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历|91年前,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星星
前瞻网 发表于:2020-01-02 19:00:33
原标题:科技日历 | 91年前,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星星
1928年11月22日,当时的旅美天文学留学生,也是后来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发现了一颗旧星图上没有的小行星,他将这颗星星命名为“中华”。
时近晚秋,不知美国的天气有没有转凉,但张钰哲仍坚持每晚给星空拍照、冲洗照片,然后再和星图进行对照比较。
在某个晚上,他突然从自己拍下来的星空照片上,发现了1颗疑似过去从未被观测到的小行星。在连续观测半个月后,他确认了这个结论,并将之写成报告寄到美国行星中心站。
不久,中心站回信告诉张钰哲,这确实是1颗新的小行星,按照规律编为第1125号小行星。同时,按照惯例,张钰哲作为发现者,也有了为新小行星命名的权利。他毫无犹豫地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China”,也就是“中华”,从此中华民族有了一颗代表自己、寄托民族精神在宇宙翱翔的星星。
说起张钰哲,他也是中国天文学领域不得不提的大佬。
1902年,张钰哲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一个职员的家庭,2岁丧父,家境贫寒。不过,他在学习方面既刻苦,又有天赋,在小学、中学毕业考试均取得全校第1后,被清华大学招入了留美预备班。
1923年他前往美国留学,一开始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又转到建筑系,然而他发现,这些都不是他理想的人生目标。最后张钰哲选择了天文学。不得不感慨,学霸就是学霸,想换专业就换专业。
尽管换了2次专业,但张钰哲在学术道路上仍然一路狂奔。仅过了3年,他就拿到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的毕业证书,并且准备一口气读完博士。正是为了赌博,他每天在芝加哥大学的叶凯士天文台进行实地观测,发现了“中华”小行星的存在。
又过了3年,张钰哲拿到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并没有留在美国,毅然决定回国,为中华民族的天文学事业做出贡献。此后数十年,他接连完成了观测日全食、抢救天文仪器、登昆仑山为天文台选址等任务。
1932年,当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张钰哲临危受命,前往北京,成功抢救出放在北平观象台上的天象仪、圭表、浑天仪、简仪4架“国宝”级的天文仪器,避免其落入日寇手中。
1941年9月21日的日全食,是中国漫长历史中,首次使用现代科学方法观测的日全食。尽管日军当时已经全面侵华,国内生产生活活动都非常艰苦,但时任昆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的张钰哲仍组织了观测队伍,跋涉万里去往甘肃,成功完成了日全食观测。
他还把当时冒着日本飞机轰炸拍摄日全食的经历,写成英文文章《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发表在了美国天文学杂志上。
数十年间,张钰哲带领中国天文人员观测了诸多天象,极大提供了我国小行星、彗星资料库的丰富程度。此外,他还凭借天文学知识,参与了人造卫星、月球火箭轨道的研究,为航天工程出了一份力。
1980年,78岁高龄的张钰哲亲自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后来的我国第1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
为了表彰他为人类天文学事业做的贡献,1978年,国际天文学界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