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暴雨洪涝的宏村,凭什么这么刚?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20-07-18 14:01:59
7月7日,晨。安徽歙县于一夜之间,大水漫漫。
临县之隔的黟县、古村落宏村,土生土长的宏村人陈曼被暴雨声惊醒。住店游客问:“老板娘,宏村没事吧?”陈曼瞅了一眼月沼微涨的池水,用南方口音浓重的普通答:“没事,宏村不会有事。”
陈曼在宏村景区中心的月沼旁开了一家民宿。今年46岁的她生于斯、长于斯。擅长用社交媒体宣传的她,在自己的账号上拍下了一段小视频,配文:“宏村安好,月沼无恙!感谢宏村设计师——胡重娘规划的村落排水系统,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个小视频观看量达到30.5万次,2000多人点赞。
中环报记者邓佳 摄
牛形古村的最“牛”水系
2020年的汛情,来得格外凶猛。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今年6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7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湖北、重庆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安徽、贵州为历史同期第二多。
7月7日高考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遭遇洪涝灾害,县城多处洪水上路、严重积水、道路受阻,导致大量考生无法准时赶到现场,高考被迫延期。
而就在黄山市多地饱受洪水围困之时,黟县的宏村却毫发无伤。记者向景区电话求证,被告知景区正常开放,没有受到暴雨影响。
翻开我国地图,宏村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西南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8',北纬30°11',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763.2mm,每年的4月-7月是雨期,这一时期的降水量占到年降水总量的65%。地理信息表明,洪涝和干旱是这一地区的主要雨水灾害。
图片来源:奥维互动地图
既然如此,宏村为何还能独善其身?
事实上,宏村并不是一开始就固若金汤。1131年,宏村汪氏系定居于此发展。1403年,陈曼所说的胡重娘建成“牛形村”的雏形。然而,1470年昼夜,一场大暴雨导致溪水漫溢、山洪暴发,把村落冲得七零八落,房屋损毁严重。1607年,宏村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进行了水系规划,将入河河口河堤砌高加固,修建了水圳系统和南湖。
虽然1470年的那场暴雨给宏村人带来难以磨灭的阴影,不过,若不是宏村“牛形村”的给排水雏形设计,可能还会遭受更严重的冲击。因此,胡重娘功不可没。
据传,胡重娘本为邻村西递村一个风水先生的女儿,嫁入宏村汪家当媳妇,而当时宏村的男人崇儒重商,常年在外,胡重娘不甘心只做一个“守娘”。明永乐年间(1403年),胡重娘三请风水先生何可达,对村庄重新布局。勘察山脉河流走势,她的足迹遍布了雷岗山。历经10年,利用地势的落差,终于将西溪水引进村入户,并开挖了“月沼”“水圳”和“南湖”。由此,牛形村落的人工水系初步形成。
走进位于月沼的宏村祠堂,供奉在正厅右侧的画像,正是胡重娘。古代封建社会,女人鲜有能被供奉在祠堂内,可见胡重娘地位之高。
图片来源:设计之旅微信公号
此后,历经200多年,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形成事誉世界的宏村水系,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想境界。
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录入名录。
为何宏村能成雨中“孤岛”
让我们把视野拉远,站在高处俯视宏村,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宏村的水系结合自然河流,大部分在于人工设计。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新型排水系统等领域的专家,多年前曾指导研究生李贞子专门对宏村的人工排水系统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他告诉记者:“宏村水系统总体布局合理,充分体现出先人对水的敬畏和与水和谐共处之智慧,包括以源头控制、中途和末端调蓄、调控排放等综合性措施。其中包含蓄排结合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建筑场地对径流的滞蓄及村落水系的多维度管理智慧,对现代雨水管理是很好的借鉴。”
图片来源:被访者提供
细细品味宏村的给排水系统,每个环节、每一部分都在发挥排水功能。
排水系统按照牛的形象设计而成。
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引清泉入村的水圳为牛肠,清泉穿巷而过,使每家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下雨时,雨水顺着水圳汇入形似“牛胃”的月沼。后经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最终流入被称为“牛肚”的南湖。如此巧妙的排水系统,堪称一绝。
“牛肠”水圳是宏村给排水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暴雨来时经过水圳经过“牛胃”“牛肚”,将水引入每家每户。全长1268米的水圳,顺地势而建,蜿蜒其中的水圳,沿房屋外围而铺设,将整个村落串连起来。既贯通了街巷的水系,又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据测量,从水圳进水口到南湖水面高差达3.96米,平均0.552%的水力坡度设计,可以让雨污较快排出,起到净化水的作用。有些人家还将水圳的水引入自家宅院,构筑起一个个小巧精致的水园,既可以洗菜煮饭,又可以美化环境。
