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经济专家:一文说透当下中国经济!

君子荣  发表于:2019-11-21 08:03:30

原标题:经济专家:一文说透当下中国经济!

我国2018年GDP同比增速6.6%,为28年新低,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已来,让人思考的是,2019年我国GDP同比增速会是多少?这不仅关乎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也关乎到每一个人在经济大环境中的经济生活。

相对来说,经济大趋势比较好把握,但是具体的细微之处不好掌握,同理,很多微观经济中的发展也不好掌握,比如行业中具体的某公司今年预期盈利。

说到今年国内经济发展,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不乐观”,从当前的经济现状惯性来分析的话,确实不太乐观,但不至于悲观,毕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换个意思说,即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承压,但不至于会失速下行。

都在为经济放缓做准备

《经济参考报》近日刊文指出,展望2019年国内经济,“保守估计全年累计增速将落至6.3%左右,当季增速则有可能探至6%”。

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经济依然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复杂趋势,从经济发展惯性上来分析,在近些年来国内经济保持稳中放缓的增速下,今年经济增速亦将有所放缓,而且,今年多数省份对GDP增长目标作出下调。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主要经济体经济出现放缓,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的我国来说影响是有的。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纷纷下调未来经济增速预期,其中2019年的下修幅度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可见对于今年的经济预期也是并不太乐观。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目前经济看起来一枝独秀,但是在经济与金融双周期顶部的情况下,对于接下来的经济走势,市场表示比较担忧。不过,既然看到经济不太乐观的一面,市场也存在担忧,那么一些“看得见手”将会出手,而且已经出手或准备出手。

春节一过,隔壁印度央行率先打响降息第一枪,接着很多国家对于降息跃跃欲试。拥有货币霸权的美元,在此前亦释放出“鸽派”的信号(放缓加息),这给予很多经济体央行提供了货币宽松的条件。

而这些央行们的举动,目的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放缓的压力。而我国经济政策呢?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给予实体经济资金支持。财政政策聚焦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助力企业的发展。两者均有效的提振当前的经济。

当然,央行的货币工具箱仍然充足,对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仍有诸多办法,今年降准是一定的,降息是一种考虑选择。所以说,今年经济发展趋势是继续承压,这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使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有“看得见的手”在有效出手,因此国内经济不至于会失速下行。

寒冷还没退去,但是有人造的火焰送来温暖。当前经济环境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国拥有广阔的消费者市场,拥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产业链,以及诸多经济优势,都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依然是光明的。

经济专家:一文说透当下中国经济!

春节刚过,真正展望2019年经济行情的数据陆续出炉。而对于广大劳动群众来讲,物价的波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管窥经济运转行情。

最近关于物价的数据是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从我个人的实际感受来说,春节期间的猪肉价格不高,水果不便宜。

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数据显示并不理想,这不仅反映出物价放缓,消费市场不活跃,市场总需求有待提振(春节假期消费增速首次跌破个位数,同时创下8年来新低),而且重要的是,这项数据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挂钩,造成货币宽松力度将要加码?

从物价到货币宽松力度将要加码

近日,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价格上涨2.4%。1月CPI同比增长1.7%,为连续四个月下滑,创一年新低,同时也是为连续第二个月处于“1时代”。

这么看下来数据就比较有意思了,1.7%的同比增速虽然处于温和通胀,但放缓的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在临近春节之际,按理说应该受到春节因素的“加持”,物价应小幅上涨,然而却并没有。从个中物价情况来看,该月同比涨幅比较大的是羊肉,上涨12.7%,而猪肉价格同比涨幅-3.2%,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比涨幅为-6.1%,油价的下降减轻了运输成本,让很多相关商品价格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物价的波动与央行的货币政策相挂钩,一般来说,当市场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会通过货币紧缩的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当市场通货紧缩或者是没有通胀压力时,央行会通过货币宽松的政策来刺激市场,尤其是在经济放缓叠加通货紧缩的时候,货币宽松的力度往往会加码,刺激来的更猛烈些。

从当前的我国经济发展行情和通胀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合当前CPI指数连续四个月下滑,1月PPI同比仅为0.1%,距离PPI通缩只有一步之遥。市场需求端并不是很活跃,CPI指数难言有回升的趋势,造成通胀压力不大,反而市场担忧市场通缩的到来,经济行情和市场通胀情况均给货币宽松带来有利条件(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也是有利条件),接下来在应对措施中,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即货币宽松力度存在加码的可能。

说到这里,需要就国内的货币政策引申一下,即当前的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里并不缺“钱”,关键是钱往哪里流?

