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与说理”(徐贲推荐)
双城记Pathos 发表于:2019-10-30 17:01:35
原标题:【书单】“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与说理”(徐贲推荐)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知识观念、求知方式和知识评估标准。这个过程所涉及的认知问题大部分都不是新问题,但互联网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更加普遍、更加复杂,因此更值得我们重视。随着互联网渐渐成为各式观点交锋的公共空间,“公共讨论”逐渐成为常态。互联网对我们的认知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发生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改变那些对人类来说是最为基本、最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自主性的智能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我们在学习和教育中最需要坚持和培养的。学校教育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科技手段,是为了帮助发展这些智能因素,而不是找到它们的替代品。这些智能因素——理解、判断、想象、审美、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互联网的技术化手段所能代替的。
上月21日,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曾将做客季风书园,作为“季风时代20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为书友们献上了一场题为“”的精彩讲座。其间,徐贲老师提到了几本关于的中英文著作,特此整理如下,供朋友们参考;同时,也特别感谢三辉图书的编辑及推送。
0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02
《非形式逻辑导论》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本世纪蓬勃发展的一种新逻辑——非形式逻辑(informallogic)作了一个全面的概览。细致探寻了非形式逻辑的起源,辨析了其概念含义,评介了这种新逻辑的先驱理论,探讨了该学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如论证结构、论证类型、论证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论证形式和谬误等,描绘了该学术领域的当下状态,包括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并对非形式逻辑的未来作了展望。作者特别将非形式逻辑置于逻辑实践转向的潮流中进行考察,更凸显了这种新逻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03
当社交网络把数字人类带入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线上群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知识与观念混为一谈,情绪宣泄掩盖了事实分析。联网的世界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彼此的观点,但同时也制造了浮躁的气息。
因此,本书作者呼吁,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提高自己对知识与信息的甄别和理解能力,不仅知道“是什么”,也要多问“为什么”;我们应该注意防范隐私的泄露以及互联网上的数字霸权;我们要随时跳出藩篱,拾回理性,因为我们不是数字人,而是拥有智慧的真实人类。
04
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05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
06
在概述了扯淡和说谎的理论后,法兰克福转向了超越它们的东西:真理,一个不像一些人所期望的那么明显的概念。
我们的文化对扯淡的热爱似乎远胜于对真理半信半疑的喜爱。有些人(专业思想家)甚至不认为“真”和“假”是有意义的范畴,甚至连那些声称爱真理的人也会让我们其他人怀疑他们是否也不完全热爱。实际上,我们中许多人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时候调用真理,我们经常会发现真理的替代品更畅销,而我们的文明对此得过且过。但是我们将被导向何方?我们快速而简单的对待真理的方式真的会使我们陷入困境吗?或者说“一切安好”?总之,真理的真正用途到底是什么呢?
07
在本书中,迈克尔·林奇认为,真理不管对于个人而言还是政治生活而言都很重要。林奇解释说,越来越多的对真理的犬儒主义主要源于我们对真理是什么的困惑。他认为:“我们需要思考超越我们的困惑的途径,并摆脱对真理的价值的犬儒主义,否则,我们将无法正直地行动,本真地生活,并用真话对抗强权。”
本书捍卫四个简单的主张:真理是客观的;相信真理是好的;真理是值得探究的目标;真理因其本身就值得关注,而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其他东西。为了捍卫这些“关于真理的自明之理”,林奇诊断了我们的犬儒主义的根源,并认为许多当代的真理论不能充分说明真理的价值。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应该关心真理,并论证真理以及对真理的追求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个人关系和政治价值而言都至关重要。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