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第三次北上抗清,清廷科场四大案让人认清时局:明朝完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发表于:2019-07-27 13:31:40
原标题:郑成功第三次北上抗清,清廷科场四大案让人认清时局:明朝完了
公元1657年,农历丁酉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这一年,明清战争仍未结束,郑成功带领明军将士第三次北上抗清,但是这一年连续发生的四桩同一类型的大案,让人们认清了时局:明朝完了,人心彻底坏了,反清复明已无可能——整个明朝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已经投靠了清廷,并且肯为博取顶戴花翎而甘冒杀头风险。
别说让他们把头发剃成金钱鼠尾,就是让他们变成刘瑾魏忠贤的同行,他们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熟读明清史料的读者诸君都知道,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并不是崇祯。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之后,还有弘光皇帝朱由崧、隆武朱聿键、永历帝朱由榔,再加上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鐭,还有五代明朝帝王和监国。
他们以大明正统的身份,号召天下兵民抗击清军。但是奇怪的是,后是文人根本就不承认崇祯之后明朝还有皇帝,他们众口一词地把崇祯当成了大明末代皇帝。这些人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原因只有一个:掩盖一些令文人蒙羞的丑闻。
这丑闻是什么呢?咱们还是来看看《清史稿·世祖本纪二》记载中顺治十四年发生了什么事:“复孔子位号曰至圣先师……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修孔子庙……郑成功犯台州,绍台道蔡琼枝叛,降于贼……顺天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坐受贿弃市。”
这时候有读者要问了:我们知道,这是郑成功第三次北上抗清了,这怎么能算是丑闻?
请读者诸君注意:《清史稿》是清朝遗老遗少修的,但修史的时候,清朝已经完蛋了,可是史书中抗清的郑成功却还是“贼”、“寇”。而这种一以贯之的做法,从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开始,就一直没变过。而细看那一年发生的四桩大案,足以解释为什么崇祯会被当做大明末代皇帝、其后的五朝明代君王不被承认了。同时我们也能知道,为什么郑成功抗清,永远也不能成功了。
这四桩大案分别叫做“顺治丁酉顺天科场案”、“顺治丁酉江南科场案”、“顺治丁酉河南科场案”、“顺治丁酉山东山西科场案”。
不管是清廷直接管辖的顺天府,还是明军实力存在的江南,甚至孔圣人的故乡山东,同时爆发了科场大案,并且这四桩大案,连清朝人都觉得不能掩盖和回避,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读者诸君请不要误会,这些科场大案,并不是当时的“骨气文人”抵制清廷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太多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大家都想踩着别人的肩膀跳龙门,结果发生了“踩踏事件”。这“踩踏事件”只是一个比喻,那事件并不是用脚,而是用“文人的智慧”踩出来的:大规模科场舞弊。
顺天科场案“主司、房考及中式之士子,诛戮及遣戍者无数。”史家评论:“其时满、汉方水火,而汉之无耻者,又欲借满以倾汉,倾汉以结满,故发难者汉人,受祸者亦汉人。汉人陷溺于科举,至深且酷,不惜假手于满人,屠戮同胞,以泄多数被摈者之愤,此所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者也。”
顺天科场案拔出萝卜带出泥:“蔓延几及全国,以顺天、江南二省为巨,次则河南,又次则山东、山西,凡五闱(总共五个考场)。”因为山西山东并案侦查,所以被清廷算作一桩案子。这就是“顺治丁酉科场四大案”。
最后刚刚二十岁的顺治皇帝福临亲自出面摆平:“上亲御前殿,士子数里外携笔砚,冰雪僵冻,立丹墀下,顷刻成数艺,兵番杂沓以旁逻之,如是者三试而后已。”
想想当时的场景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弱不禁风的明朝读书人(应该说他们是明朝读书人,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连崇祯也还在),不远万里来到清廷,没有学伴,打捕快就会被砍头。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异国他乡(当时大明尚存,尽管后世读书人称之为南明,但当是不分南北只有一个明,清属于敌国),自己携带着笔墨纸砚(清廷太不够意思了,居然不给二十万两银子补贴),暴露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北方,旁边是舞刀弄枪的监考者。
虽然条件恶劣,但这些文人学子还是“心无旁骛”地完成了自己的答卷(幸亏考的是孔老夫子留下来的文字,不用写曲里拐弯儿的外国字)。从此他们有了顶戴花翎,尽管还是没有资格自称“奴才”,但却已经达到了文人的人生巅峰——金榜题名。
这些金榜题名的文人学子,虽然在八旗贵胄面前屁都不是,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希望,也有了耀武扬威的本钱。就像老舍名著《茶馆》里的差人宋恩子吴祥子二德子那样,可以横着眼睛对常四爷叫嚣:“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
这里要注明一句:这些话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大作家老舍笔下的差人说的,咱们引用原著,应该没事儿吧?
宋恩子吴祥子二德子都是小跑腿儿的,他上面有凭着孔孟之道考取顶戴花翎、又“仗着洋人撑腰”的文人官老爷。这些文人从1657年就已经改换门庭在脑袋里面也梳起了辫子。又怎么会承认那一年是大明永历十一年?不承认明朝年号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管那一年叫顺治十四年,而且他们一口咬定:我们参加清朝科举考试的时候,大明已经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有一百个郑成功,一千次北上抗清,也绝无成功的可能——很多人跪下去就站不起来了。
是的,大明已经亡了,大清已经亡了。但是文人脑袋里的辫子,割掉了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