“牛胃”月沼和“牛肚”南湖的用途是巧妙蓄水。两者的可调蓄水量 8700m³,再加上截洪沟渠,可调蓄水量十分可观。利用天然降雨,月沼和南湖可以解决旱季缺水问题,同时可以削减洪峰、降低径流流量。
另外,院落中的天井也有巧蓄用水的妙处。除了有“水聚天心”的美好之意,还彰显了其实用性。“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收集雨水的典型做法,由四合房围成的天井,雨水顺着屋顶内侧坡流入天井。汇集到天井内的雨水,再由天井四周的地沟,排入通向河道的沟渠。村民将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来生产生活,另一部分排入河道,又回馈给自然。
图片来源:中新社
除此之外,宏村的石板街也暗藏心机,这里的地面铺设石材十分讲究,有瓦片、卵石、石板等,这些都是具有较高透水性的石材。“这些材料大多是微小的孔隙,渗水保湿和渗透性明显,既有利于涵养水源,避免场地积水,可以维护水资源自然循环,又能让缝隙间植物和微生物很好地生存。”李贞子谈到宏村给排水的细节时说,“由于这些小孔的存在,使透水性石材储存了大量的存水,还能缓解夏季地表的高温问题。”
可以说,宏村的人工水系贯穿了进水、引水、渗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体系。
宏村人工水系流水动态示意图 (图片来源:被访者提供)
古人排水智慧的现代启示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系的利用非常重视,在古村落的设计中,最首要的考虑就是如何利用好水。”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说。
古人在选址建村时,对水的走向,包括水脉、水系、水池、水塘等关系,尤其看重。陈继腾进一步阐释:“水不仅要做生活生产用,还要做到防火消防、改善气候等。古人在建造村落时,会通盘考虑,如何进水、引水、滞水,甚至如何让水分补给土壤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规划水渠、水塘、水槽等设施。”
“宏村的排水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这也给今人一个启示,即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研究水的规律,利用水的自身重力,因势利导。”陈继腾告诉记者。
中环报记者邓佳 摄
除了建得好,宏村还“护”得好。
宏村采用宗族管理制度。村中规定,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圳,而应通过土壤过滤再渗入地下。并规定每天定时、定点取用饮用水,而对于洗衣等其他用水,则另外规定了时间及地点。值得一提的是,此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村民会定期在雷岗山上种植树木。车伍说:“在宏村,严禁任何人砍伐山林植被。如若违反,村民将受到补栽树木、罚款、鞭笞、逐出族谱永不录用等惩处措施。”
根据卫星图片显示,宏村后山的植被非常茂密,虚线部分为水流向示意图。(图片来源:奥维互动地图)
“除了宏村,徽州271个古村落,都有较好的排水系统,所以暴雨来了也不怕。”陈继腾说。他以经学大师吴承仕的故乡歙县昌溪村举例,“街道上铺设着盖石板,其精妙之处在于,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看似缝隙随意为之,其实蕴藏着古人的智慧。石板下暗藏的玄机就是暗管。暴雨来了,雨水通过石板渗入底下的暗管,再经暗管排到村口明沟,最终汇入河道。”
前几年,有人觉得街道上的石板缝隙不美观,就用水泥把间隙填满了。结果一场暴雨下来,水就漫到了街上。大家都很疑惑,为何往年没有积水,今年却洪水漫街?后来,当地有位老人道出了玄机:“原本石板间的缝隙是用来渗水的,但你们为了好看,把它封了起来。”众人恍然大悟,赶紧铲掉水泥。果然,第二年发洪水,这个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古人也讲究防水。防水是先利用、后防守,而不是与水对立。“古人对水的‘防守’是一种规律性地保护。现代有些城市建设就是在跟水‘对立’。比如有的城镇一味地在河岸两边做防护岸,形成一个澡盆型或容器型的防水。这个防护理念是不符合古人传统的,古人的方式是疏导、因势利导。暴雨来了,要顺势把水化解掉。做成容器一样的河道,岸边过度硬化,暴雨来了,河道里总容量上升了,肯定会增加防洪压力。”陈继腾说。
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倡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我国千百年的城镇、村落建设中,不乏海绵城市建设所倡导的“源头-中途-末端”的统筹规划工程。如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广州的六脉渠系统等。车伍认为,“古代毕竟城市化规模小,绿化空间多,只需要一些局部工程手段就可以实现较好的排水建设。现代城市改造难度相对较大,但也应该汲取古人的智慧,朝着源头-中途-末端的方向结合。”
车伍表示,“在城市规划中,硬化河渠、填埋河湖水系的做法不可取,易形成大量的断头浜(笔者注:指一端为盲端、另一端与其他水体相通的河浜。城市地区的断头浜因水体流通性差、自净能力低,易发生淤积和水质恶化,严重时会造成河水黑臭和蓝藻暴发的现象),从而切断水的自然联系。防治城市水患,第一要保护原有水系、坑塘、湿地、林地等自然海绵体,其次是恢复自然的生态用地,修复已被破坏的‘海绵细胞’,最后才能谈海绵城市的建设。”
徽州是儒学故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区。“儒学文化对自然的敬畏,也充分反映到对自然的利用上。合理利用水,成为徽州人世世代代心中绵延不息的信仰。尽管有暴雨洪灾,但是徽州的古人也不恐惧,宏村就是古人管理雨水智慧最好的体现之一。”陈继腾说。
(本报记者张春燕对此文亦有贡献。根据受访者要求,陈曼为化名。)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