岛一直以智慧岛、科创岛、人才岛、基金岛“四岛”共建为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态闭环。发展至今,中原基金岛亦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风险投资基金第一只子基金--国新启迪股权投资基金落地,2018年累计引进赛领资本、中金汇融、河南信息产业基金等基金企业126家,管理资金规模逾2000亿元,为大数据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保障。
创新河南更具引力,开年以来捷报频传
河南与贵州,相距上千公里,一个是平缓辽阔的冲积大平原,一个是坡陡山高、几多天险的高原山区,相较于后者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以及先发之势,河南虽起步较晚,却也铆足力气为本地大数据产业腾飞提供成熟的环境和土壤。
就政策层面而言,1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计划采取十条措施,促进河南大数据产业发展。其中,每年从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全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规模为50亿~100亿元的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政策、土地、资金等资源畅通无阻地向大数据产业倾斜,仅以中科院计算所郑州分所为例,郑州市及郑东新区两级政府给予其1.5亿元人民币扶持资金用于其科研及运营。
“真金白银”仅是表象,其映射出的乃是河南在大数据发展中流露出的积极态度。知名大数据企业星环科技创始人兼CEO孙元浩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河南是一个愿意创新的省份,也非常愿意尝试新技术,这对于我们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是非常良好的机会。”
2019年开年以来,河南大数据产业征程捷报频传。
1月23日,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成立。
4月30日,中原(世导)大数据中心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南最大的数据中心,提升郑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4月15日完成土地摘牌工作,是郑东新区“服务八同步”、“拿地即开工”制度保障下的重点项目。
5月14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筹建,成为全国第7家批复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科技部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后批复筹建的首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大数据产业正在河南以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速度强势增长。
河南抢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用大数据敲开数字经济的大门,带给人民的获得感超乎想象。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
农业大数据大有可为
从北上广深的高级白领,到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都能够感受到大数据为生活带来的改变。自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以来,大数据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目前在电商金融、公安系统、企业服务等领域已有诸多成功案例。而相较于以上行业,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则明显要缓慢许多。
据中科院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分析,一方面是因农业事项复杂,数据庞杂,收集存储和利用都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则因为农业是一项初始投入成本很高的一项产业,回报周期时间长,难以吸引资本的注入。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农业大数据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早已开启,2017年6月,河南新建60个大数据领域创新平台推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其中就包括“河南省农业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
对于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痛点,王元卓提出了建议:“我认为农业大数据目标用户可能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农场、大型农业企业以及农业集团可能才是适合的目标用户。另一方面,要想让保守的用户接受新技术,可能也需要政府或相应的组织进行背书,大数据的实施会带来什么益处?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减少损失?从而让大家敢于尝试。”
一
对话贵州
气候温度稳定舒适,适合机房散热;水煤资源丰富,电价低廉,贵州省天然优势难以比拟。然而从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成长为大数据领域的排头兵,贵州所倚靠远非天然优势那么简单。省委政府强力推动、政策全面配套、全省上下强烈的发展意识、后发优势、容错机制、社会各界实干兴省的创新创业精神……每个因素单独拎出都可圈可点。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大数据前途光明无限,但仍充满未知,正是对未知的不了解与向往,才有了追逐未来的勇气,也正是由于贵州省对大数据产业先试先行,全力以赴,才能撕去往日偏远落后的标签,将未来世界的入场券握在手中。往之可鉴,前路可追。
雄安新区篇
智慧生活已随处可见
5G通信、无人巴士、无人超市、区块链租房……以数字基因催生的美好生活已随处可见。
两岁的雄安,已经具备了超越两岁的智慧。
5G试验网已经正式开通
无网络,不智慧。高智慧需要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做保障。
一位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我很喜欢园区的工作环境。因为这里的网速太快了。很多文件一下子就传到了。”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河北省雄安新区的行政机构,位于雄安新区容城东部小白塔及马庄村界内,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园区设计理念突出“绿色、现代、智慧”。2018年6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下班后我也喜欢呆在中心。因为中心已经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这里的Wi-Fi比其他地方的都要快,比北京家里的还要快。”
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记者也用手机连上了中心的免费Wi-Fi,体验到了“飞一样”的感觉。
其实,不仅是市民服务中心网速飞快,整个雄安新区都将享受到最先进的通信技术。
《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中明确,要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通信网络和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打造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
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运营商积极行动。不久前,中国移动已在雄安新区完成了5G试验网建设部署和开通。
中国移动人士对记者介绍说,雄安新区5G试验网覆盖范围包括:市民服务中心、新区主干道、白洋淀高铁站、白洋淀景区、京雄高铁施工区域等人流密集区域,现场下载速率测峰值达到1Gbps。目前,5G开通涉及30个基站,并已全部接入SA核心网,用户通过5G CPE终端就可以直接访问外网。
中国移动人士介绍说,雄安新区5G试验网还可支持4K/8K高清直播、VR、无人驾驶、云办公等,使新区成为国内新科技生活办公的实验先锋。
无人系统产业正在高速发展
记者进入市民服务中心后,看到了多个人工智能新物种。
