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新评│“逼疯”人的,并不是垃圾分类

昆明西山发布  发表于:2019-08-08 13:35:09

原标题:新评│“逼疯”人的,并不是垃圾分类

这几天,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几乎刷屏了。相信不少人在转发、围观的时候,心里多少都有一些焦虑,一向以精明号称的上海人,都居然被垃圾分类给“逼疯”了,昆明人咋办?

其实,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炒作中,让人显得无所适从。仔细想想,如果几十年来形成的某种生活习惯,突然被颠覆了,而人们一下子没适应过来,那种茫然感、不适感肯定很强烈。

垃圾分类,真的像微信上传的那样高精尖、让人难以掌握吗?

显然不是。

新华社7月1日报道,上海一对老夫妇是这样念着口诀分垃圾的:“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

热心网友也总结出了比较容易掌握的分类办法:猪能吃的——湿垃圾,猪不能吃的——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有害垃圾,能卖钱换猪的——可回收垃圾。

如此看来,垃圾分类并非像传说的那样,高端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是很生活化的常识,只要用点心思、费点功夫,是很容易学习的。

新评│“逼疯”人的,并不是垃圾分类

那么,人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按照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并规定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昆明也是先行试点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平常生活中的垃圾主要分为4大类: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

按照字面理解,昆明的分类应该相对容易学习,所以,大可不必焦虑不安。当然也不能看他人的笑话,还是要静下心来想想自个儿怎么做。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这些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一旦实行起来,不少人还是会抓瞎。毕竟,这么多年下来,都是一个袋子装所有垃圾,一扔了之。

这样的习惯,必须要改,在处理垃圾上要勇于自我革命,补上该补的功课。在家里至少准备4个垃圾桶,扔垃圾的时候想想该扔哪一个桶。这样做,确实增添了很多麻烦,但是慢慢养成习惯就好,举手之劳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费点事也应该。

“逼疯”人的,其实不是垃圾分类,而是难改的陋习。

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学会垃圾分类的常识,改掉身上的习惯,给垃圾分装一下,人人能做到,不是难事。

按照昆明市2019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2019年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60%以上,在2020年底前,试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垃圾分类,昆明已在路上。从政府层面来说,该做的工作比居民要多得多、复杂得多,很多工作要早谋划、早安排,比如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上,越早越好,通过各种权威渠道落到实处,让市民掌握,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而不能让段子手们来调侃、嘲讽,那样就被动了。再如,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设施,方便市民分类投放。笔者所住的小区,至今只有两类垃圾桶供市民投放,如果有市民提了4袋垃圾来,让人家咋办?

垃圾分类永远不会“逼疯”人,“逼疯”人的只有人类自己。

来源:昆报头条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