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区开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博士结对深耕“智慧农场”!(送10积分)
中山火炬发布 发表于:2019-08-13 09:35:05
原标题:火炬区开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博士结对深耕“智慧农场”!(送10积分)
“这是真正的有机果,用水洗一洗可以直接吃了。”7月11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庆胜博士在火炬区智慧农业大棚里,一边观察大棚果蔬的生长情况,一边推介起这些新技术产品。
火炬区颐康老年中心旁的空地已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这个智慧农场占地约12亩,其中,温室大棚约3亩。温室大棚里,一排排绿油油的香瓜、青瓜、豆角苗长势良好,有的开着花,有的结了果,一派生机盎然。
实时掌握果蔬生长数据
这个温室大棚不简单,是火炬区探索智慧农业、打造都市农业品牌的“试验田”。
“整个大棚高约5米,载培槽的果蔬苗沿着这根白线往上长,可长到3米多高,一株的产量比传统种植方法高出5-6倍。”火炬区农业服务中心农业股负责人陈成果介绍。
这个温室大棚是由政府引导,省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公司管理运营。中山市华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新文自豪地说,这个大棚种植采用岩棉栽培技术。据介绍,农用岩棉栽培是现代化农业最先进的栽培技术,从栽培设施到环境控制都能做到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控,具有一般传统土壤栽培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实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安全、可控。
在大棚里一排排的绿色长廊间,设有轨道,小型操作车可在轨道上滑行,具有自动升降功能。每株藤苗下放有实蝇粘胶板,实现环保杀虫。
“为了采摘方便,通过自动升降操作车可实现轻松采摘,并且不会弄坏藤苗。”陈成果说,整个温室大棚里,只需一个工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温室大棚采用了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已安装的户外气象监测系统、土壤墒情临测及智能远程灌溉控制系统、智能养殖监控系统、网络摄像机等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农业环境的空气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可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生产风险;同时可远程自动控制生产现场的灌溉、通风、降温、增温等设施设备,实现精准作业,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
打开手机APP,温室大棚的情况尽在掌握中,展现了现代科技化农业的魅力。
一番精心观察后,林庆胜发现,门口的几株果蔬花朵里有一些蓟马。“按理说,土壤种植时才有蓟马,这里没有土壤,可能是开门时钻进来的,这个将带回实验室研究。”林庆胜边说边把一幅清晰的蓟马图片传送到实验室平台。
“接地气”的政产学研
“这可以说是政产学研合作的优秀案例,把项目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喊口号。”苏新生十分推崇这个创新做法。
早在2017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山市华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华力作物质量控制研究工程中心。今年6月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工作站在火炬区农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中山市华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五家共建单位之一。
入站的六名博士,均来自省农业科学院。其中,林庆胜、高燕、佘小曼、宋子伟四位博士在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分别负责病虫害防控、水肥药一体化、植物病害防控、生物防治;张木、张艳两位博士分别在资源环境研究所、蔬菜所究所工作,分别负责土肥配方使用、果蔬品种筛选。林庆胜说,未来根据需要还会有农业设施等方面博士加入进来。
陈成果坦言,此次博士工作站的成立是政产学研合作的延伸,博士工作站将在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基础上,为火炬区农业产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
林庆胜说,他每个星期都要从广州来火炬区一次,在温室大棚以及火炬区其他现代农业点进行观察研究,并将一些新的发现带回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实验。
林庆胜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山市第四批农业科技特派员。他深有感触,以前很多成果是写在期刊上,如今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温室大棚正是“接地气”政产学研合作的探索。“这里的数据可以供研究所研究时使用,研究所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在这里转化。”林庆胜介绍。
“林博士还从省农业科学院带了一个项目,未来每年可以接到10个以上的项目在这里孵化。我们还着手院士工作站建设,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的能落地转化。”苏新文说。
编辑:黄耀燃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火炬区农业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