新石器无人售货车好神奇,客户可通过微信内置小程序采购所需物品或收取快递,设置成功后,无人售货车将自动行驶到客户指定的地点。
智行者无人清扫车在园区进行清扫工作,遇到前方的行人还会立刻停下。
百度与金龙汽车合作的L4级无人巴士阿波龙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阿波龙通体科技蓝色,Q萌可爱。车辆运行平稳,自动拐弯,遇到行人自动避让,停靠无人驾驶停靠站时相当准确。
京东X无人超市门前,总是挤满了好奇的游客。
游客进入京东X无人超市前,需要进行人脸信息的录入,并进行支付功能的绑定;选购物品时,智能货架上的摄像头与感应器将会记录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人货绑定,不仅减少盗窃事件,而且进行数据分析,方便商家补货与推送;最后,从智慧结算通道上“说走就走”,只需20秒即可完成刷脸结算。
据介绍,京东超市采用的是人脸识别和行为抓取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缩短了结账时间,同时可以采集用户购买的行为数据。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雄安要“搭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重点实现无人系统智能技术的突破,建设开放式智能网联车示范区,支撑无人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
这一蓝图正在快速变成现实。
区块链正在融入社会拥抱大众
雄安的智慧,不仅有人工智能的智慧,也有区块链的智慧。
难以找到有哪座城如雄安这般重视区块链。大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小到刚刚栽种的树苗,都透露着区块链的智慧。
自2017年年底以来,雄安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10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截洪渠项目等雄安重大建设项目,都使用了区块链系统,实现从合同建立、工程履约到最后付款的全链条管理,付款环节与银行系统对接,实现资金闭环管控。
2018年年初,雄安新区已建成区块链租房应用平台,这是国内首例把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租房领域。在这一政府主导的区块链统一平台上,挂牌房源信息,房东房客的身份信息,房屋租赁合同信息将得到多方验证,不得篡改。此举有望解决租房场景最核心的“真人、真房、真住”的问题。
当很多人对区块链的认知还停留基本概念上时,雄安已经在实际运用这一先进的技术,现已在精准扶贫、社会诚信方面部署场景、创新使用区块链。
“让人们像感受互联网红利一样亲身体验到区块链红利。”雄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刚表示,“雄安不仅仰望星空、畅想未来,也在脚踏实地、奋力探索,积极推动区块链全面融入社会、拥抱大众。”
一
对话贵州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围绕大数据政用、民用、商用三大领域,积极推动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大数据赋能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
工业结构单一,煤电烟酒四大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60%,要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贵州把大数据作为后发赶超的路径选择。依托“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行动,贵州引导企业实施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加快传统工业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居全国前列。
同时,贵州加快大数据在教育、医疗、旅游、交通等领域的运用: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打通扶贫、教育等部门数据,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18年全省远程医疗开展会诊服务23.6万例;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平台“云上贵州”,通过全省“一张网”,基本实现一张网办全省事,方便群众办事。
五届数博会,见证了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中生有”到落地生根,再到风生水起的过程。大数据为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贡献着重要力量。
广东篇
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样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在家就能办理新生宝宝出生登记;在办公室就能办理企业备案登记;港澳通行证签注也可以在线完成……拿起手机,动动手指,便可足不出门实现民生政务服务“指尖办”。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广东“数字政府”表现十分抢眼。
“数字政府”,只是广东大数据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方面。作为互联网大省和信息产业大省,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全国领先。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其中广东的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数排名全国前列。
新举措 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得大数据者,得未来。
在新一轮大数据竞争浪潮中,广东省凭借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以及市场应用等优势走在全国前列。这背后,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前瞻部署密不可分。
——2013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专家委员会。
——2014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建立由45个省有关单位组成的省大数据发展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
——2016年,出台《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全国数据应用先导区和大数据创业创新集聚区,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同年,“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两个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之一。
提前谋划,抢占高地,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在2016、2017年度连续两年大数据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快速发展,规则和标准缺一不可。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18年12月制定了《广东省大数据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2018-2020)》,建立健全广东省大数据标准体系。
“数据成为新要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表示,广东数字产业化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持续领先,技术创新优势明显。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广东“数字政府”展厅吸引很多观众驻足。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摄
新亮点 广东已成数字政府建设标杆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广东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排名,从2017年的第四名一跃登顶,成为全国第一。其中,数字政府建设最为亮眼。
