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的西安:城市的现代形象缘何一再失语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20-07-10 16:18:19
没有人能确切的说出具体的时间点来——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具体到哪一分钟,只知道西安开始流行「梦回大唐」了。
甚至你能切身感受到这种「梦回大唐」所带来的力道,当以唐朝为母题的影视剧播出时,总会让西安陷入到莫可名状的激动氛围之中。老手们能够熟练的将那些爆点迅速拼接成文,然后用动情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大声讲出来,看,这就是唐朝,这就是长安!但缺失历史细节的资讯,显得空洞而又短暂,等热潮过去,人们才会发现,即便是再怎么努力,关于唐朝的意象,脑海里能回忆起来的却往往只是吃的,有时候是油泼面,有时候是火晶柿子或者泡馍。
人们关注于在影视剧之中寻找「梦回大唐」的线索,然而在这同时,现代化西安为母题的影视文学作品,却渐销声匿迹。
1
影视文学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上世纪VCD的流行,让大量香港电影以盗版碟片的形式涌入内地,不仅仅成了一代人的观影启蒙,还让人们通过影视剧构建了自己心中的香港以及澳门,时髦的衣服,林立的高楼,无比繁华……
哪怕是在香港电影已经彻底失去光芒之后,依旧有人会整理出一份旅游攻略,在刘伟强、杜琪峰、王晶等人电影之中出现的早茶铺子、街口打卡。
在内地,这种借由影视剧让人对城市产生印象的做法,首先出现在一线城市之中,冯小刚在贺岁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镜头和语言构筑了一个无限接近于真实的北京,茶馆、火车站、长安街以及北京腔调儿的对话。
电影《没完没了》剧照
而在其他城市主题影视剧里,观众通过《婆婆媳妇小姑》了解到了上海市井生活,通过《外来媳妇本地郎》领略了广东风情。
时间再拉近一点,一线城市的形象,通过影视剧文学作品,不断地被加强。如《欢乐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以及《北京爱情故事》《杜拉拉升职记》等剧,繁华至极的城市景观、小人物在大城市里上演的苦痛挣扎喜怒哀乐的奋斗故事、原住民在时代浪潮中的个人际遇……人们确信,这些故事是真的会发生在这些城市里的。
不止如此,观众还会通过影像或者文学作品看到在一线城市之外所发生的故事,贾樟柯通过《小武》《站台》《任逍遥》构筑了故乡三部曲,时代巨变下出于神经末梢的小县城里的江湖故人。而在东北,前有刘猛的《耳朵大有福》《钢的琴》,赵本山的《马大帅》,后有双雪涛、班宇以及郑执用文字描绘出失落的东北工人群像——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真实、残酷,却又不乏人性的坚韧。天津有相声演员冯巩主演的《没事儿偷着乐》以及杨议自编自导的《阳光的快乐生活》,展示出天津人与生俱来的满足感以及幽默感。
电影《耳朵大有福》剧照
一座城市的形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景观、地标建筑、文化底蕴等,还在于它在影视剧文学作品之中呈现出的形象。
假如说上个世纪以及21世纪之初,所有的影视文学作品是在无意识的宣传一座城市。那么现在影视剧之中城市的植入意识是在不断增强的,或者人们更愿意在观看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关注城市,宁浩的《心花路放》用简单的故事线,拼接出了一部公路旅游片,一路狂奔到大理,而韩寒的《平凡之路》直接让东极岛变成了旅游的热门景区。
但没有人能解释得了,为什么西安会在讲述现代化城市故事的影视剧中缺席,或者为什么这类影视剧与西安绝缘。虽然我们不缺城市宣传片,但却没有一部能够拿的出手的讲述西安故事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
是西安没有这些故事可以讲述吗?
2
上世纪90年代,关于西安的影视剧叙事还算是现代化的,比如有张嘉译参演的《道北人》。在新千年之初,西安尚且有过《西安虎家》这样纪录城市普通人故事的电视剧。
而在《西安虎家》之中,编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讽刺还是为了纯粹搞笑,设计了一个桥段:虎家老三写了一本《梦萦唐朝》,想找书商出版,结果出版商直接把书名念错了。
电视剧《西安虎家》剧照
那会儿看剧的人里,有谁会想到,这个桥段会成了关于西安影视文学作品的一个预言——唐朝尤其是盛唐,成了这座城市的应许之地,流淌着奶与蜜,只要回去,就什么都有了。
从新千年初央视巨制的历史剧《大明宫词》,再到陈凯歌的《妖猫传》以及去年的爆款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这二十年间所有关于唐朝的影视剧文学作品,都使得浪漫化的唐代历史变得是如此诱人,长安的图景如此的锦绣繁华,城市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而且,现实生活之中,关于西安关于唐朝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从互联网BBS时代关于西安到底要不要改名长安的讨论,到皇城复兴计划里西安城三区合并之后该叫做皇城还是唐都的思考,再到如今的梦回大唐……
十年前,根据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电影《高兴》可能是讲述西安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故事的最后一次尝试,先不论原版小说在讲述什么,只从电影里能看到的元素就是励志、喜剧、爱情,除过具有辨识度的方言之外,这部剧的改编是失败的,你从电影之中看不到一点关于现代化西安的呈现。
电影《高兴》剧照
相比之下,两部小成本的《孙子从美国来》以及《全能囧爸》反而在观众那里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分别讲述了华县皮影戏传承问题以及在咸阳生活的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地域特征明显,但这与西安是不相关的。
当人们的观影趣味转变到对于城市景象的关注时,影视剧之中的西安早已经成了唐朝模样,盛世流光,一如人们想象之中的繁华,最主要的是唐长安作为都城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人们在心中肯定——这才是国际化大都市该有的气象。
电影《妖猫传》剧照
作为现代化都市的西安,反而是沉默的。既没有令人记忆深刻的文学作品,也没有以城市为母题的影视剧。
就连成天为西安皇城复兴计划站台,言必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专家张宝通先生都有些看不下去,表示要指导一下文艺创作,曾在一次访谈里直言自己对陕西三大名人贾平凹、陈忠实、张艺谋不看好,“从政府角度来看,他们对陕西的发展起的是负面作用,抹黑作用,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先不论张宝通先生这个逻辑是否通畅。即便是有,或许西安目前也不需要现代化城市里所发生的故事,能有什么会比手里握着“唐朝都城”这个历史资源更诱人的呢?
