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昆汀丑化?李小龙是如何成为流行符号的(1976期)
源丨破词儿 文丨卷卷毛
昆汀的最新一部电影《好莱坞往事》上个月就在美国公映了,虽然大多数国内观众还没能看到电影,但关于它的新闻和争议倒是一直在看到。
比如,里面短短几分钟关于李小龙的情节,就已经引来了很多争议。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公开质疑电影把李小龙塑造成了“一个傻蛋,一个傲慢又自恋的受气包”。
©️《好莱坞往事》中麦克·毛扮演的李小龙
昆汀倒也不含糊,在近日做出了回应,称自己13岁就看过李小龙的传记,“他本人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是有些傲慢的”。
昆汀是李小龙的粉丝,从来不是什么秘密,在他的《杀死比尔》中,乌玛·瑟曼打斗时那一身黄色战斗服就是用来致敬李小龙的。
©️《杀死比尔》致敬
而这段有争议的情节,无非是李小龙在“吹嘘”自己功夫有多厉害之后,却被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一个特技替身演员打倒了。
用昆汀自己的解释来说就是“如果你打算描述一个人是如何坚不可摧,就安排他与李小龙打一架,打得不丢人就可以了。”
李小龙是不能被打败的吗?
笔者觉得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这个人,如果他是一个人,一个功夫很厉害但仍然有弱点的“普通人”,他就是可能被打倒的;但如果,他是一个被神化的icon,那就一定不能被打败的。
©️《好莱坞往事》
《好莱坞往事》讲的是1969年的往事,李小龙作为一个时代符号出现在电影中,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致敬。昆汀拍的是去掉光环后的“人”,而观众理解的李小龙可能是“神”。
所以,李小龙给六、七十年代到底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让他成为西方文化里举足轻重的一个流行符号。
武术明星李小龙
“他用人类最强有力的右拳,击中了整个流行文化,我们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晕眩。”
2009年,美国历史频道推出了一个李小龙的纪念特辑,名叫《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不仅留下了这样的断言,还从各个方面剖析了李小龙带来的广泛影响。
他的影响辐射包括电影、武术、格斗、文化、哲学,甚至是音乐、漫画、街舞,还有街头运动。
©纪录片《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海报
1969年,李小龙29岁。
往前几年,1964年的美国长堤空手道大赛上,李小龙一出场就技惊四座,大赛让他一夜成名,顺利跻身美国武坛。
之后,他创立了一种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自由搏击术,也就是著名的“截拳道”,开创自己的“振藩武术馆”,广收各国、各种族学生。
武术界的明星身份,也为他带来了出演剧集《青蜂侠》的机会。
在剧集《青蜂侠》中,李小龙扮演了超级英雄青蜂侠的助手加藤,虽然只是配角,虽然剧集收视平平,但并不妨碍李小龙的大放异彩。他在里面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主角,第一次为观众广泛熟知。
©《青蜂侠》中的李小龙
但1969年,李小龙并不算顺遂,《青蜂侠》之后,他并没能等来他预想中的好莱坞主演角色,他只能接着客串,或是帮剧组调教演员身手。
但这一年,他又是满怀希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及家人将会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
©李小龙1969年初写下“预言”
他前半段的预言很准确,1971年的夏天,他接受了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下了两部影片,一部是《唐山大兄》,另一部则是《精武门》。
这两部电影接连在香港打破了票房纪录,刚一回港发展的李小龙凭这两部电影,瞬间就登上了香港影坛天王的位置。
©《唐山大兄》
©《精武门》
而好莱坞也接受了他。尤其是1973年的《龙争虎斗》,在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反响,收获了超过2.3亿美元的票房。
他在好莱坞定义了“功夫片”这个概念。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将李小龙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
美国报刊赞誉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称他是“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