作为近年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广东推出的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的微信小程序“粤省事”,正在让老百姓办事“零跑腿”成为现实。
截至2019年5月2日,“粤省事”小程序实名用户超过1000万,累计上线607项服务以及53种个人类电子证照,其中525项实现“零跑动”,82项“最多跑一次”,累计业务量1.4亿笔。每12个广东人就有一个在用“粤省事”。
目前,广东“数字政府”建设已经逐渐延伸到互联网+监管平台、互联网+不动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省涉企政策服务平台等政府服务的多个方面。为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广东还打造了业务统一受理平台“广东政务服务网”,平台上开办企业平均时间从16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感受最深的是广东省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中的三个“敢于”:敢于实施“全省一盘棋”的制度设计;敢于探索“政企合作、管运分离”建设运营模式;敢于把“互联网思维”引入政务服务,以群众“爱不爱用、好不好用”来检验政务服务成效。
新格局 大数据产业全面提速
当前,广东大数据产业全面提速,呈现出“广深引领、珠三角集聚、粤东西北紧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
2016年获批建设的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已初步形成“一区两核三带”的总体布局,大数据产业相关的规上企业超过30家。
在产业园方面,广东已建设广州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肇庆大数据云服务产业园等15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入驻大数据企业近600家,在建重大项目78个,并有16家互联网和大数据重点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位于惠州的潼湖大数据产业园,是广东省第二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培育单位,目前已正式动工。产业园投产后,可承载规模超过10万台的服务器集群满负荷运行以及大吞吐量互联网通信,承载的云计算业务年产值可达30亿元,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
根据《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8年)》显示,广东省以31.5的指数位居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榜首,是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均指数11.7的近3倍,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
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认为,目前广东大数据产业加速全面建设,正在重塑全省甚至全国数字经济的新格局。
一
对话贵州
粤黔大数据产业观察:大数据产业发展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过去几年,珠三角的华为、腾讯等企业,看上了贵州,将数据中心建在贵州,这是大数据产业方面典型的“粤黔合作”典范。
珠三角的华为、腾讯等企业,之所以将数据中心建在贵州,关键还是贵州有其必要的比较优势。第一是可见的电力成本,例如贵州的华为数据中心建成运营后,一年大概可以节省亿元电费。第二就是人力成本,贵州人力成本相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相对较低。第三是用地成本,珠三角地区集约化的发展特点,导致用地成本高,有的地方甚至土地“难以为继”。贵州则实现大数据产业用地需求和贵州土地供给的充分结合。第四是沟通成本,先进的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降低了珠三角与贵州的信息沟通成本。
上述几点是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必要优势,但不能涵盖充分优势。如果要实现贵州大数据产业的腾飞,关键还需要在“人”这个字上下功夫,方能形成与珠三角大数据产业对接的充要条件。第一是能否解决吸引人的问题。高端人才要靠大力引进。贵州目前是4000多万人口,人口的增长率就是发展红利。吸引“高精尖”人才,一方面能够为人口增长形成标杆效应,另一方面能为大数据产业形成人口高地。第二是能否解决培养人的问题。根据目前贵州的实际情况,能够由贵州本土培养,且也是贵州大数据产业急需的人才,应当为高职人才,反而不是“高精尖”人才。
任正非曾多次表示,希望贵州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职教育或高等专科,因为未来的贵州大数据产业,需要设备维护的IT工程师、管道工程师、电力程师、土木建筑工程师等等人才,这样才能将贵州和珠三角的大数据产业实现产业链条上的有效对接。第三就是要解决留住人的问题。留人,无外乎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有待遇就给待遇,没待遇就讲感情,如果都没有就给平台,让人才做事业。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到过贵安新区、观山湖高新区等大数据产业区之后,感觉是大楼很高、道路很宽,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贵州还需从长远处着眼,如何将这些硬件优势转化为软件优势,如何将大数据产业变成一个久久为功的事业,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政绩。更要能志存高远、高瞻远瞩,瞄准未来即将形成的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必能在不久将来铸就贵州大数据高地。
上海篇
上打造长三角城市群“数据港”
5月17日,上海市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亦学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表示,上海将投资23亿人民币建设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
这一医学卫生领域的大数据新举措是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缩影。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截至目前,上海有大数据企业超400家,其中一部分是应用类,一部分是技术类、资源类,还有衍生服务类和产业支撑类,产业集聚形态初现。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市北)和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杨浦)已聚集了大量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
上海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在五区5大类别大数据基地。静安区设有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示范基地、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公共数据开放基地;杨浦区、徐汇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有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公共数据开放基地和长三角大数据辐射基地。
上海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图片来自东方网
2016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期全面推进上海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时,上海的数据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信息化服务产业集聚、大数据技术人才汇集,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数据发展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有待提升、各产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尚未形成规模。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意见》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带头,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安全规范、繁荣有序的基本原则。《实施意见》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要求基本形成数据观念意识强、数据采集汇聚能力大、共享开放程度高、分析挖掘应用广的大数据发展格局,大数据对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用显著。
