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堤防上的“新青年”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20-07-15 11:50:27
7月13日,民兵花磊在搬运沙袋加固堤防。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新华社合肥7月15日电(记者代群、汪海月、马姝瑞)7月13日正午时分,雨大如豆。安徽省无为市高沟镇的无为长江大堤外护圩堤坝上,一侧是绵延望不到尽头的江水,另一侧是一队挥舞着镰刀,冒雨清除杂草的矫健身影。
“把圩堤内侧的杂草、树藤都清理干净,才能在巡堤时看得更加清楚,及时发现管涌、渗漏等险情。”37岁的“抗洪青年突击队”队长杨胜芳一边利落地清除杂草,一边干脆地说。
今年入汛以来,持续强降雨导致安徽长江干流水位持续快速上涨,一些站点水位超过1998年,处在长江和巢湖“夹击”之中的无为市,防汛形势尤为严峻。
临江小镇高沟镇是无为人的骄傲,这里有着大量电缆生产企业和青年技术工人。面对汹涌而至的洪水,一些企业自发成立“抗洪青年突击队”,组织工人上堤参与防汛抢险。
7月13日,新沟社区工作人员汤宇星(右)在巡视堤防。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每支队伍有近30人,随时待命,有任务立即出发。”杨胜芳说,早在2016年,他就跟着这支队伍参与过“家园保卫战”。
记忆里最惊险的一次是处理管涌。“没有路,我们只能坐着小船上堤。下了船就赶紧装沙袋、垒沙袋,从晚上7点多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4点多,终于抢回了堤坝,挡住了洪水。”杨胜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难以平静。
4年后,面对更为严重的汛情,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年轻人就得有一股敢拼敢干的冲劲,勇敢而上!”杨胜芳说。
长江大堤是长江防洪屏障的核心,一条条圩堤则充当“前哨”,“拱卫”着长江大堤。
沿着杨胜芳清理出的圩堤前行,不远处一顶红帐篷格外显眼,这是21岁的新沟社区工作人员汤宇星十几天来坚守的地方。
帐篷顶上是横跨长江的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每隔10分钟左右就有一辆高铁呼啸而过。圩堤右侧,江水还在不断上涨,架着大喇叭的宣传车不时经过,提醒周边村民注意防范汛情。
“我负责夜班值守,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和另外7个人分两班,轮流巡视圩堤,一次两小时,每晚要巡视四五次。”汤宇星说。
7月13日,杨胜芳和队员在清理外护圩内侧的杂草。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圩堤上的巡夜,一刻也不能松懈。为了不漏险情,这位第一次参加抗洪的“90后”抓紧恶补了很多防汛知识。“我虽然头一回抗洪,但这些天抓着年长的民工学习,不光学会了勘察水位,还会排查管涌、渗漏了!”汤宇星自豪地说。
相较于这位新手,一身迷彩装、满手厚茧的民兵花磊早已在多次专项集训中练就一身本领。在泥汊镇的外护堤坝上,中等个头的他看上去并不是个扛沙袋的能手,但若是和父辈们比起防汛抢险的新技术,却丝毫不输阵。
“我舅舅参加过1998年的抗洪抢险,开着小马达船转移群众、运送物资。现在,这种我们俗称的‘地板舟’已经不见踪影,全被动力强、速度快的冲锋舟替代,只是需要专门培训和学习才能驾驶。”花磊说。
每年,他所在的民兵营都会抽调10名左右的骨干力量参加抗洪抢险专项集训,训练内容涵盖冲锋舟操作、打捞、救援等十几个科目,让他们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江边长大的这一代人,继承了父辈们传下来的跟洪水作战的精神和经验,技术和效率上却不会原地踏步。”望着江水,花磊一字一句地说,“洪水还是那样的洪水,但守堤的人们一直在进步,力量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