过去承载着货币流动性的领域是投资中的基建和房地产,(过去一段时间国内高速发展取决于负债驱动投资的路径),而现在,这两个“用钱大户”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承载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好的愿景是钱流向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尤其是带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这样不仅能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调结构转型,目前正在向这方面领域前进,但是看起来规模和需求并不是很乐观,而且时间上和进展上任重而道远。

在消费需求市场,作为消费市场重要的商品,对经济具有前瞻性的汽车消费更是不容乐观,从最新的乘用车销量数据来看,1月份乘用车销量创下近七年最大降幅,同时为连续七个月保持负增长,这种行情对于经济来讲意味着什么?

居民手头真不宽裕了?

在小城市,一般手里有点闲钱的青年都会在临近年关买车,一是过年走亲访友方便,二是彰显自己的经济水平。汽车消费在国内貌似是第一大件消费品,(房地产归为投资),汽车消费的行情波动不仅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更能反映出经济行情的走势。

引人注意的是:从今年1月份乘用车销量数据来看,汽车消费市场继续萎靡不振。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乘用车销量为202.11万辆,同比下降17.71%,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环比下降9.5%。创下近七年来的最大降幅,同时也是连续七个月负增长。1月份汽车销量237万辆,同比下降15.8%。

数据不仅反映出汽车消费市场的寒气逼人,间接反映出国内消费市场并不乐观。而消费一直是作为拉动国内经济的马车,其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从汽车消费市场大幅下滑的因素来讲,主要包括国内经济在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内汽车市场消费具有饱和的趋势,(这里的市场饱和不是指增量饱和,国内汽车市场增量空间是很大的,但是既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意愿的人,出现了饱和)。

另外,于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存在关系,消费的前提之一是收入预期,当经济不太景气时,往往冲击到收入预期,从而抑制了消费的潜力。

对于此,在此前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增长方案时提到: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更好满足居民出行需要。(“促进农村汽车更新换代,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构”等具体措施)。旨在为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增长做出努力。

相对来说,当前国内整体消费市场并不是很乐观,消费市场很广阔,基础也很具有优势(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但是受到一些众所周知的因素,消费潜力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

然而就这样的环境下,消费目前依然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第一引擎,之所以消费成为第一引擎,原因是投资和净出口这两架拉动经济马车的疲弱衬托出来的。

当然,从拉动经济的增长角度来看,消费的可增长空间更大一些,效果更健康一些。在经济下行周期环境下,能让消费变得更活跃,需要“变相”的增加居民收入,包括现在的财政减税降费,为个人减税相当于变相的增加了收入。

另外,还有一些商品政策补贴也能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当然,能促进消费的是通过经济发展来提高居民收入,所以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美好追求,有追求就要往高处走,而向上行走,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条路都要具备现实意义的东西,即物质财富。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国内追求物质财富的区域来看,有一个经济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即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全国整体收入的情况,对比部分收入较高的区域,以及行业收入较高的岗位,可以看出,收入是一直在增长的,但收入的差距依然在扩大,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一些城市的虹吸效应,以及很多人愿意留在大城市的社会现象。

收入看起来都在增长,但差距依然很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是2010年的2.3倍,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5%。

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整体上全国居民的收入是在持续增长的,而且远高于八年前的收入,说明,这近十年来,我们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也要看到,18年的收入实际增速,是略低于经济增速的(GDP增速为6.6%),可见,去年整体的赚钱难度是挺大的。值得期待的是,未来两年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以上即可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翻番目标。

随着经济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大,人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奋斗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我国拥有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6.45万元(大约合9600美元)。

那么想要不拖后腿,从区域上来看,应该往哪里走?

从城市地区公布的收入数据来看,国内有两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最前面,分别是北京和上海,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4万元,北京达到62361元。

从数据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上海和北京这两大城市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所以说,所谓财聚人聚,京沪从收入对比上依然具备吸引人的能力。

另外,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岗位的收入非常乐观,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岗位,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2017年平均工资达到70415元,然后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58102元,金融业为52289元。

这些行业的收入依然不能小觑,但同时也要看到,上述所述的高工资行业,就业门槛较高,需要具备将强的专业能力才行,因此,想要获得可靠的高工资,需要对不断提升自己所在的专业能力,现在如此,未来会更如此。

随着我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劳动者的赚钱技能也需要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应的是需要更专业的人才,以及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才能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中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

大道理人人都懂,关键是持之以恒的去落实,有时候,知道正确的路并不难,难得是能不能坚持走下去,未来以来,当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时,最重要的是去适应新的经济模式,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推动经济新模式向前发展,才能收到更好的回馈。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TOP5)
相关文章