上海市北高新园区图,图片来自上海静安区政府网站
同年,上海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在市北高新园区正式成立。经过两年的发展,2018年,市北高新全年税收突破95亿元,同比增长20%,集聚年税收亿元企业达12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企业增至196家;经济密度与产业深度增强的效应也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市北高新连创下12个涨停板。
同时,市北高新作为上海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被纳入了《上海市产业地图》,并与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园区还提出“打造中国大数据产业之都”战略目标,形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区域(长三角)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地,成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数据核”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数据港”。
美国亚马逊AWS机器学习总监AlexSmola参观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图片来自上海数据交易中心
除了在市内建设产业基地,上海还由点及面,将思路拓宽至长三角地区。
2019年4月23日,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发展论坛期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南通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署了“沪苏(通)大数据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目的是加强沪苏统筹,促进基础资源互补和功能优化,推动区域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创新,支持沪通两地大数据产业合作。
人才方面,《2019-2024年上海大数据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市大数据产业高等院校有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两所高等院校分别位于徐汇区和杨浦区,为上海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支持。
一
对话贵州
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在大数据产业建设上的许多措施值得上海借鉴。近年来,贵州大数据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人才短缺、管理经验不足等瓶颈。其中部分制约因素也是当前上海面临的难题。
2018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参事室贸易金融组组长吴大器在《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上海的启示》一文中表示,贵州省在大数据管理体制、区块链顶层设计、数据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先行先试的很多做法,对上海大数据和区块链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在区块链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扶持措施等方面,上海应统筹协调,加强引导,以科创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民生、商务等方面的场景应用和系统集成。
自2013年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经贸合作和园区共建一直是帮扶的重点。当前,两地合作共建的“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产业园区”为东西部产业合作探索了新的经验。
吴大器表示,贵州方面希望以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为纽带,在大数据、区块链、工业园区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深化贵州省与上海市的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大数据是贵州最新的标签。正如贵阳观山湖区的广告牌所写:因为大数据,贵阳第一次站在世界面前。
温度适宜、地质稳定、水利资源丰富的贵州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环境。贵州政府的支持政策和企业源源不断的活力也将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增添新的生命力。
从2013年贵阳决定构建大数据产业体系至今,贵州已经孕育出大大小小9500多家大数据企业,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引擎和旗帜。
内蒙古篇
大草原腾“云”直上
“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最佳就在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形象地说。
大数据,让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内蒙古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两年多来,内蒙古积极开展大数据探索实验,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大数据中心、丝绸之路数据港、数据政府先试区、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区、世界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全面铺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云上北疆 中国数谷”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在被世人所瞩目。
“中国数谷”正在建成
两年多来,内蒙古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统领,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数据保障机制日臻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政务数据加快整合共享,应用领域创新深化,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中国数谷”正在建成。
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内蒙古推进大数据发展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构建自治区层面“七个一”组织架构,成立了自治区大数据专项工作协调办公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全区初步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制定有关政策及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总体规划》《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改革实施方案》。
不断完善大数据法规标准体系建设,17个大数据地方标准批准立项,大数据发展立法列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五年立法计划。
