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伊尔女性网  发表于:2019-08-11 07:54:43

2015年对于中日韩三边关系而言,是一个从过去的僵化、对峙和重重矛盾,而逐步走向缓和、关系有所改善、稳步向前的一年。实际上,这其中的矛盾和对立,也主要体现在中日、韩日两组双边关系方面,中韩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到历史上的最好状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是中韩同日本关系的改善。

尽管在2015年中日韩三边关系已经明显好转,但我们也深知,中日韩三边关系并不完全取决于三国,而域外大国美国对日本施加的影响就极其明显。这些年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长期延宕,主要是美国作为背后的反对力量发挥了无形之手的作用。同时,日本也对美国的用意心领神会,而忽略了自身在地区更紧密合作中可能获得更大利益、带来更多实惠的前景,抱着一种宁愿自己受损失、也不愿意因为紧密合作让你获得利益的心态来应对三国的地区合作。当然,日本自身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当中,日本要求加上环境标准、劳工标准、服务业开放标准等要求,日本强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就是这样的涵义。日本俨然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人,所提出的要求和美国极其相似。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1月1日,第六次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在首尔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韩国总统朴槿惠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在这些方面,中国也不要固执于过去的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中国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长期改善并包容自身过去的弱势领域,逐渐向地区和世界的高标准看齐。因为保护知识产权、改善环境、提高劳工的工资标准和福利保障,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也有利益,有利于增加中国发展的后劲,提升中国公司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便于深入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内需市场。关键我们所担心的日本高标准可能仅仅是虚晃一枪,作为延宕签署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借口,而实质上日本是不是愿意签署三国自由贸易区协定,还需要日本从内心深处改变心态,即要当一个地区建设和发展真心实意的推动者,而不是作为域外大国的代理人,怀着准备看地区国家出笑话的心态,冷眼旁观地区的合作事务。

2015年,中国与东盟关系在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取得进展,基本完成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所拟定的双边关系发展目标。

政治领域取得新进展

在政治领域,中国始终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三大支柱的共同体建设,并继续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及其在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经贸领域继续打造“钻石十年”

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中国在打造与东盟合作的“钻石十年”过程中继续取得进展。中国—东盟贸易增速远快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速,在国际贸易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5年1月至10月双方贸易额仍然高达3792亿美元,双方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特别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宏伟规划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社会文化合作硕果累累

中国与东盟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合作也硕果累累。双方在海上联合搜救、电子商务、计算机应急响应、教育、职业培训、医疗卫生、旅游、大众体育合作、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也持续深入。例如,双方累计互派留学生超过18万人次;到2015年底,双向旅游有望突破2000万人次。

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为了进一步夯实双方关系的基础,2016年将被确定为“东盟-中国教育交流年”。可以预见,中国—东盟今后将会继续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关系更上一层楼,共同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保持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1月9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会代表听取论坛发言。当日,中欧投资与互联互通研讨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与会者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对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欧互联互通、数字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 (新华社记者 周磊 摄)

中国与欧洲,是一条欧亚大陆绳子上拴着的两只蚱蜢。连接欧亚大陆东西端的,在古代是丝绸之路,在今天就是“一带一路”。

这期间经历了500年的中断。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垄断古丝绸之路贸易,欧洲人无法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正常贸易,才被迫走向海洋并殖民世界,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大陆从属于海洋。一句话,近代以来中欧分道扬镳了。

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实现历史大回归,重塑中欧命运共同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欧进入新的蜜月期。最近一个多月来,习近平主席访英,并在北京接待来访的荷兰、法国、德国、中东欧领导人,欧盟四巨头及一半成员纷至沓来,中欧热络可谓史无前例。拿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最近的话来说,就是中欧虽未结婚,但生下许多孩子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年来,中国适时提出建设“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两大文明”,以及“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携手欧盟制订《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引领、塑造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这就是普罗迪所言生下许多孩子吧。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这是南非总统祖马迎接习近平。(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2015年将注定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一年。从1月初外交部长王毅按“惯例”在年初出访非洲,访问了肯尼亚、苏丹、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和刚果(金)等国,并在苏丹喀土穆“打破惯例”出席了中方倡议举行的“支持伊加特南苏丹和平进程专门磋商”,就推动南苏丹和平进程提出中方倡议,推进了中国参与帮助解决非洲冲突和缔造和平的步伐,彰显了中国“建设性干预”并推动南苏丹和谈进程的大国责任;再到12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出席在南非举行的第二次中非峰会,与50多个非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共商中非合作的未来发展大计,为2015年的中国首脑外交完美收官。

回顾2015年中非关系的发展脉络,虽然期间也经历了腥风血雨(如7月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所在酒店遇汽车炸弹袭击导致我馆内人员一死三伤、11月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酒店遭袭导致我中铁建三名高管人员遇难),但双边关系的基本面总体向好,中非合作在政治互信、经贸互利、医疗卫生合作以及青年交流等领域都不断向前拓展,12月初的中非峰会及其成果更是为未来的中非关系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将有力推动中非关系向提质增效的2.0版发展。

