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楼宇烈谈中医:养之不素则病生 要懂得三理六然

中国孔子基金会  发表于:2019-09-25 14:06:05

原标题:楼宇烈谈中医:养之不素则病生 要懂得三理六然

古老的中医不仅是一门治病的技艺,更是中国人对个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看法。中医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重视治病于未病,强调顺其自然;它不只指导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还与道德涵养息息相关。在这篇文字中,楼宇烈先生以通俗的语言阐发了中医养生的精要,读罢此文,亦可掩卷回想我们平日的生活方式。祈愿读者诸君身心康宁!

楼宇烈谈中医:养之不素则病生 要懂得三理六然

根据中国文化整个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这个上面去。因此它不是把治病当做是首要的,而把治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怎样才能治人,用中医的理念来讲就是要养生,要把中医理论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来。《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人生病的原因不是在病已发作的时候,而是在于他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

楼宇烈谈中医:养之不素则病生 要懂得三理六然

《素问》(资料图)

注意这里的“素”字。关于这个字的解释,历来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个解释是非常好的,说“素者,本也”,“素”就是本,就是它本来的状况。

那么“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养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来养,也就是不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养的话,那就可能会有生病的征兆。而治病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治,不按照它自然的状况去治,那么就会真的生病了。

所以可以看到中医的养生理念,一个就是首先治愈未病,治愈未病就是要让人不生病,就是要“养之有素”。已有病的征兆时该怎么办呢?那就要“治之有素”,使它不至于真的变成疾病。

治之有素不一定要吃药,现在的理念总是认为要治好病就得吃药。中医的理论不是这样,吃药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不吃药。

楼宇烈谈中医:养之不素则病生 要懂得三理六然

《汉书·艺文志》(资料图)

汉代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时代,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关于医的问题,医在古代被称为方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记载了许多的医书,其中还提到,医方都是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能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的。

具体是怎样来治的呢?书中讲道:根据草木的寒温,病的深浅,借助于药物滋养的力量,使得人的气感调适。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汉书·艺文志》)。

就是说治病不是通过吃药,而是要先达到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以后才能“通闭解结”。所有的病用中医的理论来讲就是身体的某处闭塞了,气不通了,所以就要想办法,让气通顺,从而达到平衡。如果不这样的话,吃药吃错了,以热增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就麻烦了。所以《汉书·艺文志·经方》中有一句话:“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清代有一位学者,对这句话做了一个注解,他说现在在江苏苏州一带的人还这么说,“不服药为中医”。

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就回答说: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想得到。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浸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

楼宇烈谈中医:养之不素则病生 要懂得三理六然

但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忧患。身体也很劳累,而且还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就贪热。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侵蚀到了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肌肤。那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光靠祷告又怎么能治呢?知道了这段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如果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

现在在人们的观念里还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养生就要吃补药。

现在很多的商家都在做营养药、滋补药,但其实都没有必要去吃。因为有的时候吃了,反而是有害的,就是营养过剩,在老年人中间这样的例子似乎还不是很多,但是在青少年中间,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

吃了过多的营养药、滋补药之后,儿童的发育就会变得很不正常,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这个生理应该具有的一种状态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生了生理变态,早熟了,这是很有害的。因为一个人的成熟跟他的寿命是有关系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并不是说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长,身体就越好。

所以现在这些营养品、滋补品,在青少年中间已经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危害,这完全违背了中医的养生理论。

来源:“北京天下奇医”大风号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