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上,内蒙古创新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模式,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重要基础设施保障。推进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盟市进京直通光缆建设,建成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进京直通光缆。积极推进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和林格尔新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
目前,内蒙古网络出区带宽达到18.97T(含数据中心),4G基站建成6.2万个,光纤宽带用户达到40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52万户。推动阿里巴巴、中国电信、华为、亚信数据港、优刻得、亿利科技等数据中心建设,苹果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同舟汇通数据中心和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北方节点落地内蒙古。
同时,内蒙古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100万台,居全国首位,总装机量超过35万台,综合利用率超过40%。积极探索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开展“以数招商”,推动华唐呼叫中心、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仓储、微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孵化基地、北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货车帮内蒙古公路物流信息中心、公安部一所“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航天信息汽车电子标识、国信优易大数据生态示范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内蒙古。
在政务数据应用上,内蒙古实施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政务信息系统清理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创新政务民生领域应用,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启动内蒙古“云上北疆”大数据云平台建设,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运行。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和大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开展宏观经济、价格、投资、能源等监测预测。
建成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整合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开展信用查询服务。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环境监测和承载能力分析,荣获首届数字中国年度最佳实践成果奖。建成公安大数据应用平台,大幅提升社会治安、反恐维稳、侦查破案、应急处置等能力。纪检监察、党建、气象、司法、林业、国土等大数据应用稳步推进。
在民生领域方面,内蒙古推进大数据在信息惠民、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住房保障、就业社保、公共安全、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的应用,发挥大数据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作用,让百姓充分享受数据红利。如今自治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自治区本级35个部门的498项政务服务事项已有317项实现网上办理。
建成政府部门涉企信息交换平台,开展“多证合一”等信息服务。建成教育管理平台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学校、老师、学生数据的多维度管理,实现名师、优质课堂的网络无缝对接,全区招生考试信息系统运行效益明显。
实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工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达到2030万人,建档率达到81%,大力推进网上预约挂号、医学影像和心电诊断中心、病历中心等三项便民惠民项目,建成远程医疗体系。
率先在全国建成人社云平台,汇集人社、医保、公安身份、银行信用、工商登记等信息,可通过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在线办理50余项业务。利用全国扶贫信息业务管理系统,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调整工作。
两年多来,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铺开。内蒙古科学谋划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北斗、超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积极推进大数据与农牧业、工业、服务业、能源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自治区经济质量发展。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北京、上海、广东、贵州等先进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交流合作,举办了一系列高峰论坛、创新创业大赛、招商推介活动,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云上北疆 中国数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建设数字内蒙古利于经济发展
数字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引领全面创新、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突飞猛进之势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版图。
自治区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内蒙古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承担着国家大数据发展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数字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独特、气候适宜、地质稳定、能源丰富、政策叠加等优势,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将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和成果,加强技术、产业、资金等全方位合作交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建设,提升保障数据安全,着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数字内蒙古、智慧内蒙古建设。
一
对话贵州
“数”造气息 攻坚“数字壁垒”
2011年,大数据在贵州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贵阳还没有现在“数”造气息、创业氛围。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据说贵州的出租车司机聊起大数据如数家珍。
2018年5月,内蒙古晨报记者受邀在贵阳参加2018贵阳数博会·巡礼“7+1”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主流媒体看贵阳,内蒙古晨报执行社长、总编辑马凯说:“贵州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的实践运用当中取得了好多的成果,给全国其它地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大数据从中央层面来说,包括地区的这种实践,的确是未来很大的一个战略方向。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作为一种可推广的发展理念已经在贵州贵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