2015年中国外交可谓成果累累,“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全面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投行建立,并且得到世界大部分主要国家的支持,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人民币成为SDR货币。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关于中国外交将向何处去的争论更加激烈,争论的主题包括中国是否会崛起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还是随着实力不断增强,采取更加强硬的外交政策。从实际的外交行为来看,虽然中国在事关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采取了更加坚定的态度,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同时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在非传统安全议题方面做出更多的承诺。

当今世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多为全球性问题,依靠少数国家难以解决,需要大国之间的通力合作才有希望得到解决,但国际政治的现实是大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要么相互推脱责任,要么试图置身事外,这使得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加严重,一些地区的民众甚至是生存安全都面临严重威胁。而中国的承诺和举措正在影响和改变大国无作为的现象,在应对地区和全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正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大议题上。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领导人活动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前提下,开始做出清晰明确的承诺。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宣布,中国已在今年9月设立200亿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将于明年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的合作项目。同时,习近平正式作出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这些承诺打破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长期存在的僵局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指责,为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紧密合作预示长期僵持的气候变化谈判将取得重大进展。

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表决通过了将人民币纳入SDR国际储备货币篮子的决定,并规定人民币在SDR中的份额为10.92%,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略高于英国和日本,排在第三位。这一重要的决定体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发展趋势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地位的充分肯定。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里程碑式的变化。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1月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接受媒体专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11月30日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新华社记者 鲍丹丹 摄)

回顾近两年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全力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正在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一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关键取决于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国内方面,自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推动市场化改革,努力构建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坚持不懈地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并通过设立上海自贸区和其他三个自贸区加快探索在开放条件下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国内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务院坚决不走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老路,而是坚持定向调控,精准调控,不断开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在可接受的增长范围之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赏,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改革开放形象。

在对外开放方面,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所提出的开放要求正在分步骤加以落实,中韩、中澳自贸区谈判已成功签约并即将全面生效。中美、中欧、BIT谈判正在寻求新的突破,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已顺利完成。中国大陆同香港、澳门的服务业合作协议已正式签署,并付诸实施。此外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在全力推进,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并推动RCEP谈判(即10+6自贸区谈判),相信明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这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举措都标志着中国正在坚定地按照高水平的标准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其终极目标是完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艰巨任务。

近几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依然处于非对称状态,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被严重低估。习近平曾反复强调,中国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围绕这一理念,2015年中国的外交主线是:在全球层面通过G20等平台继续推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治理结构,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引导全球经济治理向长效机制转型;在区域和双边层面,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与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图为习近平主席同与会领导人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G20平台上,作为“三驾马车”之一,201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和土耳其一起,肩负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金融监管协调的重任,并积极推动IMF和世行改革。2015年4月的IMF和WB春季年会上,IMF重申如果美国国会再拒绝批准该方案,将启动“B计划”,提升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话语权。2015年10月的世行和IMF的发展委员会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世行2015年股权审议和增资的路线图,并对落实该路线图的时间节点作了安排。12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更具全球代表性的SDR已经启动。11月15日,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习近平倡议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释放改革活力,以重振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为重点,挖掘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并正式从土耳其手中接棒,开启2016年G20中国年的序幕。

2015年,“一带一路”不仅成为中国的关键词,也是国际社会的一抹亮色。“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全线核心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欧盟国家等,它们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第二,区域内核心国家,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南亚的印度,南欧的土耳其,东北亚的日韩,中东的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它们的态度往往对区域内国家有深刻的影响力。第三,沿线的其他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上述国家对“一带一路”多持支持态度,它们非常看重中国的投资能力和消费市场。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12月3日,在泰国曼谷,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晓涛(前排左二)与泰国交通部部长阿空·丁披他耶拜实(前排右二)共同签署框架文件。中国与泰国政府3日签署铁路合作框架文件,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早日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这份文件,双方将以设计、采购、施工方式实施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并成立合资公司负责投资及铁路运营,中方将向泰方提供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人员培训和融资等方面支持。(新华社记者 李芒茫 摄)

“一带一路”是对传统理念的超越

在国内,中华民族长期存在“中原中心主义”,即在中国版图上始终有“文明&野蛮”、“内正统&外蛮夷”的严格区分,而“后者需要被教化”,这一范式会周期性地约束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导致中国经济与社会顽固地存在“排他主义的地方化倾向,以及保守主义的本地化倾向”。

在国外,国际社会长期存在“中心-边缘秩序”,这一秩序在国际政治上的特点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以“典型欧洲范式”的主权国家框架去规范世界不同的政治主体;这一秩序在全球经济上的特点是:以全球化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范式”的“中心-边缘”框架去约束世界不同经济体,其内在逻辑是“中心侵蚀边缘”、“边缘依附中心”。

“一带一路”是对上述传统理念的一种超越,路、带、廊、桥等“去中心”(Decentralization)的中国式话语开始崛起,代表着平等、包容,代表着国际社会的“非极化”发展倾向。“互联互通”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国式文化与哲学思想开始备受瞩目。

