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快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功夫财经 发表于:2019-07-03 08:31:58
原标题:上海人快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在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对事关民众生活细节的领域,采用管制主义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坏的榜样。
依照国外经验,垃圾分类精细化、复杂化将是长期趋势。比如日本横滨的垃圾分类手册就有27页,518项条款。要说垃圾分类只是“顺手”为之,恐怕说不过去。
靠价格体系编织起来的资源回收网,原本就很高效。为何用罚款逼迫每个家庭从事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呢?
7月1日起,上海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其它地区正处于轰轰烈烈的高考月,都在关心成绩、填志愿时,上海人的画风却有些不一样:搜索XXX是什么垃圾。据说,上海居民快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未来如何:参考发达地区的经验
这还只是开始,将来推行,可预见的结果无非两种:或是常态性的苛法下猛药,民众生活高昂,过日子不方便;或一切全都照旧,法律流于松驰,像过去二十年那样。
从目前宣传力度看,前者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对事关民众生活细节的领域,采用管制主义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坏的榜样。
从争议最大的垃圾分类说起吧。《条例》规定,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如此重罚,相当严厉。没有人愿意扔个垃圾就被罚款,后续行为必定有所改变。
最理想的情形,当然是守法者在家乖乖做好垃圾分类,遵照法规指引,投入指定箱子。看似很容易,其实并不轻松,成本也很高。
垃圾分类有一套细则标准:瓶瓶罐罐分开,瓜果厨余分开,纸张塑料也分开。这些还只是大门类,至于塑料材质不同,纸张有软有硬,干湿也要分离,这些太复杂了,一般人往往搞不明白。
依照国外经验,垃圾分类精细化、复杂化将是长期趋势。日本家庭都有“垃圾分类手册”,比如横滨的该项手册就有27页,518项条款。住家主妇扔垃圾,常常要翻看对照。要说垃圾分类只是“顺手”为之,恐怕说不过去。
过去一般的中国城市家庭,处理生活垃圾很简单。除了大件箱包纸盒不好装袋,大部分垃圾都是装进一个袋子,出门顺手一扔进筒,1分钟解决。现在每天需要10分钟解决,照做也可能犯错,试问有多少人能自觉做到呢?
垃圾分类需要公民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支撑。这种工作还需要时间和耐心,落实下来一般人很难自觉完成——这也是法规规定有高额罚款的缘故。
光有罚款规定还不行,还得有人监督落实。最近,上海很多社区的垃圾筒边上,就站着盯人扔垃圾的“管理员”。魔幻现象的背后,是切实的成本付出。
扔个垃圾太麻烦,于是有人偷懒,不想分类。白天将垃圾收起来,晚上10点后下楼再扔。有没有准确的分类会不会被“抓现形”,这些烦恼都没了。上海部分小区试行垃圾分类之后,结果是一到夜里,不仅垃圾筒内谈不上分类,连整片区域都变得肮脏不堪。
可以理解,当扔个垃圾也要鬼鬼祟祟,就没人在乎垃圾有没有真的进到筒里。于是,几天之后,很多小区一到晚上就撤掉了垃圾筒。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强制垃圾分类之后,接下来是撤下夜间垃圾筒,只能白天定时扔垃圾。一辆垃圾车很难处理所有的分类垃圾,于是定时扔垃圾的后续措施,一定是“定时扔特定种类垃圾”的情形。比如塑料只能在周一扔,周二扔金属和纸张,大型废弃物要到周末才扔得出去。这也符合环保主义者的“垃圾精细分类”的主张。
在中国的台湾地区,每天傍晚固定时刻,市民们就各自手提垃圾走到路边,等待垃圾车停靠过来。这样的景象俨然成了“新民俗”。和日本人一样,一些台湾人的家里都会有专门的储物柜放垃圾,饭菜有剩也只得存进冰箱,须等到傍晚才能扔出去。
这样的景象你觉得怎么样呢?很多人觉得好:街面没有垃圾筒,看起来多干净。笔者的看法是:很糟糕,傻透了。把大量时间、精力、家庭空间都放在处理垃圾上,势必影响工作和生活效率。这种麻烦在日本和台湾已经很明显,现在上海也要不幸沾染。
出路在哪:除了强制居民垃圾分类
中国的城市生活里,原本有专业的垃圾分类产业。城市拾荒者、收破烂,甚至一些底层生活的穷人,他们都很重视从社区垃圾筒“淘宝”。垃圾工厂也有职业工人在简单地分拣处理,尽可能地获取回收资源。
靠价格体系编织起来的资源回收网,原本就很高效。为何用罚款逼迫每个家庭从事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呢?
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本次修订的重点,是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环保、很进步的好事,可背后的成本和麻烦,不能不注意。
居民垃圾分类后,运输环节和垃圾工厂,能否实现精细化回收?有没有配套的垃圾回收产业链?这些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上海是中国的城市之光,如果此项制度在上海都难以推行,全国性的推广更应慎重。
本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有好几处值得一说的地方。比如《条例》规定餐馆和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等等。总而言之,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机会,目的是防止资源浪费。
然而这些立法规定背后的学理和真相,可能站不住脚。以一次性筷子为例吧,经济学早就告诉我们:一次性筷子依赖的是速生林,只要产业在赚钱,森林不会滥砍滥伐,相反是有利于植被恢复。
经济性地使用森林,将促进森林的发育。许多一次性筷子用的是成木的边角料,这些资源不利用,也只能浪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让消费者享受到便利和卫生,也减少了洗涤用品的使用,节约了人力。
相同的道理,旅游住宿业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一次性日用品),看起来是减少消耗,节约资源,降低旅店成本。事实上还是有大量客人需要此类服务。
他们不能自助解决,只能呼叫服务和前台。用品成本减少不多,而酒店人力成本则大增。对消费者而言,住宿不再方便,体验变差,这方面的损失如何估量呢?
垃圾不该是日常生活的重点,资源回收也应该由专业者去做。想让生活美好,重要的是生产和创造,让物质条件富足——而不是抑制物质欲望,损害生活便利。环保要基于自愿,要考虑经济成本。
在现代社会,真正宝贵的是人们的时间、精力、对效率和美好的追求。这些也是很重要的资源。不能为节约看得见的物品资源,就损耗最宝贵的无形资源。
每天第一时间讨论热点事件,透视财富生活,了解更多财经资讯,尽在功夫财经公众号(kongfuf)!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