©《龙争虎斗》剧照
但他的后半段预言又显得有些悲情。因为,还没来得及等来畅想中1980年幸福、和谐而随心所欲的生活,李小龙就早逝了。
1973年7月,也就是《龙争虎斗》上映前一周,他在香港演员丁佩的家中离奇死亡,年仅33岁。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脑水肿”,可却一直留有各种争议声。
李小龙的死并不是结束,而是他和他的功夫被“神化”的开始。
反文化偶像
李奥·汉特在《功夫偶像大师》中写李小龙时,这样写道:
“对于西方观众而言,这名不可思议的功夫巨星在与他们初次接触的时候便死亡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小龙的死成为他光环的一部分。”
西方文化里有著名的摇滚巨星“27岁俱乐部”,早逝会多少传奇化一个人的声名,在李小龙这里同样受用。
一个来自异域的、黄皮肤的功夫大师,在他声名最盛之时,作为反文化偶像而死去了。
人们突然开始惊呼,此前对他的轻视。
在李小龙之前,西方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多半是007式的优雅白人,靠各种高科技装备击退敌人。
但李小龙完全不同,他是最真实的,有血有肉、赤手空拳,不是依靠超能力,也不是背后高科技装备,他就是一个血肉之躯,凭借着自己的拳头惩恶扬善,反抗威权。
©《龙争虎斗》剧照
这对于身处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年轻一代来说,太具有震慑力了。
要知道,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正是一个青春的年代。那是一个全世界的年轻人在用热血和理想去企图改变世界的年代。
他们展开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反战运动、性解放运动和各类平权运动,反对父母一代的威权,反对传统的价值观,更反对战争、反对殖民、反对资本主义。
这也是李小龙深受“反叛一代”喜欢的原因,尤其在西方少数族裔,特别是美国黑人群体中,李小龙格外受到欢迎。
©李小龙身上的反种族歧视意味是共通的
如今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其实,当年李小龙的电影第一次在美国公映时,主流媒体并没有给出好评。比如《纽约时报》就曾批评李小龙的电影“情节单薄,就是为了打架而存在”。
但主流社会的反感,反而更加增强了年轻一代和底层民众对李小龙这一“平民英雄”的认同感。
他不仅是亚裔的英雄,还是所有被压迫的少数族裔的偶像,《龙争虎斗》之后,黑人群体如法炮制,立马就拍出了一部《黑带大师》来向李小龙致敬。
©《黑带大师》海报,黑人版“李小龙”电影
除此之外,可能很少人知道,李小龙还是一位武术哲学家。
他大学主修的专业即是哲学,后来又将哲学思想融入到武斗中,他不止一次提过对水的赞美:
“当你把水倒入杯子,它就成为杯子的形状;当你把水倒入瓶子,它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当你把水倒入茶壶,它就成为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渗透、滴落,也能摧毁一切。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在他看来,武术是一种“心灵与身体配合的精妙艺术”,要有水的灵活,水的温柔,也要有水的坚韧,水的刚猛。
©著名的“像水一样”
在《截拳道之道》中,李小龙写道:“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而最终,截拳道是朝向自我发展的武道。”
六、七十年代,也正是东方文化开始进入寻常西方人视野的时候,东方的禅宗文化在英美年轻人间曾备受推崇。
而李小龙的“心如止水”式功夫哲学正击中了这一时期西方人的心理,在文化和精神焦虑之际,李小龙和以他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成为了一剂良药。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选评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小龙和英国王妃戴安娜和美国总统肯尼迪一同上榜。
2000年,美国政府还曾发行了一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的纪念邮票,这是美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三位艺人,同时也是发行纪念邮票的华人第一人。
昆汀是他的粉丝,波兰斯基是他的粉丝,小罗伯特·唐尼是他的粉丝,科比是他的粉丝.......
他是电影明星,是武斗家,是MMA先驱,是思想者,也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
原文标题:被“丑化”的、被“神化”的李小龙
责编 | 皮卡兵
E N D
▽
影视宣传、转载联系 ◇ bianjubang002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