2015年中俄关系可圈可点,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充分展现了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趋势。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共同维护历史尊严

2015年5月初和9月初,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实现了年内互访,先后出席俄罗斯和中国主办的有关二战胜利70周年庆典活动,共同纪念中俄在二战欧亚战场战胜德日法西斯主义的正义行动,这是今年中俄两国关系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传递了重要信息、精准回击了诋毁二战胜利历史和为侵略行径翻案的图谋,有力回击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妄想。纪念历史是为了维护现在和未来的和平,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对人类安全所形成的潜在与现实的挑战和威胁。这是中俄共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价值所在,其目的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行为重现。众所周知,中苏两国人民在二战期间肩并肩在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上作战,共同抗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付出了重大牺牲,为二战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2015年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俄共同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具有充分的历史合法性,目的是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维护世界和平。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后,习近平与普京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图片来源:新华社)

经济合作实现战略对接

2015年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中俄两国对相互提出的区域合作方案形成战略共识,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2015年5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上述对接联合声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对接,表明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获得了俄罗斯及其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的高度认可。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区域多边合作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方案早期收获的重要体现,中俄实现相互之间战略方案的对接充分证明了中俄关系全面战略协作具有牢固的合作基础。学术界将上述战略对接简化为“一带一盟”。“一带一盟”致力于贸易投资便利化,致力于互联互通,尤其强调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两国还特别强调金融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中俄还准备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不仅仅体现在“一带一盟”的对接上,这是中俄战略合作的重要抓手。“一带一盟”奉行互利共赢原则,寻找中俄两国和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契合点和战略对接点,扩大欧亚区域合作的融合点,在共同合作领域采取共同的合作政策,找出欧亚区域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中俄互为邻国,提高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极为必要,而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更是中俄需要务实合作的重要方面。2015年俄罗斯经济形势不乐观,因国际石油价格下降,更因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国内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更加注重面向东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开发远东的力度。设立超前发展区、在滨海地区建立自由港等都表明俄罗斯在急切地向东看,而中国是俄罗斯东方的极其重要的经济伙伴。2015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需要强调,即中俄蒙经济合作走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三国元首举行会晤,共同推进中俄蒙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多边合作成果斐然

2015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还表现在国际多边合作方面,中俄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着力加强合作共赢。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十分复杂,一些不确定甚至危险因素在不断积累和增强,这必然要求中俄加强合作,维护两国、地区和国际安全、稳定与和平,在维护中俄利益的同时,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渗透和软实力的运作,中俄致力于强调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多种文化的共存,反对以西方文明和文化取代或压制其他文明和文化。中俄共同倡导推动国际社会的文化和文明对话是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的,是维护国际社会多种文明和文化共存的重要力量,而世界各种文明和文化对话与交流本身就是对世界稳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2015年中俄着力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增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等方面加强合作。针对中东地区的乱局,2015年中俄在国际反恐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2015年中国积极支持俄罗斯在乌法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双峰会;俄罗斯支持中国担任亚信2014-2016年主席国。

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的欢迎仪式。(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5年的中美关系是在一种不利的氛围中开始的。两国在南海、网络与中国内政走向问题上的矛盾相当激烈;美国智库与学术界围绕美国对华战略展开了一场辩论,其广度与深度是近十几年来所未见的。在中美双方的努力下,特别是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2015年的中美关系在9月以后终于再次趋于稳定。

首先,中美两国保持了密切的高层交往。在中美关系总体氛围不佳的情况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仍然对美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美国奥巴马政府也隆重接待了习主席的访问。由于中美关系是高度复杂的一组双边关系,高层战略投入对中美关系总是发挥极为关键的稳定作用。

其次,通过习主席访美,中美两国对彼此的战略意图进行了“再确认”。中美两国国内之所以对中美关系有诸多争论,核心问题还是两国对彼此的战略意图、战略走向存有疑虑。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担心中国崛起挑战现行国际秩序;中国则担心美国不愿接纳中国的崛起,遏制中国的发展前景。在习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进行了“再确认”。习主席多次表示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美方也重申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第三,网络问题有所降温。习主席访美期间,两国同意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12月1日-2日,首次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达成了《中美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指导原则》,并决定建立热线。这一机制的建立,意味着网络这一过去几年中美关系中的一大热点有望纳入机制化协商的轨道,其热度未来有望下降。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甚至有可能将来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新亮点。

第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际进展。自从中方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以来,美方对这一提法的热情并不算高。尽管如此,新型大国关系的实际构建几年来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中美两军海空相遇行为准则和重大军事行动通报机制又形成了新附件,内容进一步丰富,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提供了机制性保障。中美一方面在南海激烈博弈,另一方面两军正常交流未受影响,彰显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成熟与韧性。

中美关系中当然仍存在着很多矛盾与问题,2016年的路径也不会十分平坦。但是201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中方在中美关系中的主动性和塑造能力都在迅速提升,中方的积极作为可以为中美关系带来巨大而关键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