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从垃圾分类看法律与道德。

四月青桐  发表于:2019-08-22 10:13:40

原标题:从垃圾分类看法律与道德。

从垃圾分类看法律与道德。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强制分类回收垃圾,这一新规的开展,不仅逼疯了不少上海人,还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其中还有一些恶搞段子令人忍俊不禁。

从垃圾分类看法律与道德。

其实垃圾分类在很早以前就有实施了,路边的垃圾桶也有分类的标识。只是一直处于提倡的阶段,没有进入法律的高度。所以在落实起来总是形式大于实质,人们也不怎么在意。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

新规指出,若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除对个人混投行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外,对单位未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的行为,规定最高可处5万元的罚款。对生活垃圾收运单位、处置单位不遵守相应规范的,分别规定最高可处10万元、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单位经营服务许可证。

这一法规的出台,立即引发了人们的讨论。

有的人极力赞成,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废物利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说强迫实施太武断,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上了年纪的人根本学不会垃圾分类,甚至年轻人也经常出错。

垃圾分类究竟是好是坏,其实大家都明白。无论从出发点还是结果看,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急需大力推进的。但为什么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反应呢?其实是一直以来的观念问题,多少年来,分类扔垃圾一直处于道德层面,只是提倡没有强制,有环保观念的人总是自觉遵守,而更多的人只是随手一扔。想来也是,垃圾桶那么多,还能每个都专人把守吗?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层面的行为也渐渐写入了法规条例之中。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近几年的礼让行人交规。

在2018年以前,开车让行人还只存在于科目一的考试题目中,实际上还是靠司机自觉。因此,也间接引发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式过马路”,一群人凑一堆,这样车不让也得让了。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是啊,闯红灯可以拍,让行人怎么监督呢?在这样的思想下大家各走各道,互不相让。

为了解决根本问题,2018年颁布了新的交通法规,明确规定了礼让行人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违章处罚条例。就这样,礼让行人变成了法让行人。随着新规实施后,不仅司机师傅们谦让多了,行人也更加规范,交通出行越加和谐。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立法的推动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落实。

垃圾分类也和礼让行人一样,由道德规范提升到法律管制。这样做,虽然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其背后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不仅要立法,还要执行,由此衍生出一连串产业链都需管控。例如网上热传的垃圾分类检察员,小时候妈妈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去捡垃圾,好嘛,现在捡垃圾也是热门的朝阳行业了。

从垃圾分类看法律与道德。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明确要依法治国,更要从严立法,古语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部法律的设立往往需要严密地调研和推敲,而其开展以后,对人们的生活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所以,能写进法律的一定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与其相对应的道德约束,一直以来是精神层面的辅助作用。违法的一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的却不一定违法,是人们的共识。几十年来,我们都以为法律是保障人们生活的最后一道红线,法无规定即可为,所以视道德规范于无物,只象征性地口头提提。这也成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

随着礼让行人入交规,垃圾分类进法律等一系列新条例的颁布,为“文明”立法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讲文明、用礼仪,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通行法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生活的和谐美好。

在当前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意识到的问题,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养成文明习惯。也是势在必行的行政举措。

法律越来越完善,人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规范,生活也会更加文明和谐。而这一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达成。不仅国家出台各项政策保证法律的成立和实施,我们个人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共同为文明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