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上师大天华工学院  发表于:2019-08-12 17:32:10

原标题:【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奥数大赛

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昨天闭幕了。美国代表队获得了3块金牌,俄罗斯代表队获得了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为第15名,没有一块金牌。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在奥数项目竞争上的又一次惨败。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奥数往昔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中国曾是奥数比赛当之无愧的霸主。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队成绩大放异彩,更被称为“梦之队”。

如果以最享有盛名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为例,应该是有说服力的。从1978年以来,赢得数学奥林匹克金奖的学生,占了菲尔兹奖的得奖人的1/3——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队在该项竞赛中的成绩绝对亮瞎眼。

在这11次比赛中,中国队9次拿到冠军,只有两次屈居第二。参赛66人次,成绩是61金5银。换句话说,即便是中国队里最弱的选手,也有3/4的概率拿金牌。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反观美国

整整20来年没有拿过冠军的美国很激动。

白宫在赛后专门发布推特庆祝这次的“大胜仗”,《华盛顿邮报》说,这是“一次惊人的逆袭,一次历史性的回归”。报道甚至追忆起1980年那次美国队扳倒苏联队的难忘胜利,而这次美国队终于战胜了“中国大脑”。

当时,很多人以为美国人是偶然夺冠,中国队只是一时失误。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都无缘冠军,而美国夺冠三次。

疯狂奥数

“关灯,快关灯!别出声,别让人发现……”

这一幕不是发生在某次扫黄打非现场,而是在北京海淀的一个奥数补习班上。

该区区领导带队“突袭”检查校外教育机构集中的某处写字楼,“偷摸”学奥数的孩子们屏息凝神,而等候的家长更是急得团团转。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已不止一次,那些校外的奥数学习班,也在检查中一次次地转移地点。

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对前些年“疯狂奥数”的反弹。

尽管国家教委早在1994年就首次要求停办课外奥数班,此后二十多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下达禁奥令,但效果并不明显,奥数学习一时间成为全民运动,更成为升学的必备敲门砖。

时至今日,公众对奥数学习的态度依然高度分裂

支持者观点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1、这是理工科最尖端科学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科技崛起是重中之重,而科技根本在于人。

2、打着“快乐学习”的幌子,扼杀的是整个民族工业创新能力。其中一个例子是,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一批理工科精英,它的科技腾飞了,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宽松教育”盛行,如今年轻人进取心不再,日本的科技竞争能力正在日渐衰落。

3、有一些潜能,从小开发很重要,比如围棋的世界冠军都是年轻人,奥数也一样,等成年了再培养没有意义。再比如,爱因斯坦写出《相对论》是23岁,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高斯18岁发明了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法,如果说文科知识需要阅历去消化,那么理工科则更需要发掘少年天才。

反对者观点

1、中国的奥数能力依然很强大,只要能拿到前三,就依然是奥数强国,我们就不需要再给选手加压了。

2、中国过去在奥林匹克竞赛上有很优秀的表现,但那是强化训练的结果,这和国外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自己兴趣去学习获得的优秀表现,有本质性的不同。虽然我们过去获奖很多,但是学生的兴趣和整体的素养并没有提高。

3、奥数本身没有过错,过错在于功利的人生哲学。拿金牌也好,升学也罢,“全民奥数”最可怕的一点,就是灌输给孩子的不是兴趣导向,而是功利导向。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关注】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的结局让人反思

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是“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要改变它,却是知易行难。

中国目前缺乏多元的评估体系,即便是竞赛也难以分辨哪些孩子是真的爱奥数,哪些孩子是真的有天赋,管理者如何才能在宏观管理层面避免“一刀切?

此外,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十分重要;而奥数则应被视为一门精英课程,只为少数有兴趣、有天赋的人提供,它不应被视为一种原罪。

目前,各地对奥数学习的政策差异比较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作当地现实问题的镜子或矫正,希望在这种钟摆式运动中,它能越来越接近那个正确的中心点。

责编:吴亚娟

谢沐轩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