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后马上就30了 第一批90后已经老了吗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19-09-19 16:02:29
前段时间,半年没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信息 “回老家了,杭州呆不下去了。”
30岁后,留还是逃,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个朋友刚到杭州那会儿,租了个精装一居,月租3950元,拎包入住。直到近两年,她开始觉得,“哎,是不是该存点钱了”,辞职的时候算一算,手头的钱,不够交下两个季度的房租。
虽说奋斗中,忙碌的人是看不到苦的。
但她发现,再心高气傲的90后,面对的还是统一的现实问题:户籍、房产、婚姻。
......
再过120天,第一批90后就正式进入30岁了。
所谓的三十而立,传统意义上就是:没家的该结婚了,没孩子的该生娃了,租房的该买房了......
要说这一代人刚开始的人生轨迹都差不多,独生子女,学业至上,全家希望。突然在30岁这样一个deadline。
竟然找不到一个舒适的姿势,来安放自己的年龄、情绪、欲望之间的关系。
作为从娘胎出来,就活得挺开的90后,也逃不过“中年焦虑”。
◆
而立之年 我还没活成及格状
刚毕业工作那会儿,身边大多是一些85后。风水轮流转,没过几年时间,就轮到我在工作中遇到“95后”和“00后”,开始以“老阿姨”自称。
30岁以前,我不关心房价与存款,不考虑未来要在哪里定居,甚至觉得五年计划这种事一点也不酷。
这是90后的通病,讨厌被“标准”给框住了,以为“我还年轻”这把挡箭牌可以永久使用。
但现在,这句话已经说不出口了,30岁为我们划出了一条天然分界线。唯有心照不宣地遵循着这条准则,默默做出一些改变。
这半年听最多的话就是:“快30啦,心该收收了,人生也差不多该定型了。”
就连同学会上,曾经的文青小子们一夜之间也挺起了啤酒肚,老道地一轮一轮劝着酒,两句话不离“项目”,三句话开聊房贷和换车。女孩们最爱问一句,“什么时候结/生?”生活的压力一股脑兜了过来。
被迫着迅速一夜之间营业,成为“大人”。一切都势必要抢在30岁之前定性。
为什么?
“三十而立”像是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都安置的一个警钟,一旦鸣声响起,我们就光芒黯淡,万般焦虑?
不事业有成就是原罪,不谈个恋爱就是异类。
并没人给出答案。
“数千年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所有人都是这么过的,我也一定要这样过吗?”
回到社会的职场,更加残酷。
当包括我在内的"老人",都觉得这个时代应该是以加薪的方式往前运作,小鲜肉们已经用各种姿态扑向了这个社会并且赚的盆满钵满。
即将奔三的职场大叔,拼勤奋,明显已经不够了,拼姿势已玩不了花样。还有舆论制造的焦虑:90后千万身家,xx年轻CEO带领公司上市,好像脚步稍微慢一点,就被拍在沙滩上。
同事C说,每次看到90后的励志帖子都会头皮发麻,他明年30岁,没车没房没对象,毕业创业到现在,一身负债。
在彻底颓掉的边缘,只能佛系人设大行其道。
都说“三十而立”,90后的而立之年,却似乎被提前了。
总觉得还能在青春的尾巴上站着嘚瑟几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旦步入30岁,就像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上下不能。
◆
三十不立,有何畏惧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开始对90后不那么友好了。
打开互联网搜索栏,就会出现《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油腻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的卵巢都衰退了》《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朋友圈里也有人开始晒娃了,有人辞职了,有人开始一天天掉大把的头发了,有人手里握着保温杯,宣布成佛了.....
更可怕的是,还没有身处30岁的关卡,就先被定义成了中年人的模样。
记得在一个电视节目里,作家刘同说过一句话:我28岁的存款只有一万多。你们说三十而立,我用一万存款怎么立?
“三十而立”这个词害了很多中国人。
作为第一批90后,更像被世界打下了狠狠的烙印,刚刚站稳脚跟,杀出一片天地,突然又被迫负重前行。还未立身,就要被宣判完蛋了。
你的而立之年 需要自己来定义
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儿看上去是一个人的必经之路。但真的仔细想想,30岁有什么好紧张?
有人说过了30岁,无论身体和思维都开始老化,开始学会和世界,和自我达成和解。
有人说的更绝:人早死了,等着埋土里而已。
可真正等到90后这一代集体步入而立之年,又想以一种叛逆又别扭的方式思考:
我究竟要什么样的人生?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早就给中年困惑拟好了劝词:
三十岁之前有很长的路,因为我们老是在展望,到了三十岁,我们就在路上了,因为该埋头赶路了。
年龄只是一个人细胞增长的时间,从来不是自我设限的理由。
当大部分90后还在对“中年”胆怯时,别忘了,你就是你,不是这群面目模糊而焦虑的90后一员。
你可以焦虑,也可游戏人间。
起码在一个正确的环境下,
可以选择不被迫成为第一批老去的90后。
太多人都在说“三十而立”,
却不知道这话后面还有一句:
“不知礼,无以立”。
立
代表的是一种
精神独立,无惧未来
你的而立之年
需要自己来定义。
原文地址:https://www.nvsay.com/news/social/19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