尽管陈凯歌为《妖猫传》在湖北襄阳搭建了唐城影视基地,以及曹盾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长安城是在象山影视城,但网上有一种说法,这两个地方又搭工又搭料的,最终却便宜了西安——旅游观光人数因为影视剧的播出而有所增长,只要是涉及到唐朝的影视剧,最大的赢家都是西安。
前些年,当《平凡的世界》或者《白鹿原》播出的时候,还有人曾觉得“遗憾”:为什么这些剧都是外地的影视公司拍摄的,难道我们自己真的不行吗?
撇去对影视版权的不了解等原因,讨论本地拍电影行不行,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不能说西安没有尝试过讲述现代化的故事,只能说讲述的故事跟人们理解之中的大都市故事有所不同,比如曾经的《沙井村之恋》,一场热闹过后,人们对电影的评价是对沙井村的回忆而非电影本身。
还有2018年播出的《西京故事》电视剧,讲的是一家人在西安的奋斗故事。是西安的一家影视公司投拍,首播却是在湖北经视,而且豆瓣上620人给打出了4.6分。
哪怕是2018年播出的剧,也是与现代化西安无关的。
无论是看过剧或者看过小说的,给出的一条共同的评论就是“看到手机才知道这是讲二十一世纪的事儿”。
事实上,没有哪一座城市,比西安更热衷于谈论过往历史了。而说到为什么西安会在影视文学尤其是文学作品之中被叫做西京,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为「梦回大唐」的一种心态。
这类文章的盛行,源自于人们乐于看到这样的“知识点”,除此之外还有一票之差惜败于北京,从而落选首都以及一票之差没能成为普通话的知识点。由此也不难明白在《白鹿原》播出之后,为什么本地重播还会有一个陕西话版本的《白鹿原》。
只是简单将问题其归咎于作家或者导演们没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创作欲望,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在现代化城市的叙事之中,西安为何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3
让我们再回到「梦回大唐」这件事情上,该怎么形容这个状态?
寻找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以及城市的独特性并没有错。人们永远会迷恋“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或许此刻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已经与别的城市别无二致,参天的高楼,xx的交通、xx的空气质量,以及经济上与一些城市有着差距,但我们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历史,这足以令人感到振奋和骄傲。
电视剧《天下长安》剧照
由此,在影视剧与现实之中,形成了荒诞的一幕——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之中的人们,却在无时不刻心心念念的打算梦回唐朝,仿佛只要回到过去,那么西安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梦回大唐」表面上像是一场西安关于重回国际化大都市序列的深刻讨论,但不管这些对于唐朝的追忆是多么的诚恳动人,但始终有一种莫名的滑稽感挥之不去。毕竟,人们确实不相信改个地名或者其他什么的就算是回到唐朝了。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但同时,这又不妨碍一些滑稽的现象存在,被人吐槽不专业的迎宾礼,各类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用灯光以及不倒翁来展示的想象之中的唐朝景象。
导演们用心设计展示出来的服化道,对历史文化的还原,在这里演化成了“唐朝好美丽,吃的东西好多”式的无脑称赞。而在唐朝主题之外的关于陕西的影视剧,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任何一部影视剧,被提及最多的是剧里面好吃的都是哪些陕西美食。
电视剧《大唐荣耀》剧照
从短视频声名鹊起的主播们,为「梦回大唐」做出了“卓越”贡献。
你能想象一下,一个旅游播主或者其他播主一本正经的跟你讲,“在唐朝,咱们的陕西话就是官话”的场面吗。假如该主播更加“博学”一点,还会跟你普及一下日语就是借鉴的陕西话,比如日语中表示疑问的ですか,就是借鉴了陕西话之中的得四嘀。
电影《妖猫传》剧照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没有弄清楚「梦回大唐」到底是在做什么或者没有对“唐朝的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祛魅之前,人们就往往难以真正关切和表达都市的现实日常生活。想象和现实时有交汇,但毕竟,人们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想象之中。
作者 | 陈锵 | 贞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