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幼童眼中的“以牙还牙”

雷雳和学生们  发表于:2019-11-12 09:31:08

原标题:幼童眼中的“以牙还牙”

幼童眼中的“以牙还牙”

摄影师:赵莉

幼童眼中的“以牙还牙”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刘珂、雷雳译

“以牙还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有善报”。这些熟悉的警句都表达了一个信念,即互惠性(reciprocity)是社会互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发展心理学家Monika Wörle和Markus Paulus想知道儿童是否也将互惠性看作一种规范,以及他们是何时习得这种规范的。互惠性是多种社会互动的基础,并起到稳定社会关系的作用。Markus Paulus说:“我们想知道儿童是否也认为人们应当以善报善?”

研究者采用了两组儿童作为样本:一组是47名3至4岁的儿童;另一组是45名5至6岁的儿童。首先,这些儿童观看了不同的情境剧,在剧中一个玩偶表现或没有表现出行为的互惠性。随后,儿童被要求评估这个玩偶的行为。此外,研究者还记录了儿童在观看情境剧时的自发反应,如一名儿童在看到玩偶做出他认为卑鄙的行为时说到“那样不公平”。

Markus Paulus说:“我们的研究表明,3岁至4岁的儿童将亲社会行为看作基本规范。他们崇尚宽厚和仁慈,而不考虑行为的互惠性。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展出‘公平’这一更复杂的观念,其中便包含了互惠的理念。这意味着,年龄稍大的儿童开始将互惠性看作一种规范,并认为人们相互间有以善报善的责任。同时,这些儿童也认为‘以牙还牙’是公平和正当的。”

资料来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9/190918105645.htm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